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阿米巴及杜氏利什曼原虫ppt课件

阿米巴及杜氏利什曼原虫ppt课件


利什曼原虫
• 生物学地位
– 属动鞭纲动基体目(Kinetoplastida)、锥虫科 (Trypansomatidae)、利什曼属(Leishmania)
• 人体寄生的常见种类
– – – – 杜氏利什曼原虫(L.donovani)——内脏型 热带利什曼原虫(L.tropica)——皮肤型 巴西利什曼原虫(L.brasiliensis)——皮肤粘膜型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mexicana)——颜面溃疡型
二分裂增殖
前鞭毛体
• 感染阶段:前鞭毛体;感染方式:随白蛉叮咬吸血而感染 • 前鞭毛体进入巨噬细胞的过程 • 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内生存的机制
溶组织内阿米巴致病
• 临床类型
– 无症状带虫者(90%) – 肠阿米巴病
• • • • • 重症暴发性结肠炎(死亡率70%) 急性阿米巴痢疾 慢性阿米巴性结肠炎 结肠阿米巴肿 阿米巴性阑尾炎
– 肠外阿米巴病
• 阿米巴性肝脓肿、肺脓肿、脑脓肿、皮肤阿米巴溃疡等
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的诊断
• 病原检查
– 粪便检查
• 滋养体
(trophozoite)
– 组织型滋养体
(大滋养体)
– 肠腔型滋养体
(小滋养体)
溶组织内阿米巴形态
• 包囊(cyst)
– 单核包囊 – 双核包囊 – 四核包囊
拟染色体 糖原泡
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
• 基本生活史过程
包囊 肠腔型滋养体 包囊
– 感染期:四核包囊 – 寄生部位:回盲部、结肠粘膜皱褶处 – 二分裂法增殖
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
• 生活史特点
– 滋养体寄生于人体回盲部、结肠,在 一定条件下可侵入肠壁或其他组织, 引起病变 – 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 – 四核包囊是感染阶段 – 经口感染
溶组织内阿米巴致病
• 致病虫期:组织型大滋养体 • 致病机制
– 与虫株毒力有关 – 细菌的协同作用 – 宿主的机体抵抗力 – 免疫反应与变态反应
(Chicleer’s 病)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
又称:黑热病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 杜氏利什曼原虫
– 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内脏巨噬—单核细胞系 统 – 临床上引起
内脏利什曼病
(visceral leishmaniasis)
又称:黑热病(kala-azar)
杜氏利什曼原虫形态
Lushbaugh(1979)分离出一种细胞毒素—肠毒素
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
四核包囊
经口感染
在小肠下段脱囊
肠腔型小滋养体
二 分 裂 增 殖
包囊
(结肠下段)
随粪便 排出体 外(发 育)
肠腔型小滋养体
侵 入 组 织
随稀水样便排出 体外(死亡)
组织型大滋养体
二分裂增殖
组织型大滋养体
随脓血便排出 体外(死亡)
• 寄生于人体内的阿米巴原虫约7-8种,分属于内阿
米巴科的三个属 – 内阿米巴属(Entamoeba) – 嗜碘属(Iodamoeba) – 内蜒属(Endolimax)
阿米巴原虫
• 人体寄生的常见阿米巴原虫
– 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 ※ – 结肠内阿米巴(E. coli) – 哈氏内阿米巴(E.hartmanni) – 波来基内阿米巴(E.polecki) – 齿龈内阿米巴(E.gingivalis)* – 布氏嗜碘阿米巴(Iodamoeba butschlli) – 微小内蜒阿米巴(Endolimax nana)
• 流行因素
– 传染源:包囊排出者 – 传播方式 • 水源污染,食物污染,蝇、蟑螂等昆虫携带
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的防治
• 防治原则及措施
– 同消化道传染病的防治
• 病人及带虫者的治疗
– 甲硝唑(灭滴灵)——杀灭各期原虫 – 氯喹、吐根素——杀灭肠外组织型滋养体 – 双碘喹啉——杀灭肠腔内包囊 – 抗生素——杀灭肠腔内细菌,间接作用于阿 米巴
• 无鞭毛体(利杜体)
amastigote,
Leishman-Donovan body, L.D小体 微鞭毛体 micromastigote
• 前鞭毛体(鞭毛体)
promastigote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
无鞭毛体
白 蛉 叮 咬
二分裂增殖 (人、犬巨噬细胞) (白蛉消化道)
无鞭毛体
白 蛉 叮 咬
前鞭毛体
– 宿主抵抗力下降 – 肠腔内环境紊乱 – 肠粘膜局部受损 – 宿主的饮食因素
• 低糖饮食 • 高胆固醇饮食
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
• 小滋养体侵入肠壁组织的动力
– 外分泌酶学说 – “膜结合酶—触杀”学说
Eaton(1970)发现“表膜溶酶体”,Knight(1975)体外证 明“触杀”作用
– 丝状伪足的作用(Lushbaugh,1977) – 内毒学说
人偶然感染的自由生活阿米巴
• 常见种类
– 耐格里属阿米巴 (Naegleria) – 棘阿米巴 (Acanthamoeba)
• 病变类型
– 原发性脑膜脑炎
• 发展迅速、病情凶险、 预后差
– 阿米巴性角膜炎
溶组织内阿米巴
Entamoeba histolytica
又称:痢疾阿米巴
溶组织内阿米巴形态
此pp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阿米巴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阿米巴原虫(amoeba)
又称:变形虫
• 生物学地位
– 属肉足鞭毛门叶足纲(Loposea), 是原虫中最多的一类,绝大多 数营自由生活。营寄生生活的虫种约100余种,皆属于内阿米 巴科(Entamoebidea),可寄生或共栖于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的 消化道内。
• 生理盐水涂片——查滋养体 • 碘液染色——查包囊(直接涂片法、浓集法) • 需与非致病阿米巴和脓血便内白细胞相鉴别
– 活组织检查(结肠镜检、脓腔穿刺检查)
• 免疫学检查(主要用于肠外阿米巴病的诊断)
– 血清学检查 – 粪抗体检测
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的流行
• 流行特征
– 多流行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 与人群中经济状况、卫生及饮食习惯等有关 – 我国南方高于北方、农村高于城市,平均感染率 0.93%,河南0.67%。目前带虫者多,病人很少
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
• 小滋养体在肠腔内生长的条件
– 低氧环境 – pH近中性(6.6-7.3之间) – 丰富的糖类和其他必需营养物 – 与细菌并存
• 作为阿米巴的食物 • 提供阿米巴必需的因子,协助建立酶系统 • 为阿米巴生存创造有利的理化条件(pH、O2)
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
• 小滋养体侵入肠壁组织的诱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