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哲学思维在医学中的运用

论哲学思维在医学中的运用

论哲学思维在医学中的运用(二)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偶像李小龙三、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物质存在的方式是运动。

人体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

因而,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及更小的细胞、分子等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

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由无数的化学反应、物理变化所构成的。

变化和运动是同义的,而发展则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和变化过程。

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一切疾病、健康和生命活动。

变化可以有不同的方向,可以向好的方面改变,也可以向不好的方向改变;变化可以有不同的大小,不同的情况下其变化的大小是不同的。

发展首先体现在医学这门学科上。

医学正如人类的历史一样,是永远不停地向前发展的。

人类追求健康长寿与生老病死之间的矛盾是医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无论是西医的整体还是它的各个分支学科,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麻醉、输血、消毒法使外科手术产生了历史性的突破;抗生素的发明和应用使人类拥有了一个战胜细菌感染的强大武器;CT,MRI的发明使人类诊断疾病的能力获得巨大的提高。

而现代一些高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也必将使医学向着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许多在今天不能诊断、治疗的疾病,在将来都有可能轻松地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如基因治疗为某些遗传病患者带来了希望,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可以在将来成为一种治疗退行型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疾病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始终变化着的。

今天的病情和昨天相比不是完全一样的。

病情的变化可以是加重、恶化,也可以是好转、病愈,也可能是变化不明显,这时便表现为迁延不愈。

一种器官系统的疾病可能会逐渐波及其它的器官系统,发生并发症或转移,同时疾病的变化还可以表现为新病种的出现和旧病种的消失。

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在进行临床治疗时,对某一患者病情的认识,要注意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要注意预测到它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是好的变化我们怎么处理,是坏的变化怎么预防。

当然一切的变化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有些疾病如急性病,可能变化发展十分急剧,也许一个小时,十几分钟病情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而有一些疾病如慢性病,则可能较长时间才发生大的变化;一些疾病有自愈的倾向如感冒;另一些疾病如不加治疗则会恶化如恶性肿瘤。

正是由于病情是不断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才可以对疾病进行分期,而这种分期又可以加深我们对该种疾病的认识和预见性。

疾病的发病情况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例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升高,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近视眼的发病率上升。

同时,我们也可以预测:在今后的十年、二十年之后,乙肝、近视的发病率会下降。

因为乙肝的蔓延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把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的范围,这样,下一代人的发病率就会有大幅度的降低,而我们这一代人许多人近视,对近视带来的不便有深刻的体会,便会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正确地用眼,从而使近视的发病率也会相应下降。

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要随时注意病情的变化,同时也应正确预见病情的未来,并且根据已经变化了的病情及时调整诊断和治疗方案。

四、按客观规律办事疾病的规律——这是任何从事诊断与治疗疾病的临床工作者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学习的规律——这是任何学生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考试的规律——这是任何考生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中国考试的规律——这是所有中国考生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第一章以这样精彩的一段话开头: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

三个排比句,既说明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指出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重要性。

同样,我们也可以仿照他写出上面几句话。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必然的趋势和确定的秩序。

规律在空间上是一种共同的联系,在时间上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任何客观事物都有规律可循,疾病和健康具有规律性,作为医学生,我们要面临的学习、考试问题,同样具有客观规律性。

按客观规律办事,既可以加深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又可以提高效率。

违背了客观规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费力不讨好。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具有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

体现在时间上:如疾病的病程一般是多长,是急性还是慢性的,有无自愈倾向。

例如,子宫肌瘤在更年期之后便会自动缩小,知道了这一规律,我们便可以对于那些接近更年期的子宫肌瘤患者进行保守治疗。

体现在空间上:如某种肿瘤好发于人体的哪一个部位,疾病发生的地区差异,人群差异等。

有些疾病好发于某一特定人群且发病率高、危害大,那么便可在该人群中进行定期普查。

体现在严重程度上:如病情一般是轻还是重,病死率多高,预后如何,易于发生什么并发症等。

有些疾病的病情严重,一旦发病则病死率极高,如狂犬病,那么对于狂犬病就重在预防。

体现在诊断和治疗上:如需要与何种疾病进行鉴别诊断,适用于何种治疗方法等。

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讲,医学的学习便是对生命活动和疾病规律的学习。

作为医学生,我们需要学习大量的知识,这其中又以记忆为主。

所以,学习的规律和记忆的规律便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内容。

如果我们掌握了学习的规律并能在学习实践中加以运用,那么,我们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考试是中国的学生所必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作为一个客观事物,考试在考试范围、考试重点、命题规律、阅卷心理等各个方面都有规律可循。

