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国相声演员轶事

民国相声演员轶事

民国相声演员轶事人这一生的命运说起来是各有不同,俗话说“三分命、七分搏”,靠着后天的勤奋努力很多人都会有很好的前程。

但是一个人再怎么拼搏、努力,如果他所处的时代是个乱世,也就可以说只能是“七分命、三分博”了。

民国时候,正是中国军阀开战、匪盗四起,百姓民不聊生的乱世。

再加上日本鬼子侵华、老蒋打内战,老百姓饱受流离之苦,连性命都难以保全,生在那个年代真可以说是人生中的大不幸了。

图片源于网络不过话说回来,乱世是乱世,人们还得生活,还得娱乐,看戏、听相声、赶庙会。

民国年间的相声界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他们在长期的演出中分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演出风格。

在这里说几个相声界老前辈的奇闻轶事,请各位读者指教。

不足之处,请您补充。

图片源于网络“李大车”李寿增李寿增:(1902-1968)天津人。

原名李德林。

原来是火车司机,所以外号“李大车”。

上世纪30年代的一个冬天,马三立在东兴市场和河北鸟市撂地说相声,每天挣钱很少,无法还债。

就离家到外地做流动演出。

没有路费,李寿增就把马三立领到火车头上,当时李寿增是司机,把马三立带到秦皇岛下车。

李寿增当火车司机的时候常利用业余时间说相声。

为徐德魁捧哏。

1931年由张寿臣带拉师弟,成为相声前辈焦德海的弟子,艺名李寿增。

1937年以前,他为赵佩茹-捧哏,演出于北京、天津、济南等地的相声场子和电台。

1943年7月。

由他牵头,在济南大观园开设晨光茶社相声大会。

同年,他毅然投身艺海表演相声,并专职负责茶社的管理工作。

1954年由济南调入天津市曲艺团,又重新与赵结为搭档。

他们合作演出的相声曲目计有一百余段,传统节目有八十多段。

1962年至“文革”前,他为徐德魁捧哏,常演的曲目有《俏皮话》、《警民一家》等。

他的捧哏以严实稳健著称,还能因人而异,调整自己的表演方法,以适应不同的合作对象。

即使是给青少年演员捧哏,依旧使人感觉捧逗一体,堪称一绝。

图片源于网络比师父年龄还大的徒弟--阎笑儒阎笑儒(1913~1984),天津人。

本名阎鸿斌,绰号“阎麻子”。

早年曾拜宋玉清为师。

二十五岁时曾到唐山、山海关一带演出,并在山海关拜马三立为师,回津后演出于南市连兴茶社,与尹寿山合作,成为茶社的主要演员。

阎鸿斌在秦皇岛拜马三立为师的时候二十五岁,马三立比阎鸿斌还小一岁。

阎鸿斌为什么拜马三立为师呢?这还得从过去相声界习惯势力说起。

过去说相声的没有师父是不许干的,阎鸿斌虽然在十五岁拜宋玉清为师,因为宋玉清本人是唱时调的,不是说相声的门户,同行都不承认。

阎鸿斌从过去就非常佩服马三立的艺术,他是门里出身,他父亲马德禄在相声界有很高的威望,他从小跟他父亲学了很多节目都非常磁实,每次演出都一字不错;后来又拜周德山(艺名“周蛤蟆”)为师。

在艺术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同行人对他都有很高的评价。

当提阎鸿斌出来拜马三立为师的时候,马三立说:“那哪行,我收你当师弟还差不多!”可是那个时候如果随便拉进一个师弟来,可能原来的师兄弟就不满意,为了避免引起纷争,阎鸿斌坚决要求认师。

