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统计局专家深度分析湖北及武汉发展之不足,入木三分。
不可不读2008-12-25 来源:湖北省统计局2008年即将过去,湖北经济有点受伤,但是不是很重。
全省经济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
2009年即将到来,如果准备充分,趋利避害,湖北经济可能迎来新的艳阳天。
预计全省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
目前,要深入分析三大推力、三大难题、三大优势。
一、把握三大推力2008年的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太多的变数,在艰难中前行。
每出现一道难题,就采取了相应的应对之策。
对湖北经济发展来说,有三大有利因素要注意把握,凝聚发展经济的巨大推力,而且不仅在200年起作用,更重要的是会在2009、2010年起作用。
第一,积极财政政策重新出台。
1998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2004年由于各项经济指标好转,于是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
2008年爆发美国金融危机,再度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明确到2010年,财政投资11800亿,拉动社会投资38000多,总共扩大投资4万亿。
今年底到明年年初先安排4000亿,湖北比较稳妥的有100亿元,已经到账的有100亿,按此比例,在4万亿中可可以争取到1000亿。
新积极财政政策富有特点,重点在民生和基础设施,直接扩大生产力的比较少,更多的是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新的条件。
湖北也会从中受益。
各种投资扩大后,有利于扩大就业。
从30年改革开放来看,财政政策变化比较明显,关键时期的调整,有利于社会经济健康的发展。
美国金融危机、中国重新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对湖北的影响应该说是利大于弊的。
我想到与经济不相关的话题:一是卫星上天,要通过多次点火、调整方向、抛弃废物,才能完成。
如果说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而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对中国经济是一次“点火修航”、并保持了10年的快速发展的话,那么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也应该是对中国经济新的一次“点火修航”,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不远处。
二是妇女生孩子,剖腹产可能母子平安,但是,自然生产是最好的,通过挤压对小孩的发育是有利的。
最近长三角地区的学者频繁提出:金融危机给长三角地区带来机遇,是一次结构重组、聚集力量的过程。
长三角尚且如此,对中部更是一次机遇。
虽然有10万家企业倒闭的代价,这又何尝不是一次挤压“制造业泡沫”的过程。
“制造业的泡沫”就是低端、低利的大量手工生产的出口产品,“三来一补”在改革开放初期不失为好的方法,但是现在要尽快改变,或者提高价格,“高质高价”。
中国不能简单地说是“世界工厂”,而是“低端产品的世界工厂”。
到美国的大卖场一看,“千元级”的电器,如彩电、照相机等都是日本、韩国的,“百元级”的服装、运动鞋大都是中国、埃及、墨西哥、洪都拉斯、越南等生产的。
中国生产的高端产品,又大都是“代工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只有尾缀“中国制造”,获得少的可怜的代工费。
“8亿件衬衣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是这样发生的,而8亿件衬衣又需要多少土地、水、能源、人工呢?第二,进一步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30年中,各地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不足。
但是都明确了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因此,有前30年的经验积累,2009年的中部政策肯定会越来越务实,折腾会越来越少。
这是湖北发展的机遇。
关键是把“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政策用足。
安徽的投资超过湖北,就说明我们在把握中部崛起机遇上不如人家。
目前尤其是要通过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活动,放下架子,深挖不足,而不是只谈湖北的成绩。
广东去年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发现了广东的三大不足:人均指标低,自主创新不强(此次金融危机使之暴露无遗),区域发展一种不平衡。
相应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十大创新工程”、“产业劳动力双向转移”。
如何把外省经验“本省化”,虚心学习成功经验,是湖北更快进步的关键之举。
否则,任何学习都是“严严格格地走过场”。
目前的改革开放“18个模式”值得湖北学习。
把外省的经验装在脑海里,才能想出本省发展的办法。
湖北在30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1978年,全省生产总值仅为151亿元,到1992年,全省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2004年起每年增长超过1000亿元,2007年9230.68亿元。
反思30年,湖北经济发展的得与失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武汉、武汉城市圈做大之得与中小城市、中西部弱小之失。
二是科教大省之得与拉动经济之失。
三是国有企业之得与全民创业之失。
四是经济总量做大之得与产业集群活力不足之失。
五是居中之得与产业转移之失。
六是“三农”率先改革之得与农产品加工业之失。
第三,沿海产业转移。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直接打击了沿海出口型企业的出口积极性。
尽管中央政府出台很多财金救市之策,但是根本办法还是“内需立国战略”,有效办法是产业转移。
沿海产业转移的速度会加快,而且从“被动”走向“主动”。
需要我们加强合作。
经济全球化促进产业转移。
大的产业转移已经到了第三波,一波产业转移要持续10-15年。
一是20世纪50年代。
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
