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模糊性

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模糊性

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的模糊性Vagueness in translating process and the vagueness of translation于群,蒋跃(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49)[Abstract]Vagueness is an inherent feature of language. Accordingly, as a component of language, translation posses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being vagu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ranslation.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es, the author makes a general conclusion of vagueness in translating process and the vagueness of translation. The conclusion has been made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vagueness of translation criteria, vagueness of translating process, vague phenomena i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employed in dealing with vagueness.[Key Words] vagueness of language, translating process, criteria, strategies。

[摘要]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基本属性。

翻译活动属于自然语言的一部分,故而,翻译具有模糊性。

近年来,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在对近几年自然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理论、实践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作了简要归纳。

并分别从翻译过程中体现的模糊性、翻译标准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以及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概述和讨论。

[关键词] 自然语言的模糊性;翻译过程;标准;策略;1、前言模糊性作为语言的本质属性,自1903年以来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Pierce 1903)。

近年来,此研究方向的成果不断涌现。

在国外,有代表性的学者包括Pierce, Lakoff, Labov, Channel, Williamson, Keefe等。

在国内,伍铁平先生,于1979年发表的《模糊语言学初探》,开创了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先河。

20多年来,随着模糊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重点之一逐渐由模糊语言学现象的阐释转移到模糊语言学的应用上来。

其中,模糊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新课题(陈忠华1990;赵彦春2001;王卫新2003等)。

本文拟对自然语言翻译过程中的模糊性及翻译标准的模糊性作简要的归纳。

并分别从翻译过程中体现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翻译标准的模糊性及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和讨论。

2、概述纵观目前国内以模糊语言学、翻译为主题的学术论文不难发现,学者们主要从翻译过程和翻译中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下面,本文就分别从此四个方面,即,翻译标准的模糊性、翻译过程的模糊性、翻译中的模糊现象以及模糊现象的翻译策略分别进行综述。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的研究》(项目批准号:04BYY046)国内一些学者围绕翻译的模糊性进行了有效地探讨,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刘左良(1999)从翻译标准、翻译过程两方面证明了翻译中存在大量的模糊因子,翻译过程具有模糊性。

王华琴,王清亭(1996)以英汉翻译为例,主要围绕英汉思维的差异对英汉翻译造成的影响,论证了英汉翻译实践中模糊性存在的必然性。

李文戈、武柏珍(2004)使用大量篇幅,分别从翻译理论、翻译标准、翻译过程几个方面讨论了翻译中模糊性的存在。

概括而言,在翻译的模糊性方面,各学者虽探讨的侧重点略有差异,但无外乎从翻译标准、翻译过程两方面入手。

2. 1 翻译标准的模糊性古今中外,翻译理论可谓纷呈各异,新见迭出。

但是仔细琢磨、推敲的话,会发现它们大都模糊不定,缺乏精确标准的衡量尺度。

就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标准在中国影响最大的“等值论(equivalence)”、“等效论”而言,虽然“等”字含有要求精确的意味,且也有人运用札德(Zadeh)的模糊集合隶属度将“值”、“效”精确地计算了出来,但却是用模糊数学方法计算出来的(见范守义(1987),穆雷(1991))。

而模糊数学方法本身就是模糊,不确定的(李文戈、武柏珍2004)。

因此,“等值只是近似的等值,绝对等值的翻译是不可能达到的”(韩虎林、裴结贵1999)。

在中国,严复的“信、达、雅”这一三字标准,言简意赅,被后人奉为楷模。

但细细推究起来,大到一篇文章、小到一句话、一个字词的翻译,都无法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等同于原文,因为翻译的本质是再现原文的思想、信息而不是原文的语言符号。

正如刘左良(2004)所言,“译文要百分之百地符合‘信、达、雅’标准是不科学的,也是几乎无法实现的。

这个标准只是一个相对的模糊性概念,可以说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标准,因为每个人对语言的心理体验都会有所区别,我们在翻译中只能是尽量朝这三字标准努力”。

傅雷先生提出的“传神”论标准,要求译文要在骨子里把原文的精神姿致传达出来。

应当说比“信、达、雅”三字标准要求更高,其模糊性也更明显。

精神思想与原文相类似,类似的程度有多大,这很难说的,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因此,(刘左良2004)“傅雷提出的‘形似’、‘神似’说也是很模糊的”。

