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摘要:在文本的互文性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对翻译的互文性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并结合翻译的互文性提出了一些翻译策略以供译者参考。

关键字:文本互文性;翻译互文性;翻译策略“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产物,它的提出对于文学创作,翻译研究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Intertextuality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Intertexto, 意思是“纺织时线与线的交错纵横”。

在文学领域内最早提出互文性概念的是保加利亚裔的法国符号学家和文学评论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

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马赛克似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也就是说,任何文本都是建立在其他文本的基础之上的,是其他文本的延伸和发展。

任何一个文本都处在与其它文本的关系网络之中:或是与同时代的其它文本存在相通之处,或是与历史上的特定文本相呼应。

除了在文学创作及文学评论中的运用,互文性研究对翻译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仅要考虑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还要考虑原文中涉及到的其它文本的内涵。

此外,译者还要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考虑进来,将源语言中的一些特有的文化意象替换成目的语使用者所熟知的意象,这样的译文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要想完成这样的翻译工作,译者就必须考虑原文的互文性,还要兼顾译文的互文性。

本文将对翻译时应考虑的这两种互文性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差异的翻译策略以供广大译者参考。

一、文本与翻译从严格意义上说,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某位作家的原创,而是对多个文本中包含的元素的整合,所以对某一文本的理解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它的文本中的信息。

例如:对于广告品牌的理解就需要涉及很多文本:中国的“白象”方便面在迈出国门走向国外的超级市场的时候并不畅销。

仔细调查之后才发现:产品的名字“white elephant”就是罪魁祸首。

由于“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意为“大而无用的东西”,那么这样的产品又怎么可能收到欢迎呢?这里对于白象的理解就涉及了一个典故:暹罗王国(即今天的泰国)里白象是一种极为罕有的动物,所以只有国王才有权利驾驭。

倘若哪位官员惹恼了国王,国王就会借着赠送一匹名贵的白象之名来惩罚他。

之所以说赐予白象是惩罚是因为大臣对于国王的赏赐是不可以丢弃的,只能养于家中。

可是白象食量巨大,过不了多久受罚的大臣就会倾家荡产。

所以对白象一词的深刻理解不仅仅涉及语言知识,更涉及了历史典故。

对文本的翻译,并不单纯是两种语言的词汇的对接,还涉及风土人情,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的因素。

作为一名译者,不仅仅要掌握丰富的词汇量,还要掌握大量的习语,典故的渊源和历史事件的背景知识等等。

译者除了要对原文中出现的词汇的内涵意义,外延意义以及情感意义等因素有足够的了解,还必须在目的语中筛选出与原文词汇的意义最为接近的词语。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精准的翻译。

此外,涉及文化因素的翻译往往需要译者进行更多的调查工作才能即传达原文的所有含义,又保留了原文的韵味。

二、翻译的互文性对于互文性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狭义上说,互文性是指同一文本中的信息之间的相互照应和联系。

从广义上说,互文性就有了更为宽泛的理解:互文性可以指不同作家的作品之中的呼应。

例如:在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中就常常以时下热播的电视剧为主题,邀请该剧中的主要演员到场讲述戏里戏外的故事,这些都是互文性的最好佐证。

克里斯蒂娃将互文性划分为两类:水平(horizontal)互文性和垂直(vertical)互文性。

其中,水平互文性是指某一段话与相邻的话语或者是同一段对话中的其它话语的相互照应关系。

而垂直互文性指的是历史事件或者是名言警句等与时下某一语篇中的话语的互文关系。

文本互文性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方法,还为翻译研究和翻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翻译和文本一样,具有互文性的,但是翻译的互文性要比文本的互文性复杂一点。

翻译和互文分析同样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中,广义的互文性又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互文性。

1.狭义互文性狭义的翻译互文性是指译文除了与原文的意思保持一致之外,译文内部的各个信息也也彼此衔接。

从原文和译文上的关系上说,译文应在最大限度上传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涵义并且尽量符合原文的文体和创作风格。

也就是说,如果原文是比较正式的演讲,里面又涉及很多专业术语,那么译文的语言也应当精炼,专业;如果原文是非正式的家人之间的对话,那么译文亦应当使用口语化的词汇,这样的翻译才是对原文最好的阐释。

此外,译文自身也应当保持逻辑性强语言简练。

译文不仅仅是对原文的转述,更是译者的二次创作,所以译者需要保证译文既能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同时又能帮助读者体味另外一种语言甚至是另外一种文化的韵味。

要想做到这一点,译者就必须了解翻译的广义互文性。

2.广义互文性翻译的广义互文性是指译文和原文都与其它的文本以及外界因素相互联系。

也就是说,对于原文和译文的理解绝对不应当限制在文字,文体以及主题意义上,而是要与其它诸如名家作品,历史事件,文化习俗等信息联系起来。

此外,译者在翻译的时候要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考虑进来。

例如:西奥多德莱赛的《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中有这样一句话:原文:Men sent flowers, love notes, offers of fortune. And still her dream ran riot. The one hundred and fifty! The one hundred and fifty! What a door and a Aladdin’s cave it seemed to be.译文:男人送花,送情书,送时运给她。

