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
8.陈晓彦、韩冬梅,《似有若无间---读王安忆<长恨歌>》,《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4期
9.邝利芬、黄津,《论王安忆小说创作不同阶段上海叙述》,《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2月第25卷第1期
10.严晓蔚,《王安忆:“海派文学”振兴的主角》,《作家作品研究》
11.颜琳,《沉入常态叙述与呈现诗性情怀——论九十年代中后期王安忆小说的叙事策略》,《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17.艾尤,《城市文化语境下凸显的欲望人生》,《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18.郑文晖,《王琦瑶身后的文化说明了什么——评<长恨歌>里的海派文化文本》,《评论》
19.康泳,《多元叙事的尝试:论王安忆的<长恨歌>》,《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8月第7卷第4期
20.李懋,《论王安忆小说的命运主题》,《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6月第21卷第2期
3.失落的漂泊
生活在这样的都市的女性深深的感觉到自己生活的不踏实,这主要是因为缺少精神的寄托,一味地重视物质这种瞬息万变的东西,产生强烈的漂泊感。
4.沉重的怀旧
面对上海对物质追求的一步步深化,人们无不怀念昔日尊崇精神享受的上海,怀旧意识油然而生。
三.总结
将一个女人和一座城市的命运化成一体,深刻揭示出生存环境和人的情感之间的缕缕联系。
1.莫名的虚空
生活在这样的都市,无疑会产生一种虚空感。注重现实,注重物质层面,认为除了自己拥有物质上的东西之外,一切精神层面的东西全是虚空的,不存在的。这种观念驱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化,人与物更加亲近。
2.痛楚的孤独
追求物质层面的享受,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让人与人之间隔上了一层物质追求的障壁,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孤独和迷茫之感实属必然。
天水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姓名
刘彦波
学号
263010719
专业
汉语言文学
班级
06级七班
指导老师
陶维国
职称
副教授
职务
教师
毕业论文(设计)类型
A、实验实践B、理论指导
论文(设计)
题目
特别的上海特别的女人
-----从《长恨歌》谈起
一、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1.通过解读《长恨歌》中的王琦瑶形象,了解王安忆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的心理;
国外一些批评家对王安忆作品的理解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如:美国批评家弗朗辛·普罗斯(Francine Prose)的《上海小姐---评<长恨歌>》中,将一部《长恨歌》理解为几个女人之间的故事,通过王琦瑶与其周围的几个女性之间的关系而结构全篇,表现了千千万万的“上海小姐”普遍的心理和追求。韩国的朴马利阿的文章《王安忆小说中的性爱描述与个人化空间的建构——以<米尼>为中心》中,深刻的阐释了王安忆小说中的性爱主题,把米尼和拉康的性关系分成漂泊的性、孤独的性和游戏的性三个方面,揭示了王安忆笔下的性远离传宗接代的功利性,而是反映一定的社会问题,这些见解确有其独特性。
通过第三部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对王安忆的研究,有将其作为海派作家的研究,有对其小说主题的研究,有对王安忆作品中都市上海的研究,有对王安忆作品中女性心理的研究,有就某一类文学现象的研究,有对其叙事策略的研究,也有对其语言艺术的研究,等等。研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总体来看,有人谈到上海这一环境,有人谈到女性心理,没有将两者联系起来的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1.王安忆与海派
将王安忆归为海派作家,谈其在海派文学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继承了海派文学重感觉、重欲望的传统的同时,她也发展了海派,海派文学中以描写中产阶级为主,而王安忆这里便将笔触伸入到普通市民中间,扩大了描写对象的范围;在思考层面王安忆也对海派文学进行了发展和超越,在倡欲望、倡自然的基础上将人性与整个人类自身生命体的研究联系在一起,深刻挖掘人的本性……另外,王安忆作为一个重要的海派作家,人们将其作品放在海派文学的大背景下研究,其旨仍是从作品中分析王安忆作品中的海派文学特征。将王安忆作为海派作家进行的研究已比较全面,有严晓蔚的《王安忆:“海派文学”振兴的主角》、郑文晖的《王琦瑶身后的文化说明了什么——评<长恨歌>里的海派文化文本》等。
12.余岱宗,《反浪漫的怀旧恋语——长篇小说<长恨歌>的一种解读》,《小说评论》
13.李欧梵,《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
14.傅华强,《身体启蒙——王安忆<小城之恋>性爱叙事之旨归》,《文艺评论》
15.张雅秋,《都市时代的乡村记忆——从王安忆近作再看知青文学》,《小说作家作品研究》
16.尤培成,《谈王安忆小说的儿童心理》,《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6月第25卷第2期
二、研究方法
(一)阅读法
在总体把握王安忆作品的基础上,反复研读《长恨歌》这部作品,在多次阅读中分析女主人公王琦瑶的心理,并将其上升到上海女性的普遍心理,进而分析大上海的精神特质,把握人的精神状态与环境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引证法