就这样给马三立磕了头,拜了师。

马三立为人忠厚、谦虚,尽管阎笑儒是自己的徒弟,可是他却让阎笑儒管自己的爱人叫“嫂子”。

而阎笑儒也非常孝顺,向来都以师娘相称,逢年过节必去看望师父、师娘,并行磕头之大礼。

师徒二人到了晚年,阎笑儒身体不好,马三立却很健康,只要这对儿师徒在一起,人们就会看到马三立搀扶着阎笑儒走路。

哪怕旁边还有晚辈,马三立也一定深有感情地亲自搀着自己的徒弟。

内行盛赞这对师徒的特殊关系,而业外人士看见,又怎能知道这是一对师徒呢?马三立给每人把名字中间那个字都改成“笑”字。

就改名叫阎笑儒,成为马三立的第一个徒弟,金伯云改名叫金笑天,张玉书改名叫张笑非,张克勤改名叫张笑勤。

马三立以后收的徒弟就沿用这个“笑”字。

我为大师哥,后来又收了连笑昆、高笑林、王笑予、方笑文、任笑海等。

图片源于网络“猴头”侯一尘侯一尘先生,原名侯殿魁,因相貌憨厚,得名“猴头”。

生于1901年,北京人。

15岁时在丹凤公司做工,后又进了古玩行做学徒,20岁左右开始在北京学相声及单弦牌子曲。

1924年随其兄侯宝臣来天津做事。

1925年出关去营口,开始以说相声为业,并在奉天拜郭瑞林老先生为师。

1932年来天津在声远茶社、连记茶社等处说相声,与马德禄、马三立、赵佩如等同场演出,此后十年一直在天津演出。

1935年曾在青年会电台为二蘑菇量活,1935年至1942年4月为张寿爷捧哏八年之久,1936年他们曾在小梨园攒底。

小彩舞在小梨园挑大梁时期,一度荣剑尘、张寿臣、侯一尘、王佩臣“四梁四柱”非常整齐,所谓有“四大朝臣傍着金嗓歌王”的说法。

侯一尘的捧哏严实,给张寿臣量的《八不咧》、《西江月》等都很见功力,他还善使柳活,闲而与张寿臣合演《陕西汾河湾》使他去柳迎春,歪读戏班的行话,笑料很多,他虽然倒陕西口,但唱得腔调又非常之正,其它的《窦公训女》、《黄鹤楼》等柳活时,都由他来逗,张寿臣则为他捧哏。

自1938年开始,至40年代,他经常参加反串剧,演净、丑,尤檀演《法门寺》刘瑾,工架身段都非常好,小彩舞彩唱《击鼓骂曹》时,侯先生给配曹操,而且当场抓眼,笑料频出。

他还擅长创作,他创作过单口相声《海山居士》、《司马懿活捉诸葛亮》和《金榜乐一一恐怖之夜》等相声段子。

侯先生有一定的文化,1946年他还曾担任《长春月刊》的执笔,他好风雅,喜欢收藏字画,1928年曾被选为沈阳书艺研究会副主席。

曾在北京参加过画展,并结交了许多京、津两地的著名书画家。

侯先生为人非常好,天性笃厚,事母至孝,又善于交际联络,做组织工作,慷慨仗义,乐于助人,有“多事侯”之称,在曲艺界人缘极好。

1941年韩德荣的夫人白玉霞去世,请侯先生帮助把灵柩运回北京,侯先生不顾暑热,慨然允诺前往。

郭瑞林先生逝世后,侯先生在天津曾典当衣物首饰为郭先生发丧和改葬。

据说郭先生生前并不看重侯先生,但候先生却是为师傅发丧的唯一出面的弟子。

1946年,郭瑞林先生的墓地因开挖河道需要迁坟,他又特意从北京赶来进行移葬,其为人大忠大义可见一斑。

侯一尘先生收了八个徒弟,当时戏称他是唱《玲珑塔》的老师父,他的徒弟多以“春”字排辈,而且多为名家之后,1932年收的大徒弟就是常连安的儿子二蘑菇(常宝霖),弦师连德康的儿子白银耳(连春仲)、马桂元的儿子马敬伯、赵蔼如的儿子赵春田、于俊波的儿子于春藻,以及关春山、张世芳等人。

他还代拉谭伯如(谭凤元之兄)、朱兰亭(穷不怕的儿子)为师弟。

他为了不使拆唱八角鼓这一绝技失传,曾虚心向谭伯如学习拆唱,能唱《双锁山》、《小上坟》、《汾河湾》等节目,台上动作学都郭荣山先生,自己置办了行头。

童芷苓(京剧女演员)曾向侯先生学习过相声,在她演出的《纺棉花》中加上相声表演。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的侯一尘,人称“猴头”;天津的常宝堃,艺名叫“小蘑菇”;沈阳的连春仲绰号“白银耳”。

故相声界当时有“山珍三宝”之说。

吉坪三--- 绰号“吉三天”的来历吉坪三,相声、评书演员。

艺名“吉评三”,外号“吉三天”。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生,1951年,农历辛卯年逝世,相声门内系冯昆志的弟子,评书系李长彩门下。