可她梦幻无边。

这一百五十块钱!这一百五十块钱!真像藏着神灯的山洞为阿拉丁打开了门。

这里面的Aladdin’s cave 是源自于神话故事,但是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并没有将其转换成具有明显的汉语标记的成语。

这是因为,我国读者对于阿拉丁神灯的神话故事是比较熟悉的,所以就没有必要将其转译成其它的汉语成语。

此外,保留了这样的一个短语其实也是保留了英语的特色,有助于读者通过译文感受原文。

对于翻译的互文性的分类暂时还没有人们普遍接受的方法,笔者根据文本的互文性分类,将翻译的广义互文性划分为两类:横向的互文性和纵向的互文性。

横向的互文性是指:翻译与其它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即与文字性的材料之间的彼此照应。

这种互文性既包括原文与其它文本的关联,还包括译文中与其它文本的照应。

而纵向的互文性则是指翻译的时候译者所考虑的关于文化习俗,社会背景等信息,也就是文字信息以外的,与人们的生活有关的信息。

纵向互文性要比横向互文性复杂得多。

因为翻译的纵向互文性涉及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涵盖了风俗习惯,历史人物及事件以及风土人情。

下面将分别对这两中互文性加以介绍:翻译的横向互文性是指原文和译文与同语种的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

也就是说,这种互文性可以从两方面去分析:与原文有联系的文本和与译文有联系的文本。

在下面的这个例子中这两方面都能够得到体现:原文: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译文:When one wears fine clothes, he looks handsome and full of vigor.原文是汉语中的一句俗语,而在中国文化文化中,佛教思想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在西方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是基督教,所以直接将原文翻译成“The Buddha needs gold sculpture and the mortal need fine clothing”在西方人看来是奇怪的,也就很难理解其中的涵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文学作品中还涉及某些历史事件,这就需要译者对该事件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准确无误地将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完整清晰地标书出来。

例如:英语中的习语“meet one’s Waterloo”来源于法国的一次最著名的的战役,即1815年6月18日的滑铁卢之战。

这次战役是在英普联军对法国军队展开的,昭示着拿破仑帝国的灭亡。

在这次战役中,拿破仑率领的军队遭遇了惨败,后人就用这一俗语比喻在战争或者比赛中被打败。

而在汉语中,并没有与之在形式和意义上都能达到对等的成语,所以,翻译成“惨败而归”即可。

还有一部分文本信息是与宗教文化有关的,而东西方的宗教文化方面的情况是截然相反的,而这种情况就提高了对译者的要求。

从严格意义上说,在中国并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

国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信仰佛教,其次是伊斯兰教和道教等等,还有少部分人信仰基督教或者是其它宗教。

佛教的影响在语言中得到了验证:有大量的与佛有关的成语或者歇后语:例如:不看僧面看佛面,佛口蛇心,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等等。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信仰的宗教就是基督教。

即使不是基督教徒,人们也在周末去教堂参加祈祷等活动。

所以在英语中,也有大量的与基督教有关的习语,其中有一大部分都是源自《圣经》。

例如:“feet of clay”来源于圣经中的一个故事: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在睡梦中看到了一个强壮的巨人:他的头是金子的,胸膛和手臂是银质的,腹部是铜做成的,处处都是无坚不摧的。

但是这个巨人唯一的弱点就是他的脚,是用泥做成的,所以当他被飞来的一块巨石砸到脚的时候,整个巨人瞬间瓦解了。

所以后来人们就用这个成语来比喻致命的弱点。

翻译的纵向互文性是指原文本和译文的创作过程之中作者和译者需要将潜在读者的理解能力和喜好考虑进来,这样才能确保文本能够为读者所接受和喜爱。

由于本文着重研究的是翻译的互文性研究,所以这里对原文本的创作将不予论述。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以读者出发点,确保译文能够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前面提到过的阿拉丁神灯的例子就是符合了这一要求的翻译。

除此之外,译者还需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禁忌。

汉语中的禁忌语正在逐渐减少。

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对人民进行严酷的精神统治,对人们的言语行为进行限制。

例如:普通百姓是不可以使用皇帝的名讳作为自己的名字或者是店铺的名字的;此外,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对鬼神都是比较畏惧的,所以人们对死亡和妖魔鬼怪都是比较避讳的。

但是现在,上述的这些禁忌早已不复存在,但是诸如“归西”,“寿终正寝”等委婉说法依然通用。

在翻译的时候,这些语言的使用也仅仅是为了增加汉语的韵味,使读者更容易接受。

但是,那些以伊斯兰教教徒为潜在读者的译文来说,则需要注意更多的细节。

穆斯林信仰真神安拉,反对为了人而违背真神;他们不食用一切不洁的食物,尤其是猪肉;他们反对听信算命者卜卦者等的谣言等等。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就需要避免提及上面的这些禁忌。

所有的这些都是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只有真正为读者服务,以清晰地表述原文的思想为目的的译文才堪称佳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