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人类图腾崇拜之心理根源探究
(2006-08-23 10:56:04)
转载▼
原始人类图腾崇拜之心理根源探究
摘要:图腾崇拜作为原始人类特有的文化仪式,其背后隐藏了那些原始个人与群体心理。
这些可以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
关键词:原始人类图腾崇拜自我认证心理依据
图腾崇拜作为原始人类特有的文化仪式,具有部落象征、心理暗示、自然崇拜等功能。
既然作为一种群体性、具备社会化趋势的活动,其背后的原始个人乃至群体的心理依据是什么?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探寻的
一、图腾是人类自我意识确立的产物
原始社会中,人类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人与自然在对立差异中求得生存。
在这种生存竞争中,人类不断的在这种差异中寻找自我的认证,并不断强化自我意识,实践自然的同时,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
人的主观意识需要把“自我”与“他我”区别开来。
从而使自我的认证合理化。
图腾在这种认证的过程中诞生了。
因此,图腾是一种原始人类自我认证的行为。
原始人类为什么会选择图腾作为他们自我认证的行为呢?原始人类在面对强大的自然力时,不自觉的会萌发出自我认证的意识。
同样他们本能的将自我认证与自然力量联系起来,试图通过“意识中与自然的联系”来强化自己的力量,从而使自我意识得到顺利认证。
这种“意识中与自然的联系”导致图腾的直接出生,并由于原始人类在对抗自然力时结成的群体关系,使这种“与自然的联系”进一步扩大成“群体意识与自然的联系“,形成部落图腾崇拜。
这种集体意识的产生,意味着原始个人“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上升为“文化审美”的自我,而“人类一旦获取这种文化意识,一种超越与自由的意识会喷涌而出”,朴素的审美意识同时也达到自我意识的认证,是否可以这么认为:审美文化意识形态即建立在这种朴素的文化活动即图腾崇拜呢?
图腾首先具备明显的自然性,无论使汉人的太阳崇拜,还是云南傣族的象崇拜,抑或某些民族的植物崇拜,他们的崇拜对象无一不是纯粹的自然对象与化身;即使图腾活动中的舞蹈、音乐、祭祀也具备某些自然性特征,这也恰恰印证了图腾的第二个特点—社会性、群体交往性质的活动。
最后,图腾具备审美性。
朦胧的、朴素的审美意识在图腾活动中逐步得到发展,并形成群体性的审美心理,同时放大到社会生活行为中,例如器皿的条纹、色彩、形状。
乃至舞蹈的事物中。
图腾的这些性质无一例外的凸显出人类所追求的自我意识、群体意识、审美意识的认证过程。
图腾崇拜也因此作为原始人类认证行为而得到广泛确立。
二、图腾崇拜产生的心理依据
首先,图腾崇拜是与人类活动密不可分的。
人类活动大致分为个人活动和群体活动两种;原始人类日益强健的生理活动产生心理活动,从而形成各种事物的感知与意识的产生;而生理活动又引导人类从事社会活动,而原始人类最先从事的是生产劳动活动。
图腾崇拜大多祈求自然力量对生产劳动保护其顺利进行。
图腾崇拜因此大量的融合到人类的社会活动中。
其次,图腾崇拜是原始人类对自身力量低估的心理体现。
原始人类在与自然力量的对抗中,发现自身的弱小,他们需要从自然界某些强大的事物(如天气、动物、神灵)中获取力量。
自然界的不可抗拒力量以及不可知性,是原始人类低估自身力量的重要原因。
他们需要图腾崇拜活动,从中获得心理上的对强大力量的获取,或者对他们的保佑,从而保证自我以至部
落的发展与延续。
同时,在图腾崇拜活动中,巫师也成为神灵的化身,从而使原始人类取得与天地、神灵、猛兽、自然平等的对话地位,如图腾崇拜中的面具舞蹈,原始人在心理上获得与神灵沟通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
第三,图腾崇拜对原始人类文化心理道德标准和社会活动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华夏族对龙及太阳的崇拜,形成后来天子以“龙子龙孙”自称,并在服饰建筑中加入龙及太阳的银子,以起到彰显增加富贵的目的。
对原始人类而言,图腾崇拜使他们的第一人生课堂,他们获得的社会认同的意识以及行为,和所禁止的意识及行为,都源于图腾崇拜。
最后,原始人为了生存,他们需要或潜意识的在强大的自然力量中寻找保护自己的替代物;他们选择了图腾崇拜是必然的。
随着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在图腾崇拜中形成的价值意识开始成为他们的生活支柱和理性追求。
三、总结及补充
通过图腾崇拜产生的心理探求,我们可以发现,图腾崇拜是人类自我意识认证的体验行为,也是原始人类自然性、社会性以及审美性的产物;同时,是与原始人类活动分不开的,是先民文化心理、道德标准、社会活动心理形成的基础。
如果用“原形理论”阐述,是否可以说图腾崇拜是发展较为成熟的群体心理的体现,是某种集体意识的沉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