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肺部真菌感染

肺部真菌感染


预后
急性恶化为播散性曲霉菌病。 慢性肺曲霉菌病进展缓慢,最后波及 到整个肺或双肺、纵隔、胸壁等。也可 转化为急性曲霉菌肺炎,引起播散性曲 霉菌病。
隐球菌肺炎
隐球菌属包括17种和8个变种。
致病菌主要是新型隐球菌,其他还有浅黄隐球
菌、浅白隐球菌和罗伦隐球菌等,但很少见。
感染途径
(1)吸入空气中的孢子,此为主要的 途径,隐球菌孢子到达肺部引起肺 部感染,继而播至全身。 (2)创伤性皮肤接种。 (3)摄入带菌的食物,经肠道播散至 全身引起感染。
有发热、咳嗽、痰可呈粘稠胶胨样,带血, 可伴有喘息。
根据我们收治的病例分析,绝大多数念珠菌 呼吸道感染或继发于肺部其他病原感染后,如细 菌、病毒。
或为免疫功能缺陷者,分泌型IgA低、IgM 增 高症、慢性肉芽肿、联合免疫缺陷症,个别病人
体液和细胞免疫正常。
影像学检查
X线显示大片状阴影,可波及整个肺叶或两肺,肺 部病变易于融合而成广泛实变,常累及2个肺叶以上, 一般不侵犯肺尖,有些病变向周围发展而另一些病灶 有消散现象。 如为血型播散,肺内呈小结节或大小不等的融合 结节或是至浸润,有些病例类似粟粒性肺结核,
APACHE = 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 Edwards. I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990.
可能疑及念珠菌感染的临床迹象
• 对可疑细菌感染抗菌 治疗无效的发热 • 病原菌未能证实的长 期发热 • 粒细胞减少患者的发 热 • 鹅口疮 • 不典型的肺部浸润 • 持续严重腹胀伴难以 控制发热 •原因不明的肝功能衰 竭 •脓毒血症或菌血症不 典型的症状 •干咳或哮喘 •发热皮疹肌肉酸痛 •不能解释的长时间低 血压(收缩压 <80mmH2g且2>h)并 且对扩容复苏无反应。
培养:沙堡氏琼脂培养基。
念珠菌直接镜检
假菌丝和芽孢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 • • • • • • • • 使用3种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使用4 d 入住ICU4 d 机械通气 >48小时 APACHE II 评分>10 腹部手术 中心静脉插管 全胃肠外营养(TPN) 组织损伤或坏死 • • • • • • • • • 粒细胞减少 免疫抑制 化疗 放疗 癌症(尤其血液恶性肿瘤) 皮质类固醇使用 糖尿病 念珠菌定植 2 处 念珠菌尿(>105/ml)
病原学检查
镜检 墨汁染色见到特征性的孢子, 厚荚膜。 培养 抗原检测 脑脊液、血清、BALF测定,较培养和染 色敏感,特异性好。
隐球菌病—
多核巨细胞内见隐球菌小体
Capsule
Spore
六胺银染色见隐球菌小体
念珠菌肺炎
念珠菌属酵母样组,以白色念珠菌,热带 念珠菌最为常见,致病力最强。
• • • • 抗菌谱基本等同 不良反应较前减轻,尤其肾毒性 价格差异 毛霉菌
氟胞嘧啶
• 5-FC进入真菌细胞核转化为5-FU • 透过血脑屏障最好,但单独用药很容易 产生耐药 • 抗菌谱相对窄 • 定位:联合用药,最优联合2-AmB治疗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伊曲康唑
• 对常见曲霉、新型隐球菌、敏感念珠菌具有抗 菌活性 • 对耐氟康唑的念珠菌抗菌效果差异较大,作用 不能肯定 • 组织结合率高99.8%,甲癣;真菌血症 • 脑脊液、尿路浓度低 • 胶囊口服吸收差,口服液生物利用度55%;口 服制剂不推荐用于深部感染 • 充血性心力衰竭,肝毒性,神经病变
实验室感染依据(如半乳甘露聚糖滴度)
关于真菌定植பைடு நூலகம்题
• 真菌寄生于浅表部位(粘膜、皮肤) • 在所有高危因素中真菌定植最重要
–发热患者伴多个部位的真菌定植则有一定临床的意 义 –在同一部位2次或2次以上发现同一真菌,其发生真 菌血症的危险性大约是30%-50% –这种危险性的增长随着真菌寄植部位的增多或真菌 生长密度增加而增加
伊曲康唑
• 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群体,高度怀疑 曲霉菌感染的预防 • 上述人群中,非危重患者曲霉菌感染的 治疗,必须强调静脉用药 • 明确免疫低下人群中,需要同时cover曲 霉和敏感念珠菌的目标预防和非危重患 者的早期经验治疗 • 静脉:Ccr>30ml
卡泊芬净
• • • • • • 作用于真菌细胞壁,安全性好 广谱,侵袭性曲霉病和念珠菌感染 对隐球菌无效,无口服生物活性 尿和CSF中活性很低 在中国无针对念珠菌治疗适应症 肾功能中重度受损患者群
伏立康唑:新一代金标准
• 广谱,全面覆盖,包括足放线病菌和镰孢菌 •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绝对生物利用度96%, 方便序贯 • 分布容积4.6L/kg,在组织中广泛分布,浓度 很高;CSF浓度高 • 视力障碍、肝功能异常和皮疹。多为轻、中 度,罕见中途停药 • 免疫功能减退的进行性的,可能危及生命的 深部真菌感染
Joseph S. Selection of patients for empirical antifungal therapy. Presented Focus on Fungal infections II. 2001,4.14-16. Washington D.C. U.S.A. Abstracts P25
