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教学框架
2009.9
一、经济学的内涵及研究目标
1.学说。

指人们为解释自然社会复杂现象而形成的体系化理论。

经济学则是解
释经济社会复杂现象而形成的体系化理论。

①解释,是对体系化理论的定位。

我们一般描述人们对复杂现象了解、认识,按其认识深度分别采用说明、解释、揭示三个概念。

解释居中,高于说明,低于揭示。

意味其体系化理论仍然可能是不完备的,存在发展空间。

经济学远没有达到揭示经济
社会复杂现象的水平。

②解释,通过体系化理论实现人们对现象认识的描述。

解释与体系化理论等价。

体系化理论不是现象本身,不能创造现象。

但在体系化理论指导下可形成技术、规则、政策等行为,
③体系化,意味构成其理论的一系列基本范畴、概念存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并
联系在一起组成完备的系统。

2.经济学研究目标。

是对解释的目的即体系化理论界定。

目标不同,构成解释
的理论不同。

目前经济学研究目标的描述;
①解释资源如何配置。

表述为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

②解释行为主体的行为和结果。

主体包括个体、企业、国家。

行为包括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③解释市场的运行机理。

行为主体在市场的行为和结果。

经济学是从行为主体的市场选择、决策行为方面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

其提出
行为主体市场选择行为依据的目标和条件。

二、经济学体系化理论形成的历史沿革
《高级微观经济学》第十四章“西方经济学主题思想演进评述”提要这里不是对经济学说的发展作系统地介绍,而是通过简要的勾勒出一个经济学主题思想演进的框架,提供一些背景分析材料,同时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明确研究
主题,并追索一下他的发展轨迹。

这是我们深刻认识与把握理论并有所创新的基础。

所谓经济学主题思想,反映人们对经济活动的一种理性认识。

不同时代、不同的经济活动水平,形成不同的主题背景。

但有一些思想内容是超越时代的、跨时期的。

按照拉卡托斯科学方法论的观点,这些主题构成了经济理论的内核。

从历史角度考察,很多经济学主题向古典回归,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1.人类经济实践与经济思想是经济学理论形成的基础。

2.近代科学方法为形成经济学理论提供了大环境。

3.政策导向的早期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经济理论。

4.经济学说的诞生:亚当.斯密《国富论》。

5.李嘉图的经济学方法与古典经济学派。

6.边际革命与新古典经济学体系。

三、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主题
通过建立行为主体市场(交易)选择行为的目标和依据条件的理论体系,解释经
济活动现象。

该理论包括;
1.界定行为主体概念、市场概念、各行为概念、各行为目标的概念、实现选择目标的条件概念等理论;按概念内涵可定义相关要素(因素)、设定相关变量。

2.建立描述各概念逻辑(决定)关系的理论模型,关系的决定要素与决定机制。

3.建立分析偏离各概念标准内涵逻辑(决定)关系的理论模型。

4.基于理论模型给出经济现象的解释结论与政策空间。

讨论①:各概念的界定
可以是非独立的,交叉的。

按概念内涵可设定出的相关变量,可以是数量的、也可以是序列的、定性的。

讨论②:变量的逻辑关系也可以称为决定关系,反映其关系的模型称为理论模型或决定模型。

如反映产出与投入关系的生产函数,称产出为被决, (21x x f y=y定变量,两种投入要素和为决定变量。

两者的关系f则称为决定机制。

1x2x
讨论③:经济学中的市场内涵由按一定规则的行为主体自主交易界定。

行为主体的
市场选择通过交易实现。

因此交易等价于市场、交易也等价于选择,可以推论市场等价选择。

作为选择的方式的市场,也是理论体系的命题。

讨论④:行为目标,在经济
学中被界定为保证交易的实现,交易主体共同接受。

所以其一定处于最优的、均衡的状态。

因此均衡等价于最优。

均衡状态的决定是经济学理论研究分析的目标。

讨论⑤:行为选择的条件,指行为主体实现最优目标、均衡状态的条件;其是经济学理论
的核心和主线,标示经济学理论对经济现象解释的结论。

采用线性规划及函数微分
极值方法,可得到均衡状态条件。

当然需要假定理论模型各变量连续。

讨论⑥:政策空间。

此政策概念是广义的,指被决定变量可以向均衡状态发展时,所容许决定变量可调整的方向和程度。

四、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逻辑
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分析逻辑体系实现了与理论逻辑高度的一致性。

该体系由德
布鲁-阿罗两位经济学家,在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的基础上,1954年开始197 2完成的。

第一,提出基于偏好理论的理性假设,作为经济学体系化理论的逻辑起点。

1.用其界定行为主体、主体行为目标和实现目标条件。

以人们最基本、最简单
的行为构建理性偏好概念,作为理论体系的假设前提。

其一般性、普适性、合理性,
解决了传统经济学中稀缺性和经济人假设概念边界不清,基数效用存在主观性两大缺陷。

理性偏好所具有的逻辑严密性、提升了经济学的科学性。

2.基于理性定义可形成,理性行为分析、不完全理性行为分析、非理性行为分析三个框架。

理性主体行为是主线,是不完全理性行为分析、非理性行为分析的基础和比较坐标。

3.建立基于偏好关系的效用理论。

此为德布鲁的创新性工作。

为传统经济学分析逻辑,构建了严密的理性偏好假设基础。

利用凸组合概念合理说明了效用函数曲线的凹性、等效无差异曲线的凸性等等。

第二,理性行为主体基于偏好,即仅存在机会成本的独立选择理论。

第三,理性行为主体基于规则(技术),即存在沉淀成本的独立选择理论。

第四,针对现象不确定性的不完全理性行为主体独立选择理论。

第五,理性行为主体独立选择的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理论。

第六,市场机制有效性评价,制度分析,及市场机制失效条件与改善理论。

第七,行为主体的非独立选择,即行为主体博弈选择及机制设计理论。

五、高级微观经济学的学习目的和方法学习目的1:了解并掌握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复杂经济社会现象研究的能力。

①从现象中提出问题的能力;②运用经济学分析逻辑,建立问题研究的框架和模型,提出决定因素和决定机制的能力;③借
助理论决定模型,开展经验研究,提出政策空间的能力。

学习目的2:借助经济学学习,进行思维训练,提高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习方法:听课与自学结合,自学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