掌握了考试的规律,我们便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取得更好的成绩,从而有利于我们从考试中解脱出来。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呢?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客观规律,这是前提条件。

怎样才能知道呢?常用的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

即通过对有限个数的同类事物进行归纳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譬如,如果我们看到100个黑人嘴唇都厚,看到100个白人的嘴唇都薄,那么,我们就可以比较肯定地说:黑种人的嘴唇厚而白种人的嘴唇薄是一种规律。

不完全归纳法的结果不是完全可靠的,它的可靠程度依归纳样本的大小而异。

样本越大,则可靠程度越高,但永远也达不到绝对可靠的程度。

人类数万年来,每天都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于是我们便得出一个规律:太阳是从东边升起的。

但是如果没有后来人类对于太阳系的科学理论和认识为依据,我们就必须承认:太阳从西边升起来是完全可能的。

虽然这种可能性极小,因为几万年来它一直是从东边升起来的。

这便是不完全归纳法。

另外一种方法则是逻辑推理和理论论证。

第三种方法则是科学的或实践的证明。

不完全归纳法是最常用的也是有效的方法,而科学或实践的证明则是最可靠的方法。

第二步,便是利用掌握的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去办事。

五、实践的观点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物质活动。

医学是一门不确定性的科学,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这从医学生的实习中便可看出:其它专业的本科生实习时间往往只有一两个月,而且不是很正规系统,而医学生的实习则长达一年,而且是全面正规系统的实习,这还不包括一年半的见习时间。

所以,实践的观点对于医学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学到的知识最终要运用到诊断、治疗疾病的临床实践中去。

一切理论性的知识,都可以在实践中加深理解,一切技术操作,都必须在反复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掌握。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考试重理论轻实践。

高校扩招使得学生动手机会减少,使我们存在看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做法。

因为考试中实践所占的比例少,而且考试是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强记来对付的。

为了迅速提高考分,大家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记忆理论知识。

实习的一年是一个系统全面的实践过程,对于加深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临床常用的基本操作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任何一个真正有志于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学生都必须高度重视实习这至关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正是我们的临床知识获得飞跃性的进展,知识的积累由量变发展到质变,从而合我们由一名医学生变为一名真正的医生的一年。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国的传统习俗重继承而轻发扬,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怀疑精神,它生产出来的是一批驯化的,没有自己想法的,只相信书本和老师或权威的学生。

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还可以帮助我们打破对书本、教材,对老师或者权威的盲目相信。

因为既然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那么,书本上的知识,权威人士所讲的话就未必一定是正确的,仅仅是它正确的可能性比一般人要大一些罢了。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如果它被实践证明了是错误的那它就同样是错误的,伟大如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毛泽东尚且会犯一些比较严重的错误,那么,我们所谓的专家,权威也会犯错误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不犯错误的那是神不是人,没有任何错误或不足的书那是天书而不是人写的书。

蜜蜂为什么会发出嗡嗡的声音?小学的教材告诉我们那是因为蜜蜂的翅膀作高频的振动所致的。

长期以来,我们都对此深信不疑,但是一位小学的女孩仅用一只蜜蜂一把剪刀和一个放大镜就彻底地证明了它是错误的:它将蜜蜂的翅膀用剪刀剪掉,结果发现蜜蜂还能发出声音,然后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就发现了蜜蜂腹部具有一个发声的器官。

六、唯物主义的观点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功能和属性,同时,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功能。

掌握物质决定意识,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疾病的本质。

一切功能的改变都是由物质结构变化所引起的。

人体是一个由许多物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构成人体物质正常功能的体现,而疾病状态乃是功能的异常改变,这种功能的改变其后必有结构改变的物质基础。

一般来讲,我们可以把疾病分为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两大类。

所谓器质性疾病,指的是已经发生了解剖上或病理上的可见改变的疾病,即发生了明显器质性改变的疾病;所谓功能性疾病,指的是有功能上的改变,但是没有明显的解剖上或病理上的改变的疾病。

这种划分方法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只具有相对的正确性:随着医学的发展,随着检查技术水平的提高,许多原本认为是功能性疾病的疾病,由于发现了新的器质性改变,从而划入器质性疾病的范畴。

那么功能性疾病是否仅有功能上的改变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前所说,功能是由物质的结构所决定的,一切功能的改变一定是由结构的改变所引起的。

所谓功能性疾病,并不是说它没有结构上的改变,而只是它们在结构上的改变很细微,以致于以目前的水平无法发现其解剖或病理上的改变而已,但是它们可以有更微观层次上的改变,例如基因结构的变异,生物大分子的改变,激素或者神经递质质或量的变化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