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集聚经济效应谈大学城的功能本文简要介绍了集聚经济的涵义,指出大学城的功能在于产生集聚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优化城市地域结构、促进资源共事和培养创新环境。
为了避免集聚不经济现象,政府应加强其调控职能。
[标签]大学城产业集聚集聚经济功能本文所述大学城是指建立在城市周边地区的大学城。
大学城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城市乃至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
本文将运用集聚经济理论分析大学城的功能和作用。
一集聚经济的涵义在分析集聚经济的涵义之前首先谈一下产业集聚的概念。
产业集聚是指“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内的企业,由于彼此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企业集群”。
这些企业自发地或在受外部力量推动的情况下,向某一地区集聚,其根本原因在于由于集聚而产生的经济效应,即集聚经济效应。
集聚经济效应是各种产业或企业由于在空间上的集聚所获得的经济效果,其大小取决于两种因素;一是在集聚区内,各企业由于交易成本降低、信息流畅、规模经济等因素产生的综合收益;二是集聚成本,即由于产业集聚而花费的成本(不包括生产成本)。
当集聚产生的收益大于集聚成本时,我们认为获得了集聚经济效应,集聚就会发生。
否则,集聚不会发生。
集聚经济是对产业和企业而言的,我们尝试用此理论来分析大学城的功能。
高等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成本由政府和学生分担,因此,就其产品属性而言,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为了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大学城建设的各种资源的配置可以采用市场化运作(并非高等教育完全市场化),这已经在许多大学城建设中得到证实。
二、大学城的功能1.产生集聚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大学城对城市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由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
集聚经济常与规模经济共同发生作用。
规模经济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投入的生产要素同比增加即生产规模扩大时,其产出增加的倍数大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倍数;当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时,则会出现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即规模不经济。
通常所说的规模经济,是指规模报酬递增(平均成本递减)阶段。
马歇尔(Marshall)曾把引起企业成本下降的因素分为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
“内部经济指的是单个企业本身厂房设备的规模扩大带来的规模经济引起的企业成本曲线向下移动。
外部经济亦称行业经济,指的是整个行业扩大带来的企业成本曲线向下移动”。
首先,产业集聚能够促进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
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集聚于某一地区必然伴随着人口的集聚。
由于人口的增多,使得各种消费晶的需求增加,需求增加必然刺激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带来内部规模经济。
其次,产业集聚不仅能带来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更重要的是能产生巨大的外部规模经济。
在产业集聚区,同行业的企业利用地理上的临近,可以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在原料的采购、生产、销售等各方面合作,这样可相应地降低原料价格、运输成本和销售成本,也可共同进行营销活动如广告宣传。
上述活动会大大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
由此可见,在产业集聚区内,随着整个行业的扩大,单个企业边际收益递增,平均成本递减,即获得了外部规模经济效应。
另外,产业集聚也易于使产品相同或相近的企业进一步分工,从而专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提高了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这也看作是获得了外部经济效应。
集聚经济效应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学城的建设能促进产业集聚。
大学拥有先进的理念和优秀的人才,这必将吸引大量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向大学城集聚。
另外,由于大学城一般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优秀的人文环境,这也将吸引大量居民定居。
大学城对产业集聚的吸引力不同于一般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因为高新技术开发区一般具有优越的硬件设施和各种优惠政策。
大学城除了具有这些优势外,还拥有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新技术,因此,大学城的集聚吸引力高于一般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世界上不乏大学城成为产业集聚区的典范,如美国的硅谷之所以能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斯坦福大学为其输送了大批人才和高新技术,办大学城就是办科技城。
大学城不是许多大学简单的集中,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大学城内的各大学可以互相利用其各种资源,这是对在地理上相对分散的各个大学规模的调整和优化,使各大学呈现出其应有的“适度规模”。
当然,在我国大学城是近几年来的新生事物,其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大小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但大学城毕竟是对大学规模调整的有益尝试。
2.优化城市地域结构产业或企业向某一区域集聚,能获得集聚经济效应,但不是任何时候都能获得集聚经济效应。