分析对王安忆作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搜索研究中存在的空白,寻找自己论文的突破口。同时,借鉴和引证对王安忆作品的研究,以指导和论证自己论文的写作,达到有理有据、条理明晰的效果,具有说服力。
2.通过探讨女主人公心理,分析形成这种心理的社会根源,并深入研究王安忆的创作特点;
3.在此基础之上,对现代女性和当前社会相关问题与现象进行关注和思考。
(二)意义:
1.对王安忆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2.从细腻的语言背后看到王安忆对都市女性心理的挖掘和对其现实基础的剖析;
3.了解生存环境与人的精神状态之间的关系,关注和思考当前社会和现代女性。
4.对王安忆作品中女性心理的研究
这一方面的研究非常复杂,对涉及女性心理的方方面面都有研究。余岱宗的《反浪漫的怀旧恋语——长篇小说<长恨歌>的一种解读》涉及怀旧,陈晓彦和韩冬梅的《似有若无间---读王安忆<长恨歌>》涉及孤独、虚无、颓废等,艾尤的《城市文化语境下凸显的欲望人生》中涉及欲望、世俗等……凡牵涉女性心理均有不同程度的研究。
四、研究方案
王安忆的作品众多,作品中人物相应的也就很多,但就其作品中的人物,可就其地域可分为两大类——乡村和都市。对乡村描写的作品有《姊妹们》、《隐居的时代》、《花园的小红》、《喜宴》、《开会》、《青年突击队》、《正汉芳》、《小鲍庄》等,写都市的就更难以罗列,而且王安忆笔下的都市也很有特点,多写大都市上海,以《长恨歌》为例。
3.对王安忆作品中都市上海的研究
一般认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三个阶段,同时,王安忆笔下的上海也随着这三个阶段的不同而不同。第一阶段是以《雨,沙沙沙》、《广阔天地的一角》、《六九届初中生》、为代表的“雯雯系列小说”,这时的创作大多在乡下完成,出现的都市上海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意象。第二阶段是以“三恋”、《岗上的世纪》、《乌托邦诗篇》为代表的“性题材小说”,这时上海被有意识的描写,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而出现。第三阶段是以《长恨歌》等为代表的新的叙事风格形成阶段,在这一阶段,王安忆将都市上海作为描写的重点,在《长恨歌》中写弄堂、流言、闺阁、鸽子、王琦瑶式的女人,上海作为一个描写主体而出现。在邝利芬、黄津的文章《论王安忆小说创作不同阶段上海叙述》中,将这三个阶段不同的上海定义为幻象化的上海、舞台化的上海和文本化的上海,有一定的新颖性。另外,这方面的研究还有温儒敏和赵祖谟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中第十四讲“王安忆与女性写作”里的论述,以及南帆的《城市的肖像——读王安忆的<长恨歌>》等。
所以,在这方面的研讨还是一个空白,至少不是太深入,这将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题目。
六、进度安排
研究分六个阶段:
2009年12月开题
2010年3月中旬初稿
2010年4月二稿
2010年5月上旬三稿
2010年5月中旬定稿
2010年6月答辩
七、参考文献
1.王安忆,《长恨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王安忆,《小鲍庄》,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2.对王安忆小说主题的研究
王安忆作品众多,题材广泛,风格变化极大,其总体主题难以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概括,这方面的研究多为就某一作品或就某一主题来展开。长篇小说《长恨歌》的主题可以说是女主人公王琦瑶的悲苦人生。在宋来莹《论王安忆<长恨歌>的主题内涵》一文中,通过女人和城市、女人和历史、女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四个方面来分析其主题,即通过王琦瑶和周围男女各色人物的关系来描写三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旧上海,有其独到之处。对王安忆小说主题的研究还有李懋的《论王安忆小说的命运主题》等文章。
五、可行性论证
纵观王安忆的作品,可研讨的题目很多。但这里我将从社会根源上分析作家笔下女主人公的心理,赋予精神以物质的基础,《长恨歌》中的王琦瑶以及千千万万的王琦瑶式女性,之所以有其悲剧性的一生,与其所生活的环境——纸醉金迷的上海是分不开的。通过探讨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寻找王安忆笔下女性别样的心理的社会根源。
3.王安忆,《荒山之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
4.王安忆,《王安忆说》,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5.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温儒敏、赵祖谟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南帆,《城市的肖像---读王安忆的<长恨歌>》,《小说评论》,1998年第1期
(二)国外研究现状:
对王安忆作品的研究,总体上国外远没有达到国内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过,由于中西文化在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王安忆作品在国外的研究也时有独到的见解,其《长恨歌》在西方被认为是颓废主义文学的优秀之作而备受推崇,有一定的读者群和影响了,这在李欧梵的《漫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颓废”》一文中有详尽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