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格劳秀斯的法律思想

格劳秀斯的法律思想

格劳秀斯的法律思想格劳秀斯,荷兰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国际法学创始人。

其名著《战争与和平的权利》(1625年)不仅是重要国际法著作,而且是西方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的基础自然法或自然权利理论的开创性著作。

曾任律师、司法官和外交官,1618年因卷入荷兰政治、宗教冲突而被监禁,1621年脱狱成功,避居法国,长期从事写作。

自1634年起任瑞典驻法使节,1645年从瑞典返回时病死于途中。

他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涉及法学、政治学、文学、语言学、史学等,但使他享有盛名的是在法学方面。

在他的法学著作中,有一本是他在被监禁期间所写的关于荷兰古代法和罗马法的书,名为《荷兰法律导论》,其他三本都是关于国际法的著作。

格劳秀斯是近代西方启蒙思想家中第一个比较系统地论述理性自然法理论的人。

他汲取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思想家自然主义自然法理论的精华,扬弃和摆脱了中世纪神学主义自然法的桎梏,开创了近代理性自然法(古典自然法)的先河。

他认为,自然法来源于"自然"和人的"理性",人们在理性的支配下按照自然的规定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人性是自然法的源泉,神是法的第二源泉.作为一种正当理性的命令,自然法是一切法律的基础和依据.根据自然法理论,格老秀斯提出了天赋的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等观点,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享受法律利益和谋求共同福利而组成的最完善的联盟.国际法理论在格劳秀斯的法律思想当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实,关于国际法理论当中一些问题的研究并非自格劳秀斯开始,早在古罗马时代,就有人研究和讨论有关战争和条约问题,不过,当时人们并没有严格的国际法概念。

中世纪时期,从奥古斯丁、阿奎那到布丹,也都讨论过有关宣战、休战及对敌人维持信义、实行人道主义等问题。

但是,真正将国际法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完整系统的理论论述,则是从格劳秀斯开始的。

关于国际法的定义和内容,格劳秀斯认为,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相互交际的法律”,是维护各个国家的共同利益的法律,它的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正如“一国的法律,目的在于谋求一国的利益,所以国与国之间,也必然有其法律,其所谋取的非任何国家的利益,而是各国共同的利益。

这种法,我们称之为国际法”。

格劳秀斯认为,国际法存在的前提是国家主权。

其主权学说的重点在于,认为主权原则主要用于调整国家间关系。

(而不关心国内谁的权力比较大)所谓国家主权是指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即主权者行为不受别人意志或法律支配的权力就是主权。

格老休斯的主权学说是真正近代国际法和国际关系意义上的主权学说。

于人民主权相对,被称为国家主权。

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统一的道德能力,它的最初来源是基于社会契约,但当人们订立社会契约以后就应该绝对地服从主权者。

在格劳秀斯看来,国家主权属于一个人为好,因此,他反对人民主权,而主张君主主权。

主权是国家存在的基础,也是国家作为国际法主体的条件。

必须遵循的国际法原则包括:坚持宣战的原则,反对不宣而战的狡猾行为;坚持战争中的人道主义原则,反对杀害妇女、儿童等非参战人员,反对杀害放下武器的战斗人员;坚持公海自由通行的原则,任何国家和个人阻止非武装船只在公海上自由通过都是国际法准则所不允许的。

此外,还要坚持遵循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代表安全的原则。

由此可见,格劳秀斯在国际法领域中提出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原则,这些原则对国家关系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对后来国际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被称为“国际法之父”格劳秀斯的学说的中心思想是无论国内法和国际法都以自然法为基础,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也应受国际法的约束。

在17、18世纪古典自然法思想家中,他第一个使自然法概念摆脱宗教神学的约束,恢复和发展了自然法的世俗观念,认为自然法代表理性或人的本性。

他虽然也承认自然法符合上帝意志,但坚持自然法永恒不变,即使上帝也不能改变。

他认为人与一般动物不同,人具有社交性,即建立社会并在社会中与他人和平共同生活的本性,这种本性就是自然法的来源。

在自然法与人定法中,人定法应当服从法然法。

国家通过契约而成立,它是自由的人为享受法律的利益并谋求共同福利而联合起来的一个完善的结合。

主权即自己的行为不服从他人制订的法律,从而不能由任何其他人的意志认为无效的一种权力。

总的来说,主权属于国家,具体来说,属于某一个人或一群人,即并不属于人民。

人民不能因君主滥用权力而加以反抗,只有在极端情况下例外。

格劳秀斯认为,国际法代表一切或许多国家的意志,也来自自然发病服从自然法的一般原则,尤其是信守诺言的原则。

战争也应遵守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战争有争议和非正义之分,正义战争的理由是自卫、恢复财产和惩罚过错。

应当以最大努力防止战争。

战时实行人道主义,避免野蛮行为;战后则应遵守和平条约。

海洋不得为任何人私有。

格劳秀斯的法学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他的著作《战争与和平法》中。

《战争与和平法》共分3卷,有5个部分。

绪论着重论述了权利的起源与法律问题;第一卷着重论述战争的起源、性质和分类,国家主权和公民权利与义务诸问题;第二卷主要说明何者是公物,何者为私产,何谓对人的权利,何谓所有权的义务以及有关公私誓言、损失赔偿、使节尊严等;第三卷主要论述战争中的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外国人的合法和违法行为及其处理规则等。

该书的最后一部分是结束语,主要论述了和平的种类以及战争条约等。

格劳秀斯的法学思想可归纳如下:1.法学的哲学基础:格劳秀斯的国际法思想是以自然法理论作为基础的,而自然法在他看来则源自人的理性,这表明了了他对人性的看法是持乐观态度的。