自己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
二是20世纪60-80年代。
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
自己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附加价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
自己重点发展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中国的廉价制造业、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印度的廉价服务业支撑全球经济发展。
中国沿海正在进行产业再转移。
沿海从2005年起大规模转移:一是到中国内陆地区、东北地区。
二是到东南亚地区。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大规模的会在2010年,持续到2015年前后,目前最为关键。
这种“产业再转移”是可能的。
第一,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第二,中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强调机会均等。
第三,中国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投资市场。
第四,中国日益重视内生性经济发展模式的,希望取代外向型经济。
第五,从出口依赖战略到内需立国战略。
湖北应该抓住这个机遇,除了单个项目转移之外,更重要的是进行“工业园区――产业链”的之一。
二、破解三大难题湖北的经济问题还是痛苦地集中在“发展不快”上。
到底是什么拖累了湖北经济这条航船?专家学者各有解读,我的观点是如下“三座大山”。
第一,县域经济不强。
如果进行纵向比较,湖北之县域经济的成就是惊人的。
如果进行横向比较,湖北的县域经济发展不尽如人意。
一是湖北经济弱就弱在县域经济。
2000年经济日报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进行百强县的排序。
在第一届的百强县名单中,湖北有仙桃、潜江、枣阳、襄阳、宜昌、天门6个县市入选,仙桃市排名42。
到了第四届,仅仙桃一市,而且排名在97名,此后至今,湖北一直落空。
而在2007年的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名单中,江苏省有24个,浙江省有25个,山东省有25个,在中部,河南省有7个,湖南省有2个,山西有2个。
到了2008年的第八届百强县评选时,中部有了大的进步,江西有1个,实现了零的突破,湖南有3个,增加了一个,河南、山西不变。
目前中部仅安徽、湖北没有。
在2008年的中部百强县(市)名单中,山西有15个、安徽有12个、江西有9个、河南有41个、湖北有1 1个、湖南有17个。
湖北是仙桃(15位)、潜江(20位)、大冶(27位)、宜都(42位)、天门(49位)、汉川(55位)、钟祥(72位)、枝江(81位)、赤壁(90位)、当阳(92位)、枣阳(100位)。
二是湖北县域经济弱又弱在乡镇经济。
全省有966个乡镇,其中747个建制镇平均财政收入904万,1.2万人。
2004年、200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两届全国“千强镇”的名单,湖北由3个变成空白,而江苏有27 5个入围,名列第一。
浙江有266个入围。
中部的湖南和河南各有9个,山西有7个,安徽和江西各有2个。
湖北县域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发展动力不足。
二是工业实力不强。
三是收支分配不匀。
四是制约因素不少。
如价格制约、市场制约、品牌制约、政策性制约、制度性制约、环境性制约、思想观念制约。
要加快湖北县域经济的发展,有以下想法。
一是上下结合,上下思考如何发展湖北县域经济。
当前各县市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横向纵向比较,认清各自的优势弱势,找出突破性发展县域经济的方法。
省市必须加强和改善对县域经济工作的领导。
二是必须构建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格局。
要招商引资与全民创业两手抓,要大力推进富民战略,县域经济既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劳务输出、特色输出”。
要进一步降低民营资本进入门槛、放宽进入领域。
三是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
四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各县市要做大老产业、创造新产业。
比如,重庆璧山县有做鞋的传统,通过与奥康集团合作,打造成“西部鞋城”。
湖北各县市都有发展农产品加工的空间。
湖北农产品加工率45%,低于全国50%的水平。
湖北农产品加工值相当于江苏64%、广东51%、山东41%。
五是县城经济与乡镇经济要同步发展。
把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和载体。
县域经济是典型的“动车组效应”。
动车组就是几节自带动力的车辆加几节不带动力的车辆编成一组,如果把县域经济比喻为一个动车组,那么,县城经济是车头,乡镇是有动力的车厢。
要实现重点突破与一县两镇的思路,即“强镇――示范效应,弱镇――木桶效应”。
第二,武汉城市圈整体实力不强。
武汉在中部是最大的、唯一的副省级城市。
武汉除了经济总量最大之外,武汉的大型企业数量、科教实力、区位优势都非常明显。
然而,武汉城市圈的还存在难以回避的四大弱势。
一是城市圈的总体实力太弱,郑州城市群2002年起GDP超过武汉城市圈,2007年超过武汉城市圈3082亿。
二是武汉首位度过高。
武汉的经济总量与8个城市的经济差距在扩大。
2003年8市经济总量与武汉差不多,2006年只相当于武汉的76%,说明武汉的发展能力强,而拉动、辐射能力有限。
三是武汉城市圈的人均指标比较低。
1+8的武汉城市圈有3千万的人口、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33个县,其中有10个国家级贫困县。
规模与重庆市差不多。
长株潭城市群只有1300万人口,2.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四是没有百强县,起重要桥梁作用的武汉远城区经济短缺。
郑州市有7个百强县,长沙市有3个,南昌市都有1个。
具体建议:一是武汉城市圈=1+8+3。
要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按经济规律办事。
即核心区――武汉,发展区――8市,拓展区――荆州、荆门、随州3个地级市的部分县市(曾都、广水、京山、洪湖)。
国家级的北部湾经济区也采用4+2(4个地级市+2个地级市部分县)的方式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