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经济效应及其发展对策研究一以南昌市大学城为例 大
囊
葬
Study On Aggl omerati on Economies an0 Development C0untermeasures 0f College TOWn—With the Sample 0f Nanchang College Towns
.鳌
梅丽珍 鬓
MeiLizhen
(南昌工程学院教务处,江西南昌330099) 黎 (Academic Affairs Division
,Nanchang Institute Technology,Jiangxi Nanchang 330099) 要
摘要:本文根据大学城的定义及集聚经济效应的相关理论,在探讨大学城集聚经济效应及我国大学城 I 的
建设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南昌市大学城的集聚经济效应现状,并提出了加强教育资源的共享、专业与产 譬 业的融合
、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等促进其发展的对策。 暑 关键词:大学城;集聚经济效应;对策
例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792(2012)03—0227.03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of College Town and the theories o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the pre- sent situations of Nanchang College Towns’agglomeration economies are analyzed based on discussing the ag— glomeration economies of College Town and the development histories of our College Towns.Some countermea-
sures about promoting Nanchang College Towns developing are put forward,such as facilitating the sharing of the teaching resources,the combination of the specialties and industries and the cooperation of the colleges and the en—
terprises. Keywords:College Town;Agglomeration Economies;Countermeasures
0引言 准,更多的只是一些形象的表述,而这也恰恰说明了
我国大学城起步较晚,但发展过热,功利性过 大学城构想是一种从历史走向现代的新理念,是发 强,在大学城的建设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规划缺失 展变化、不断适应环境的新模式[1]。
问题、融资债务问题、管理失调问题等,这些问题阻 大学城的概念来源于国外,英文通常为:Uni一 碍了大学城集聚经济效应的发挥。要促进大学城集 versity Town、University City、College Town等。国外
聚经济效应的形成,发挥大学城对区域经济的带动 大学城基本上是大学与城市互为因果、相伴而成,属 作用,首先要实现其自身持续稳定的发展。因而,本 于自然发展型。基于此,《教育大辞典》(1991)将大学
课题以南昌市大学城为例研究大学城集聚经济效应 城定义为: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10 及其发展对策,对于我国大学城的建设与管理具有 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宿舍、交
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等条件。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城、英国的剑桥
1相关理论综述 和牛津大学城、日本的筑波大学城等【2]。相对而言,
1.1大学城 我国大学城的形成时间及背景、建设模式等与国外
关于大学城,目前并无明确的概念和严格的标 大学城有较大的不同,因而我国大学城的定义也有
所不同。关于我国大学城的定义有多种表述,综合起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2OLO年)规 来可以将我国大学城界定为:一组独立自主的大学
划项目(10JL17) 以拓展办学功能为本位、以实现创新为路径、以获取
997 ~
竞争优势为目标,‘在某一区域或特定领域依据某种
内在关联囚素联系在一起,并与周边环境整合一体
化的空间集聚体I3】0 我国大学城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产业化
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推动下产生与发
展起来的。但由于各大学城产生的基础和条件等因 素不同,其建设模式也有所不同。根据大学城的建
设模式,可把我国大学城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政府 主宰型大学城。该类型大学城是由政府投入资金建
设而成,然后交由人驻的高校管理和使用,各高校自
主办学。这类大学城从其策划、规划、投资到建设都 以政府为主,由政府成立的规划建设小组负责,如深
圳大学城和珠海大学城等。第二种是企业开发型大 学城。此类大学城是以企业投入为主,企业往往以
教育集团或教育投资公司的身份参与建设,而各高 校以长期租赁的方式入驻,高校园区的所有权与办 学权是分离的。如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即是在廊
坊市政府提供优惠价格土地的基础上,由北京外企 服务集团投资兴建而成。这类大学城从资金投人、 基本建设到管理模式,基本上采用的是市场化运行
机制,后勤服务系统也全部实行企业化的运作方式。 第三种是多元化投入型大学城。这类大学城一般以
政府为主导,政府在完成大学城规划和市政基础设
施建设的同时,提供优惠价格的土地,各高校通过土 地置换和银行贷款等方式筹资建设校区,而企业负
责大学城的后勤系统的建设及服务。这类大学城的 建设模式是目前我国大学城最为普遍的建设模式,
如广州大学城和浙江下沙、滨江大学城等都属于这 类模式的大学城[21。
与其他两类大学城相比,多元化投入型大学城
在各类资源的获取上较缺乏优势,而且这类大学城 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与融合需要一个更长的过程,因
而此类型大学城发展会相对缓慢。要促进其集聚经
济效应的形成,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更多的投入与 支持,以及大学城中各高校及相关机构的共同努力。
1.2集聚经济效应
集聚经济,又称为集聚经济效应或集聚经济效
益。早在上个世纪初,集聚经济就已作为一个独立 的经济学概念在经济学领域确立起来。最早提出集
228 聚经济概念的是工业区位经济学家韦伯(A.We. ber),他在《工业区位论》(1990)一书中,通过把区位
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集聚因素,探讨了产业集聚的
因素,并量化了集聚形成的规则。韦伯认为区位因子 的合理组合可以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及其运费最小
化,企业按照这样的思路就会将其场所放在生产和