如前所述,集聚经济效应的大小取决于集聚收益和集聚成本。
当集聚带来的收益大于集聚成本时,其结果表现为集聚经济;当集聚带来的收益小于集聚成本时,其结果表现为集聚不经济。
根据“经济人”假定,只有当企业能获得一定的利润(至少能获得正常利润)时,企业生产行为才能发生。
也就是说,当集聚能使企业获得正常利润或经济利润时,他们才愿意集聚。
这种利益驱动的外部表现在地理位置上反映出来则是集聚或分散,这在客观上会起到优化城市地域结构的作用。
企业出于利益考虑而集聚,但当过多的企业集聚于某一区域,势必造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生活质量下降。
即集聚成本大于集聚带来的收益,其结果为集聚不经济。
此时,企业出于其利益考虑,自然而然地会转移到其它地区投资、生产,表现在城市结构变化方面,即为由集聚和分散,通常是由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转移到城市周边地区。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分散可以看作是更大范围的集聚和重组。
我国大学一般都有几十年的历史,有些大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比如天津大学、东南大学等。
在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的时间内,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大学位于城市中心地带。
由于城市中心地带拥有太多的企业和大学,集聚经济效益有递减趋势。
也由于大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全国许多城市纷纷在城市周边地区建立大学城。
大学以其优秀的人才资源、先进的技术资源优势,吸引了众多高科技企业迁址大学城。
这在客观上促成了城市地域结构上的集聚和分散(由CBD到城市周边地区)。
由此不难看出,大学城的建设能起到优化城市地域结构的作用,且随着大学城建设的不断完善,今后这一作用将越来越明显。
3.促进资源共享首先,大学城利于实现各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
大学城集聚了众多大学,通常包括以文科为主、理工科为主的大学或综合性大学。
由于地理位置的临近,各大学可以发挥优势互补作用。
主要表现在高校之间可以互聘教师,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以及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互认学分。
目前,一些大学已有互认学分的规定,但由于地域的差距使得这种规定形同虚设。
另外,大学城内各高校的基础设施也可共享,比如运动场馆、图书馆等。
其次,大学城可促进高校与企业、社会的资源共享。
如前所述,大学城通常都集聚了众多的高科技企业。
大学可以利用师资及教育场所等资源,举办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使企业员工可以更方便地到高校接受知识和各种技能培训。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企业员工也可以享用高校的图书馆、运动场等硬件资源。
另外,大学生可以较方便地到企业参观、学习以及参加生产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大学实现其知识传授、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这三大基本职能,也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发展。
4.信息流畅,利于创新“创新”一词源于熊彼特(J.A.Schumpeter)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
创新的内容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方面。
自熊彼特以来,许多学者对创新理论颇有建树。
笔者不敢在此问题上泼墨,在此仅谈一谈创新必须具备的环境条件。
影响创新的环境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流畅的信息、丰富的知识资源及差异性无疑是创新的前提条件。
大学城内众多的企业和大学由于地理位置的临近,各种信息不仅可以通过各种正式渠道如广播、电视、互联网传播,而且可以通过各种非正式渠道如私人交流等形式传播与扩散。
因此,大学城具有信息流畅的特点。
大学城集聚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和大学,该区域拥有大批优秀人才,而这恰恰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必备的前提和基础。
大学城内各大学是名师荟萃的地方,不同的大学拥有不同的校园文化和风格且各企业也有不同的技术和企业文化,这些不同的思想和理念构成了大学城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这种“兼容并包”的思想也是大学精神的体现。
正是差异性和多样性的交锋和碰撞,才使得创新得以产生。
三、结论及现实指导意义综上所述,大学城是大学和众多企业的集聚地,因此,大学城具有产业集聚的相关效应。
表现在大学城的功能方面即为产生集聚经济效应与规模经济效应、优化城市地域结构、促进资源共享以及形成创新的环境和土壤。
然而,产业集聚也是一把“双刃剑”,由于产业过度集聚于某一地区,会使该地区的土地、基础设施等资源不堪重负,以至于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
究其原因,在于产业集聚的产生是受市场与计划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市场力量主要通过价格、利息、工资、地租等经济“杠杆”自发地影响、调节要素的流动,使劳动力和资金由低收益区向高收益区集聚。
但由于市场主体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市场失灵等因素,导致了集聚不经济的产生。
因此,需要计划职能与市场职能共同作用,即需要政府履行一定的调控职能。
政府的调控职能主要表现在为企业创造一个开放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大学城提供适当的公共产品及服务,消除行政壁垒,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不应表现为管得过严、过死。
政府应努力在“有为”与“无为”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力促大学城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使产业集聚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城市发展成为“田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