影像学表现(2)
慢性肺部曲霉菌病:(根据我们的病例总结)
早期表现: 多发或单发小炎性结节。
共同表现: 大叶实变伴胸膜肥厚,实变区内有空洞 (故又称慢性坏死性肺曲霉菌病)。可有 “晕轮征” 。
进展时:双肺实变, 甚至多叶实变。 空洞内可见高密度阴影(似曲霉菌球),偶尔在高密 度阴影内还可见到许多类似钙化阴影,此征仅见于曲 霉菌感染。
其他少见者尚有克柔氏念珠菌,近平滑 念珠菌,伪热念珠菌,高里氏念珠菌等
念珠菌属人类的正常菌群之一,一般 在胃肠道、阴道和口腔粘膜中寄居,在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或某些有利于菌繁 殖、出芽等情况下即可转化为致病菌而 使人类感染。 念珠菌是内源性条件致病菌。
临床表现
急性期表现为化脓性,慢性期为肉芽肿性。
伏立康唑注册适应症
侵袭性曲霉菌病
对氟康唑耐药的严重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包括克柔 念珠菌) 由足放线病菌属和镰刀菌属引起的严重感染
伏立康唑应主要用于治疗免疫缺陷患者中进行性、 可能威胁生命的感染
伏立康唑说明书。
有关预防和治疗的概念
•预防:有定植或疾病(真菌感染)证据前 普遍应用的保护性治疗 •目标预防:有定植或疾病(真菌感染)证 据前的针对高危人群的保护性用药 •前经验治疗:有危险因素和定植证据或 但在确认疾病前(无相应临床表现)的 治疗。“先发制人式… …”
氟康唑
• 对白念、热带、近平滑敏感;对光滑敏 感性低(部分为SDD);对克柔无作用; 曲霉属多耐药 • 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病,球孢子菌病首 选;芽生菌病和组织胞浆菌病推荐使用 • 口服生物利用度高,方便序贯 • 临床使用经验丰富,疗效和安全性好, 相对价廉
氟康唑
• 无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非过多唑类 暴露区域,保持对最常见真菌感染的首 选干预地位
氟康唑治疗临床无效
• • • • 天然耐药:克柔念,霉菌 高危因素或免疫低下未解除 混合细菌感染 不是真菌感染
两性霉素B
• 金标准,广谱,高度敏感,价廉 • 不良反应:寒战、高热、全身不适、严重头 痛、腹痛、肝衰竭、呼吸困难、室颤……肾 脏,常见而严重,累计量>4g,不可逆损害
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
曲霉显微镜下形态学
诊 断
肺组织中发现曲霉菌成分,组织培养有曲霉 菌生长, 确诊; 2 次以上痰液培养发现曲霉菌生长;或痰液、 BALF或其他部位标本同时培养均有曲霉菌生长, 除外其他感染, 抗曲霉菌治疗有效,临床诊断; 若病人存在肺曲霉菌感染的诱因,临床和影 像表现典型,抗曲霉菌治疗有效,可疑诊断。
分为18个群132个种和18个变种,绝大多数为 非致病菌,已报道引起人类致病者有以下几种: 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土曲霉、构巢曲霉等, 其中以烟曲霉最常见。 在各种曲霉病中,可为单一感染,也可两种 以上曲霉合并感染。较严重的病例,常伴有细菌、 病毒以及其他真菌感染。 我们病例有与绿脓混合感染; 烟曲霉和土曲 霉合并感染.
新生隐球菌感染多见于免疫功能抑制 者,但也可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者。 绝大多数有接触鸽子史。此外,山羊 鸡等家禽也可能为传染源。
临床表现
肺隐球菌病的症状可以是急性或亚急 性表现,包括咳嗽、胸痛、咳痰、血丝 痰或咯血。常伴有低热、乏力、体重下 降,严重病例可有高热、呼吸困难。 体检可有干、湿罗音。
影像学表现
慢性病例由于肉芽肿形成,病灶可呈肿块或结节型。
病原学检查
涂片:
来自机体内部的标本检查到菌丝或孢子时 应考虑念珠菌感染的可能。如在口腔、阴道等 粘膜部位只见酵母相,应进一步作培养鉴定。 如同时有大量菌丝存在提示念珠菌为致病 状态。在支气管 - 肺泡灌洗液中有酵母样真菌 时应除外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病。
菌成分仅少量,或菌丝发生变型,故称半侵袭性肺曲 霉菌病,容易漏诊。我们有1例肺病理漏诊。
病原学检查
镜检 : 直接镜检:(痰液等标本加几滴10%氢氧化钾处 理后)见到特征性的曲霉菌菌丝。。 染色镜检:痰液等标本,PAS染色后曲霉菌菌丝 更清楚。 肺组织HE或PAS染色可发现菌丝。 培养: 正常人上呼吸道可有曲霉菌的一过性定植, 一次痰液培养阳性不能诊断,多种途径或多次 分离出同一菌种,才有诊断意义。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病变广泛 或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肺部可出现 湿性罗音。 急性者症状呈持续性,慢性者症状可 持续,也可间断。 临床表现与其他原因肺炎、肺脓肿、 肺结核相似。
影像学表现(1)
急性肺部曲霉菌病(根据我们的病例总结) 为双肺弥漫性实变影、云絮影、斑片影。 另外,也可出现多发空洞,空洞内可见高密度 阴影(似曲霉菌球)。
本病为外源性感染,主要是吸入大量 曲霉菌孢子引起,再侵入血流播散至全身 各器官,发生播散性曲霉菌病。 其次是皮肤创伤性接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