20世纪初曾在天津兼演相声与评书,评书以《清烈传》为主。

后赴上海并辗转汉口、南京献艺。

在江南沪、杭等地说相声的艺人,只有“吉三天”。

吉坪三之艺名为“评三”,之所以称其为“三天”,系其在平时曾说评书,虽然叫座,只能说三天,到了第四天其技已穷,另换新地献艺,时人讥诮不呼其名,皆叫他“吉三天”。

他说相声以“惯**”最有拿手。

彼于民国五年间离平南往,他一人懂上海、宁波、江苏等地土话,在江南大红特红,惜其染有嗜好,北返于津,昼夜奔忙,依然两袖清清也。

万人迷南下失败,吉评三南往成名,非江湖人厚于吉薄于万,乃万不通南方语言之故也。

“荷花女” 吉文贞吉文贞,艺名“荷花女”,1926年生于上海,其父是相声艺人吉坪三。

“荷花女”六岁便登台演唱“太平歌词”,从此开始艺术生涯。

1933年在南京夫子庙正式“撂地”演出,始用艺名。

后来随父去天津,在“小梨园”演出。

1939年加入常宝堃、陈亚南主持的兄弟剧团。

1941年曾与常宝堃、赵佩茹等赴朝鲜录制唱片。

1943年收“小荷花”为徒,教唱“太平歌词”。

1944年因病逝世,年仅十八岁。

“荷花女”主要表演“太平歌词”,间或说相声,演小戏,说的相声有《训徒》、《菜单子》、《切糕架子》、《家堂令》、《抢三本》等,说相声时,搭档有吉坪三、秦佩贤、赵佩茹、常宝堃等。

她的嗓音细腻动听,台风优美,说唱俱佳,声情并茂,当时可以说是红得发紫,却因遭受种种压迫剥削,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荷花女”由于逝世较早,因此留下的资料很少,仅有几片唱片传世,如太平歌词《饽饽阵》、相声《训徒》、反串京戏《打面缸》等。

图片源于网络王长友号称“相声仓库”。

王长友先生的记忆力相当惊人,以至在他晚年时,在相声界赢得了“相声仓库”的美称。

王长友是地道的老北京,父亲王春海,是“小荣椿”的科班。

“小荣椿”是光绪六年(1880年)由杨荣寿创办。

杨小楼、程继仙、叶春善等均出自“小荣椿”。

王春海攻的是架子花脸,出科后,傍的是李桂春。

桂春艺名小达子,是李少春的父亲。

那当儿,艺人混不上挂头牌,收入很低,王家的家境很贫寒。

王长友上了三年私塾,他爸爸便让他出去闯荡。

王春海的三哥王春山在比利时驻华使馆当西厨。

原本王春海想让儿子长友跟他三大爷学做西餐,但他不感兴趣。

后来,让他进了冥衣铺学糊纸人纸马。

这也没拴住他的心。

当时,王长友的奶奶在南横街开了个茶馆,门脸不大,也没字号,大伙儿叫它“王老太太茶馆”。

泡茶馆的多是一些赶车的拉脚的,也有一些“票友”,一边喝着大碗茶,一边唱几口儿莲花落。

王长友成了这儿的常客,跟他一起玩的有孙宝才,即后来的双簧演员、艺名天桥大狗熊赵玉贵,后来成为相声演员,与王世臣搭档。

还有王凤山,即后来马三立的搭档。

这哥儿四个从唱莲花落开始,走上了相声表演的道路。

王长友最初是跟刘德志学的活儿。

刘德志是相声界继“穷不怕”朱绍文之后,第三代“德”字辈的“八德”之一。

当时已经在京城小有名气。

王长友的记性好。

过去学相声全凭记性。

师父怕徒弟把玩艺儿都学走,往往留一手。

相声界有“宁赠一锭金,不授一句春”的老话。

春,即是相声的活儿,也就是段子。

刘德志好抽两口儿,王长友为了跟他学活儿,临去他家往往要偷着买俩烟泡,拎包茶叶,把先生哄乐了,他才掏活。

就这么样,他从刘先生那儿趸了上百个段子。

原来刘德志要收他为徒,可是王长友觉得他辈分高,后来拜的赵蔼如。

赵蔼如是卢德俊的徒弟,成名较早,有小龄童的雅号,在相声界也有一定的声望。

从15岁跟刘德志学相声,到19岁拜赵蔼如为师,加上后来他自己的勤学苦练,王长友与刘德志、于俊波、郭启儒在天桥“正地”(相声场子)撂地时,肚子里已有200多段活儿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