流通上最节省的地点。因此,随着企业在空问上的集 聚,既可以节省成本,同时也可以共享道路、煤气、自 来水等公共设施。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集聚现象
开始受到主流经济学派的关注,相关学者从主流经
济学、经济地理学、创新经济学和组织经济学的角度 来研究集聚经济现象。特别是2O世纪9O年代以来,
集聚经济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成果不断出现,
各研究学派的理论交叉融合趋势尤为明显,因而产 生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新学说。在这些新学说中,以新 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为代表,20世纪8O年代)、新
经济增长理论(保罗・罗默,20世纪8O年代中期)、 创新经济学(J・A・熊彼特,1912)和地区竞争优势理
论(波特为代表,1998)等最为突出。这些理论揭示了 企业无论是自发地,还是在外部力量酌推动下向某
一地区集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集聚产生的经济效 应。
经济学认为,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 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 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
扩大的基本因素。经济地理学认为集聚效果产生经 济集聚,集聚效果是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关生产
和服务职能在地域上集中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因此,可以说集聚经济效应并不仅限于企业和厂商
的范围,集聚经济效应可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
因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 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约以及收入或效应的增加嗣。
根据上述关于集聚经济效应的理论及相关专家
学者给集聚经济效应下的定义,可以得出大学作为
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基地,其集聚现象的出现,也 必然引起集聚经济效应的产生。
2南昌市大学城的集聚经济效应分析 南昌市大学城是根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确定的“在昌东、昌北,
依 托现有院校,就近逐步扩大,建设规划统一、功能分 互支撑、相互渗透,从而发展演变成高等教育产业集
区、资源共享的两个大学区”的总体要求,从2002年 群。因此,南昌市大学城各高校要调整自身学科专业 开始启动高校新园区建设,现已建设了昌东、昌北两 结构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增强彼此间专业与产业的 大 个大学城。 共性与互补性,促进彼此问的互动与融合,从而逐步 学 城 目前,南昌市两个大学城的集聚经济效应主要 向高等教育产业集群发展演变。 集 表现在,各高校带来的大规模短暂人口带动了地方 3-3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 聚 经 消费,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和岗位,提升了所在区域 专业与产业的共性与互补性,促进了彼此间的 济 周边居民的收入。但各高校之问资源共享率却极低, 互动与融合,同时也为高校与企业提供了合作的前 效 应 且各高校与毗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之间的互动与融 提与基础。大学城中各高校与企业均有自身发展所 及 合不足,因而,南昌市大学城的集聚经济效应并不明 需的各类人才,但其综合人才集成效应的实现仍有 其 发 显。阻碍南昌市大学城集聚经济效应释放的原因主 赖于大学城各高校及相关企业人才观念的转变及其 展 要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相对于各高校而言,南昌 资源共享机制的形成。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人才利 对 策
市两个大学城的建设主要是为满足高等教育规模扩 用的过程,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可减少知识与 研 张的需要,因而,在大学城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各高 人才流通所耗费的成本,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同时 究
校之间的资源竞争多于共享,各高校独立而不开放。 提高知识与人才的利用效率。 I
各高校以规模树形象,不断抢占高等教育资源,以加4结束语 以 南
曰 强硬件设施的建设,造成大学城内教育资源的重复 我国大学城建设历史短,大多数大学城处在教 臼 投入与浪费,影响大学城的整体建设与长远发展。 育资源集成、综合人才集成、第三产业集成等阶段, 市 大 另一方面,南昌市大学城建设的历史较短,经验相对 集聚经济效应并不显著。而南昌市大学城地处欠发 学 不足,各高校与毗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的互动与融 达地区,且属于多元化投放型大学城,发展相对缓 城 为 合不够。而且大学城的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比大学城 慢,现阶段需要通过加强教育资源的共享、专业与产 例
更早,各高校人驻大学城时对自身与科技产业园区 业的融合、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等来促进其发展,以促
的各企业及相关机构的共性与互补性考虑较少,因 进其集聚经济效应的形成。
此,大学城内各高校与企业及相关机构短期内很难 融合。 参考文献 3南昌市大学城的发展对策研究 [1]骆泽敬,陆林,大学城之于经济发展的相关研
3.1加强教育资源的共享 究述评[J].商业时代,2009,(23):122一 ̄124. 处欠发达地区的南昌市大学城,其高等教育资 [2】王成超.我国大学城的空问模式与区域联动 源相对不足,大学城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即促进资 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源共享,因此,各高校问要加强教育资源的共享。根 【3]王庆.大学集群组织属性界说[J].经济与社会
据南昌市大学城建设实际,各高校可通过学分互认、 发展,2006,(09):190—192.
教师互聘、实验设备共享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提高 [4]冯云廷.聚集经济效应与我国城市化的战略 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及办学效益,从而促进各高 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4,(09):35—41.
校的共同发展。 3.2促进专业与产业的融合 作者简介 国外大学城由于各高校与企业及相关机构之间 梅丽珍(1978一),女,江西修水人,讲师,硕士,
能通过专业与产业的共性和互补性而相互联系、相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