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定项选择题1.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是( D )。
A.人权问题B.生存权C.繁荣民族经济D.自治机关的自治权2.我国宗教问题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ABCDE )。
A群众性B民族性C国际性D复杂性E长期性。
3.民族形成于( C )。
A.封建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原始社会末期D.共产主义社会4.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提出者是( D )。
A.毛泽东B.鲁迅C.李维汉D.费孝通5.经过民族识别先后识别出的少数民族共有( B )。
A.10 个B.55 个C.56 个D.34个6.我国宗教问题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ABCD )A.群众性、民族性B.国际性C.复杂性D.长期性。
7.世界性的三大宗教是( ACD )A.佛教B.犹太教C.伊斯兰教D.基督教8.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省级自治地方有( ABCD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宁夏回族自治区 C.西藏自治区 D.广西壮族自治区9.氏族和部落是(D)A.以人的心理特征划分的B.以地域特征划分的C.以人们之间经济关系划分的D.以人的血缘关系为纽带划分的10.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含义主要是( ABD )A.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B.要求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完全平等C.反对任何民族享有特权D.民族平等的实际内容是要消灭阶级11.在我国使用南岛语系语言的民族是( B )A.傣族B.高山族 B.京族 D.水族12.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共分为( C )A.1级B.2级C.3级D.4级13.我国少数民族仡佬族的正确读音是( B )A.qi lao(汽老)B.ge lao(哥老)C.gu lao(古老)D.ga lao(高老)15.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1000万的两个民族是(BD)。
A. 回族B.满族C.蒙古族D.壮族16.下列少数民族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 ACD )A.回族B.蒙古族C.哈萨克族D.维吾尔族17.目前我国共建有自治州( A )。
A.30 个B.56 个C.155 个D.120个18.民族间发生的自然同化现象,归根到底是( A )。
A.各民族自由选择的结果B.资本主义“文明输出”的结果C.社会政治制度的先进与否决定的D.社会生产方式先进与否决定的19.我国少数民族使用最广泛的语系语言是( A )。
A.汉藏语系B.印欧语系C.阿尔泰语系D.南亚语系20.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具有( AB D )。
A.长期性B.复杂性C.综合性D.国际性 E敏感性二、填空题我国少数民族仫佬族的正确读音(请用同音字注明)是 mu lao(木老)族。
民族识别是指对族体的成分和名称的辨别与确定。
氏族和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民族则是以社会生产力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
我国民族问题具有的基本特征是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和国际性。
世界上有2000多个民族,人口在1亿以上的有 2 个。
民族识别是指民族成分和名称的辨别。
民族形成于原始社会,并将在某个社会的某个时期自行消亡。
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和谐。
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民族自身因素,另一个是社会因素。
三、判断对错,错的改正。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质是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错改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我国疆域内,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基本政治制度。
2.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消亡的时期。
错改正: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阶段,而不是民族消亡。
3.马克思主义历来欢迎民族间的任何同化现象。
4.民族是永恒的东西。
5.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是利益完全一致的整体。
1.民族心理素质是不可捉摸的东西。
2.凡是讲同一种语言的人们都必定是同一个民族。
3.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4.马克思主义历来欢迎民族间的任何同化现象。
5.宗教信仰自由就是宗教自由。
四、简答题1.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有哪些?我国各民族在地区分布上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2.“三个离不开”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三个离不开”思想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具体内容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3.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4.如何理解“三个离不开”思想?“三个离不开”思想生动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历史。
中国众多的民族,起于多源。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和周边的少数民族,以中原地区为核心,汇聚成为统一、稳固的中华民族。
各民族历经迁徙、贸易、婚嫁,以及碰撞、冲突之后,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融合程度不断加深,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
绢马互市、茶马互市和西汉王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都是典型的例子。
在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的疆域、共同捍卫祖国的统一、共同推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
特别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
“三个离不开”思想,是对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
“三个离不开”思想生动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发展谁也离不开谁的实际。
我国各民族在发展中各有优势、互补共济。
总体上讲,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有优势,而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域广阔、资源富集、地理位置重要,在诸多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比如,民族自治地方草原、森林、水力、石油、天然气、煤炭、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各具特色。
因此,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把汉族地区和民族地区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发挥出来,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实现互利共赢。
“三个离不开”思想是防范渗透、抵御分裂的有力武器。
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始终没有放弃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
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支持下,境内外“三股势力”相互勾结,不断变换策略和手段,进行反动宣传,极力挑起事端、制造动乱,煽动民族对立、民族仇视,妄图从民族关系上打开缺口,以达到分裂祖国的险恶目的。
在长期的反分裂斗争中,早已根植于广大各族人民心中的“三个离不开”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们防范渗透、抵御分裂的强大武器。
5、如何认识民族与宗教的区别与联系?答:区别是:(1)民族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民族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心理认同等方面共同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是人们面对自然、社会与人生时的自我意识或自我感觉,是社会现实生括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歪曲的反映。
宗教属于思想意识范畴。
(2)民族与宗教有各自的产生发展的规律。
民族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社会大分工、商品交换、私有制和阶级分化,以及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确立时产生的。
民族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发展阶段形态的变化而演进,到了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高度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时候,到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自行消亡。
宗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意识有了相应的发展之后产生的,是对自然力压迫和社会压迫的无能为力的表现,是对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反映。
宗教产生之后,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
人类社会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科学文化高度发展、人全面发展而使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极明白合理的时候,宗教才会自行消亡。
民族与宗教的联系是(1)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族信仰宗教。
宗教是某些民族重要的特点之一,与这些民族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
(2)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对维系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存在,对民族的经济生活、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有着很大的影响。
(3)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些宗教节庆、礼仪、禁忌演变成民族的风俗习惯;有些宗教中涵有民族文化及其发展的历程;有些民族的民族心理受宗教心理影响较大6.什么是“三股势力”?所谓“三股势力”,准确一点说,就是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国际恐怖势力。
“三股势力”虽有各自的表现形式,但并无本质区别。
因此,他们从一开始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沆瀣一气,同流合污。
他们以宗教极端面目出现,以“民族独立”为目的,一方面制造舆论,蛊惑人心,一方面大搞暴力恐怖活动,破坏社会安定。
他们的根本目的就是独立,在乱中推翻中亚各国的世俗政权,按照他们的“纯粹民族教义”建立“纯粹伊斯兰政权”。
7.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论依据和社会现实条件是什么?8.2005年5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构成民族的“6+1”特征是什么?9.我国进行民族识别工作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10.我国民族工作主题的内涵是什么?五、论述题1.请概述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总政策和基本政策的主要内容。
(1)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实质的根本体现,是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总原则和总政策。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
”在我国,民族不论大小,不论社会发展程度如何,在一切权利上都是完全平等的,在承担义务上也是平等的。
不允许任何民族有任何特权,禁止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禁止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2)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用来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基本的政治制度之一。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曾把它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三大形式。
实践证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充分尊重、保障各民族管理自己内部事务的权利,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与繁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发展是各民族自身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基础。
因此,国家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如给予优惠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实施对口支援与合作等等,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
(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