钱钟书先生提出了“化境”标准。

也就是,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崔永禄2006)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上“化境”了。

这一标准在操作过程中就更难达到了。

刘左良(2004)也认为,读者看译文完全像看原文一样自然贴切,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由于语言、文化、思维等的差异,翻译过程中或多或少地总要有所损毫,译文与原文很难达到丝丝相扣,毫发不差。

因此,“化境”是一种更高的,理想化翻译标准,较之严复的三字标准和傅雷的“传神”标准更抽象、更模糊。

2.2 翻译过程的模糊性翻译分为理解和表达两大过程。

对原语的理解是一种思维活动,需要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

由于个人思维的差异,从理解原文到确定译文的过程中,不同的译者对同一篇译文的心理体验会有所区别。

因此,在翻译理解过程中模糊性就已经开始滋生。

表达是指在译入语中寻找恰当的表达方式来传递译出语的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译者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即,“翻译主体论说”(查明建、田雨2003),译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翻译技巧,凭借个人的主观理解、语言积累来选择译者认为最佳的表达方式。

其本质上与理解过程相似,都以译者的主观意志为主要依据,因此也存在模糊性。

2.3 翻译中的模糊现象关于翻译中的模糊现象,有关学者也著作文章进行了讨论。

如,何三宁、唐国跃(2004)结合实例分别从语音、词语、句子以及语篇等层面对翻译中的模糊现象进行了逐一讨论。

李文戈,武柏珍(2004)也在语音、语法、语义等方面对翻译中的模糊语言现象进行了剖析。

除语音、词语、句子、语篇四方面外,廖志恩(2003)又从跨文化方面探讨了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语言模糊现象。

但是考虑到,跨文化因素所造成的语言模糊现象在语音、语义、语篇各层面均有体现,因此,本文将不对其进行特别论述。

下面笔者将分别从语音、词语、句子、语篇几个角度对翻译中的模糊现象进行简单概述。

2.3.1 语音模糊“语音模糊性也称为跨语音歧义”(韩虎林、裴结贵1999),即,由语音所引起的语义模糊。

语音是书面语言的口头体现,语义在很大程度上受语音的影响与制约。

语音模糊性大致包括两类情况。

一种是利用谐音(同音或近音)或听力错觉获得模糊效果(廖志恩2003),一般出现于双关修辞中。

如:“Mor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heir.”这是海滨浴场广告词。

它采用同音异形异义的双关修辞。

利用sun and air与son and heir的谐音提高了广告的号召力。

但当译为:“我们要么团结一致,要么将被一个个绞死”后,原文的语音模糊性在译文中就变得清晰了。

另一种语音模糊是借助于语调、重音来实现的。

在口语中,语调与重音的不同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语义(何三宁、唐国跃2004)。

如,“You shouldn’t tell him any stories.”句中any 一词的词调不同句意也会大不相同:当any用降调时,该句译为:“你什么事都不要告诉他。

”但当any用升调时,该句译为:“你不能把什么事都告诉他。

”即,你只能告诉他某些事,而不是所有的事。

这样,就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意思。

2.3.2 语义模糊关于语义模糊张乔(1998),伍铁平(1999)等许多模糊领域的专家都曾作过探讨。

各位专家学者对模糊的界定也有所不同。

笔者主要依据R. M. Kempson 于1977,在其《语义理论》中指出的四种词的模糊性类型,对语义模糊进行简单介绍。

词的模糊性主要有四种类型:A.指称模糊(referential vagueness)。

词本身意义清楚,但是难以确定这个能否用于某些客体。

如英语中的city和town、house这类词的界限不是十分明显,对它们不能一刀切地划分。

B.词义不确定化(indeterminacy of meaning)。

词本身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具有不确定性。

“John’s bo ok”,(约翰的书)可指“约翰写的书”,“约翰拥有的书”,“别人要求约翰读的书”等。

C.词义缺乏确指(lack of specification)。

词本身意义清楚,但属于泛指。

如neighbor (邻居)一词,它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就没有指,因此可以指代截然不同的多种人。

D.词所确指意义的析取(disjunction)。

虚词词组either…or的界限模糊性,如:“The candidates for the position have either sale experience or a bachelor’s degree related to Marketing.”在这句子中either…or连接的两部分总有一个是真实的:候选人要么有销售经验,要么就是有相关的学士学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