格劳秀斯认为,人与动物是有根本区别的,这种区别表现在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类的特性需要社会交往,并且需要过和平而理性的生活,所以“一切动物生来只求自己的利益”这句话是适用于人类的。

他写道:“自然法是正确的理性准则,它指明任何与我们理行为,反之,就是道义上罪恶的行为。

” 人们“都是为着社会而生存的。

这社会性和社会本性相合的行为就是道义上公正的的每部分,若不为互相容忍与善意包围,则社会是不能存在的。

”“自然法之母就是人性,社会交往的感情就产生于此,并非由于其他的缘故。

”格劳秀斯假定在国家产生之前曾经存在过某种“自然状态”,当时人们的生活是自由、平等的,但是,这种生活却缺少安全的保障。

于是在人的理性的启示下,人们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联合起来,组成国家。

而组成国家的目的“就是通过整个社团的帮助和利用联合的力量来保卫每个成员,使他平安地享受他自己应得的那一份。

” “仅为着自身的利益而剥夺他人之所有,便和自然法相冲突。

”从“自然状态”和“自然权利”的假定出发,格劳秀斯提出了他的自然法理论。

他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法,一是自然法,一是意志法。

意志法起源于人的意志或上帝的命令,可划分为“神命法”和“人类法”。

神命法是上帝在创造人类以后、洪水以后和耶稣之后给予人类的;人类法包括家庭法、国内法和国际法,是一种实在法。

而自然法是导源于人的理性的,是神圣的,是其他一切法律的基础,神命法也不例外。

上帝也不能改变自然法,自然法是永恒不变的,也是普遍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因为事物的本质,其本性和存在,是只依靠自身,而不依靠任何物的。

……所以神自身也要忍受他的行动受这一规则所判断。

” 格劳秀斯还把不得侵犯他人的财产、应当赔偿自己过错引起的损失、应当履行自己的诺言,遵守契约、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及其所产生的收益归还他人、违法犯罪要接受惩罚等规定为自然法的基本原则,要求所有的人都必须严格地遵守。

2.国家主权论。

格劳秀斯认为,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建立国家,国家是“一群自由人为着享受公共的权利和利益而结合起来的完善的团体。

” 而国家的主要特征就是拥有主权。

那么什么是主权呢?他写道:“所谓主权,就是说它的行为不受另一种权力的限制,所以它的行为不是其他任何人类意志可以任意视为无效的。

” 与布丹相比,格劳秀斯较早地划分了对内主权和对外主权。

他认为,主权属于国家者,称之为对外主权;主权属于一个人或者多数人者,则称之为对内主权。

他说:“比方视力,就广义言,属于身体,就侠义言,属于眼睛。

主权的所有人亦有广狭之分,从广义看,主权属于社会全体,亦即属于国家;从狭义看,则要看各国的法律和习惯,主权或者属于一个人,或者属于多数人。

” 但是,格劳秀斯是主张国家主权属于一个人的。

他认为,当人们订立契约成立国家之时,就把权力交给了君主,并对君主负有服从的义务。

格劳秀斯反对人民主权的思想,主张君主主权。

他说:“有些人认为,最高权力永无例外地属于人民,所以只要君主滥用用权力,人民便可以限制他,惩罚他。

我们都不能不反对这种意见。

这种意见过去已经招致了什么祸患,如果人民一旦全部保持这种见解的话,将来还会继续发生什么祸患,每个明智的人都是看得出来的。

” 只是在极端的情况下,格劳秀斯才承认人民对君主的反抗权。

他说,君主“违反了法律和国家利益,人民不但可以用武力反抗他们,而且在必要时还可以处他们的死刑。

”“如果君主把他的王国让给他国,或使他的国家变成另一个国家的附庸国,他就丧失了他的王权。

” 显然,这表明了格劳秀斯思想上的保守性。

3.国际法理论。

格劳秀斯是西方近代国际法之父,他在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国际法理论。

关于法律的分类,格劳秀斯基本沿袭了罗马法学家的做法,把自然法与万民法分开。

他认为自然法基于人的自然理性,而万民法是契约或协议的产物。

格劳秀斯认为万民法乃国际法的前身,他曾经把国际习惯法这个法律部门叫做万民法。

国际法以自然法为基础,但与自然法有区别。

格劳秀斯认为:“一国之法律,意在谋一国之利益,故国际之间,亦必有其法律;其所谋者,非任何国家之利益,乃各国共同之利益也。

是法也。

吾名之曰国际法,以示别于自然法。

”在《战争与和平法》导言中,他还论证了国际法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他说:“人有恒言,战争中无法律,斯言最不足信,战争之作,正所以维持法律,故战争之事,亦宜以合于法律及诚意为限。

”“纵使退一步言,战争之际,法律失其效力,非所语于万古不变之大经大法也。

善哉迪欧朴内森席斯言,仇敌之间,无成文法—即国法—但有不成文法。

所谓不成文法者,或为自然之所赋予,或为国际之所公认。

”因此,格劳秀斯强调:“国际之间,必有一共同之法律,此法律在战争中,或与战事有关各事,均可发生效力。

本书之作,实具有重大原因,窃见崇奉基督教之国家,以战争为儿戏,眦睚小怨,顿起干戈,虽使野蛮人闻之,亦将为之汗颜。

且战事既作,一切宗教法律,胥皆弃若蔽履,一若生人受命,即专以屠杀为事者。

” 根据国际法,格劳秀斯还区分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

他认为,只有出于自卫、恢复自己的财产和惩罚的战争才是正义战争,其中自卫战争是被压迫民族和国家的自然权利,是不能剥夺的。

但是,格劳秀斯作为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和平主义者,主张国家之间的分歧应通过和平方式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