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艺术实践论文

音乐艺术实践论文

音乐艺术实践论文
—————对中国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个人鉴赏
作者:吴宇际学号:PB10214078
摘要:《十面埋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一首琵琶传统大曲(武曲)。

此曲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以高超的音乐手段,刻画出一幅生动形象的古战场画
面,摄人心魄。

本文是根据自己上课所学到的知识,结
合自己的见解,在几个方面谈谈个人感悟。

关键词:十面埋伏战斗场面理性分析情感概括
1.背景知识
《十面埋伏》曲谱,最早见于清代华秋萍的《琵琶谱》(1818年)。

以楚汉战争为题材,描绘了刘邦和项羽于公元前
202年垓下大战情景,歌颂了楚汉战争的胜利者刘邦,刻画汉军从
战争准备到激烈的战争场面,以及战争结束全过程的英武雄姿。

2.理性分析歌曲内容
分为十三段:①列营②吹打③点将④排阵⑤走队⑥埋伏⑦鸡鸣山小战⑧九里山大战⑨项王败阵⑩乌江自刎⑾众军奏凯⑿诸将争功⒀得胜归营
第一部分,大战前准备。

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各段。

音乐一开始,琵琶就在高音区奏出了强烈的鼓声,它由慢及快,造成了一种威武逼人、催人上阵的气势,渲染了强烈战争气氛。

然后又用激扬高亢的长音模拟军号声,用泛音、拉音、扫弦等手法表现人声鼎沸、擂鼓三通、军炮飞鸣、铁骑奔驰等古战场音响,表现了古战场的激烈紧张,后又以在每一小节强拍上用和音衬托旋律,恰似锣鼓的敲击,强烈的戏剧性效果,生动地展现了汉军的威武军容和高昂的斗志。

第二部分,激烈决战场面。

包括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三段,这部分是全曲的重点。

乐曲着重于气势的渲染,并使用琵琶特有的煞弦、绞弦、拼双弦、长滚、狂佛等传统技法,通过丰富多变的节奏,层次分明而又生动地表现了金鼓齐鸣、旌旗蔽日、呼号震天如雷如霆的大战场面。

特别是九里山大战的呐喊声真是惊天动地、如临其境,其运用了“拼双弦”“推、拉”的技法,并奏出增四度的音响和扫滚指法的马蹄声,生动地描绘了两军对阵时兵器交接、铁骑奔驰厮杀呐喊的战斗场面。

第三部分,战争结局。

这部分着重情绪描写,先写楚军溃败和项羽自刎,然后写汉军得胜、凯旋而归的情景。

包括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归营四段。

其中写道自刎乌江,音乐雄浑壮阔,悲凉凄哀,表现了一代枭雄面对死亡的复杂心情。

3.情感总结
其实,我感觉,《十面埋伏》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胜利者的欢乐的号角,更有失败者的非凡气概。

面对历史,我们不是一昧地去赞颂,也不是一昧地去惋惜,而是要在历史中总结教训,提高自身的涵养,透过历史,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

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演奏技法、鲜明的音乐形象,磅礴的气势,为我们艺术地再现了楚汉战争的雄健和悲壮,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久演不衰的传统经典名作。

此曲仍有许许多多精深奥妙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探索,等待跟多的挖掘,不同的人亦有不同的见解。

望有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指出。

附:《十面埋伏》曲谱及琵琶独奏
参考资料:
《中国音乐史与名曲赏析》曹美韵编
西区图书馆相关资料
互联网相关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