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参加教育工作十几年来,我一直从事着小学高年级数学教育教学工作,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深深意识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是现代社会对数学教育的要求,更是数学教育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将生活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增强数学意识。

下面就根据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

一、重视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孩子们“感知”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有着数学的身影,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情景,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经验紧密相联,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使他们感悟数学的作用,体验数学的乐趣,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

1、在生活中感知数学,让孩子们主动提出问题。

数学源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其主动求知。

例如,把家中添置生活用品的事拿到数学角度让学生解决,“父亲用300元去购买餐具和暖水瓶,餐具每套20元,暖水瓶每个15元,父亲买了10套餐具和4个暖水瓶。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
解答问题。

这种来自生活实际的例子,学生十分感兴趣,非常乐意去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游玩时的情境,让孩子进行练习,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如“公园里有7条小船,小朋友们争着去划船,每船乘6个人,结果还有18人在岸上等候,现在有多少人乘船?一共有多少人?”这样就把生活中的题材变成了生动的数学问题,促使孩子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2、感受数学问题的生活性,拉近抽象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教师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并不枯燥、神秘,数学就是在生活中发生、发现,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如: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和探索图形的形状。

我在今年四年级数学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角的认识”,先让孩子们口述见到的“角”,并告诉学生在我们身边就有许多的“角”,此时学生会聚精会神地听,并在周围寻找。

然后就能找出:佩戴的红领巾,双手伸直向上后形成的角,展开手指后形成的角等等。

再如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后,我常常引导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为什么有的地方是三角形,有的却是平行四边形、圆形……有什么实用价值,美观么?简单的点拨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探究空间。

又如学生学习了“小数加减法”后,我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一个文具盒多少钱,一支圆珠笔多少钱,一块橡皮多少钱......然后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通过这些引导使学生发现原来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生活中。

二、细心捕捉生活素材,教会学生“说”数学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的数学语言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数学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

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语言的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方法。

学生“说”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允许孩子犯错,激发孩子们大胆说数学的欲望。

我在平时的数学教育教学中,总会提醒自己,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和说,为学生创造数学交流的机会,充分表达自己对数学的独到见解。

当他们学习有困难、失败时,我从不训斥,而肯定其优点,对不足之处给予指点,帮其走出困境;当他们做数学题有较大过失时,我也会理解、同情、体谅,然后循循善诱,这样让学生能够大胆表现自我;当他们对某事、某种类型的题怀有浓厚兴趣时,我都会积极支持鼓励;当部分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时,我更会抓住这一时机,对部分后进学生提出适当的目标要求,使其将羡慕的热情变为学习动力。

2、因材施教,教会学生说的方法
相信学生一定能行,有时他们的潜力我们是无法衡量的,只要有信心,一定能成功。

我总会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能说会讲”,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根据孩子们不同的现有水平,进行有层次的口语训练:说正确,说完整,符合逻辑地说,说得简练以及尽量说得有风趣。

现以“男生有18人,女生比男生多6人,女生有几人?”为例说明训练步骤:
说简单的话:女生人数多。

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

说完整的话:女生和男生比,女生人数多,男生人数少,女生比男生
人数多6人。

讲算理:把女生人数分成两部分看,第一部分是与男生同样多的人数(18人),第二部分是女生比男生多的人数(6人)。

说方法:求女生人数,用男生人数加上比男生多的人数,就是女生人数。

三、积极鼓励终身学习,引导学生“做”数学。

做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不做无学,不做无教”,陶行知先生科学地概括了“教、学、做”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做数学”,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贴近生活学数学,为了生活做数学,真正体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1、鼓励孩子动手,主动创造“做数学”的平台。

引导学生多操作、多实验。

通过操作实验,将他们已有经验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

探索与发现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促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的全面的发展。

如《面积和面积单位》中的一平方分米的体验教学:估一估:1平方米有多大?伸手比划一下。

剪一剪:剪一个约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做一做:剪一个较标准的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比一比:数学课本的面积比一平方分米大还是小?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面积约有一平方分米大?……通过一步一步的操作过程的探讨,由浅入深,由知识点到生活现象,实现“做数学”过程。

另外,在数学活动中,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

教师必须引导学
生学会反思,组织学生进行回顾与评价活动。

经常提问学生:“你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让学生验证,推理,整理,分析。

如《圆的认识》:通过折一折,看一看,量一量,形成圆的表象。

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掌握圆的特征。

再通过剪一剪,比一比,反思知道的特点和自己的掌握情况。

在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中,体验了“做数学,再发现的乐趣。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积极拓展“做数学”的空间。

教师只有联系实际生活,开拓“做数学”的空间,力争做到课前激趣、课后延伸,才会更易于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

课前不能让学生单纯预习本节课要学的知识,而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学知识点的特点,联系实际,因“材”制宜,让学生自己调查、收集、整理与本节知识有关的生活数学,构建“从生活到数学”的环节。

如《数的认识》,课前引导学生调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及其作用。

学生兴趣盎然,调查出门牌号、车号、体重、身高、班级号、鞋号、衣服号等。

有的学生看到爸爸的手表,搜集出罗马数字的相关资料,竟向家长发问“ⅣⅤⅡ”各是多少?学习的内容,也因此变的浅显、活泼、生动。

教材内容只是为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并不能概括生活的数学全部。

在熟练掌握知识点以后,再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生活中去,再从数学回归到生活。

如学生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后,引导学生测量一下课桌、鸡笼、猪圈等面积,比比家中各个房间的面积大小等。

把课堂所学的知识拓展到生活中去,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四、融入生活经历,鼓励孩子们“用”数学。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用以服务和指导生活,是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

能运用的知识才是真正拥有的知识。

因此,数学教学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例如:学完“长方形的面积”这一新课后,我让学生回家帮助父母计算半个房间所需要地板及钱数。

这样学生必须对房间面积进行测量计算,再到市场了解地板的尺寸规格及单价,然后再进行计算。

通过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活动,既能有效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生活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再如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房间的空间大小,鱼缸的容积。

在让学生动手做个长方体的纸盒中,他们发现如果照书上计算的裁剪材料,纸盒比计算的长方体表面积要多出粘贴的边。

在学过“百分数”后,让学生算算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

总之,我认为,数学生活化是每个数学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引起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作为老师应多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逐步养成运用数学的思维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提升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让孩子们更好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