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廊工业园新加坡裕廊工业园,是亚洲最早成立的开发区之一,位于新加坡岛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区约10多公里,面积为60平方公里。
1961年政府在裕廊划定6480公顷土地发展工业园区,并拨出1亿新元进行基础建设。
1968年园区内的厂房,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同年6月新加坡政府成立裕廊镇管理局(JTC),专门负责经营管理裕廊工业区和全国其它各工业区。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是亚洲最早成立的开发区之一。
二战后,新加坡是一个缺乏资源、工业基础落后、失业率极高的弹丸之地。
为了改变这种面貌,新加坡建立了开发区,选择了以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为主的发展道路。
其工业园区的成功建立使新加坡实现了快速工业化,且时至今日依然保持发展活力。
开发模式其开发模式一直是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和模仿的对象。
一、从荒芜之地到工业中心裕廊位于新加坡岛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区约10多公里,面积为60平方公里。
此地区原本为荒芜之地,大部分地貌是沼泽和丘陵,但是具有建设现代化工业区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
1961年政府计划在裕廊划定6480公顷土地发展工业园区,并拨出1亿新元进行基础建设。
1968年园区内的厂房,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同年6月新加坡政府成立裕廊镇管理局(JTC),专门负责经营管理裕廊工业区和全国其它各工业区。
截止到2003年底,新加坡岛内已建立了30多个工业园区,共占地8025公顷,已开发5069公顷,包含了7000多家跨国公司和本地的高技术制造业公司,对GDP的直接贡献率为25%,雇佣了全国1/3以上的劳动力。
其中裕廊镇管理局公司(JTC Corporation)是这些工业园区的主要开发者。
二、循序渐进的三大阶段裕廊工业园区的发展建设前后分为三个阶段:1、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阶段(1961-1979年):此阶段的入区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主要是为了解决新加坡就业问题,改变其工业落后的面貌。
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新加坡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到70年代末,新加坡失业率从1965年的10%下降到3.3%;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由1965年的15%上升到27%。
2、技术与资本主导阶段(1980-1989年):为了吸引高附加值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JTC启动了10年的总体规划(1980-1990年),此项规划体现了这个阶段的服务特点,即为高增长型的企业设计和提供具有差异化的设施和厂房,包括将南部的岛屿开发区开发成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配售中心,将罗央开发成第一个航空工业中心以及建设新加坡科技园区以容纳科技开发型企业。
3、知识经济主导阶段(1990年以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激烈的竞争将工业园区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
出现了商业园、技术园、后勤园等新概念的园区。
为了提高集约化利用园区的土地,JTC将成本效益分析和知识经济融合到工业园区的设计和发展之中。
三、公共管理性质的开发运营模式1、政府主导的开发运营模式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开发运营主要是由政府垄断开发。
不论是在最初的管理机构——经济发展局,还是后来在从经济发展局独立而出的裕廊管理局的管理之下,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公共物品特性很强。
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裕廊工业园区的资金筹集、土地运用、招商引资等均采用一级政府统一规划,专业化分工建设、管理和服务协调相配合的发展模式。
园区的初期开发建设资金来自政府。
后期资金的来源虽呈多样化趋向,但项目建设的初期投入资金仍然主要来源于政府。
政府用法律制度来安排土地的开发利用,由JTC统一控制全国工业用地和各类园区的供给,园区由经济发展局遍布世界的专业招商队伍统一负责招商。
这种开发模式的优点是:保证项目快速启动并尽快达到规模经济;快速并以较低成本获取私人土地;有效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园区的竞争对象在国外而不在国内,园区之间没有恶性竞争。
2、全球范围内的集中招商模式裕廊工业园区采取公司总部统一招商策略,由经济发展局统一招商,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
这种策略的主要特点是:拥有高度的营销自主权;为跨国公司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如新加坡首创的“一站式”服务;有效选择客户群。
经济发展局主要招商的客户群体有三类,分别是:战略性公司,重点吸引其财务、市场等重要部门至园区内;技术创新型公司,重点吸引其核心产品及技术研发的部门至园区内;公司的重要部门,重点吸引其最复杂的生产程序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部门到园区内。
通过这三类公司的引进,裕廊工业园区不再仅仅是一个低成本的生产中心,而是公司进行战略运作的长期基地。
新加坡裕廊工业园案例分析1、概况1961年10月新加坡政府为加快工业化过程、促进经济发展,创建了裕廊工业区。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与建设,裕廊工业区已成为新加坡最大的现代化工业基地,工业产值占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裕廊镇化工岛目前已集聚了38个工业园区,7000多公顷工业用地、400万平方米厂房,其工业产值占新加坡国内总产值的30%,工业设施占83%,裕廊化工岛正在向世界化工中枢冲击。
而且被认为是亚洲各发展中国家设立的工业区中的一个成功典型。
裕廊工业区的发展建设分为前后两阶段。
建区开始大规模拓荒动工至1968年为第一阶段,共开辟土地14.5平方公里,兴建一批标准厂房,同时重点建设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各种基础设施。
为吸引国内外资本到裕廊工业区投资,新加坡政府对投资厂商提供贷款及享受统一税收的优惠政策等。
但由于新加坡此一时期实行进口替代策略,再加上六十年代初期政治方面的不稳定,因此到裕廊工业区投资的企业仅一百五十多家,而且绝大部份是本国资本,外资不多。
1968年6月新加坡政府成立裕廊镇管理局,专门负责经营管理裕廊工业区和全国其它各工业区。
此时,裕廊工业区的发展进入另一新阶段,建设速度大大加快。
随着宏观策略的转变和投资环境的日趋完善,外商纷纷来裕廊工业区投资设厂,许多国际知名的厂商都选择此地作为其海外生产基地。
1990年在区内设厂的企业已超过2000家,员工总人数达13万人。
2、政策(1)新加坡园区不是政策特区,只是环境条件和服务比较好政府对入驻园区的企业并无特别的优惠,各种政策如税务优惠不因企业是否在园区有别,而是按规定的公司及其经营状况的条件决定,体现公平竞争原则;园区对一般公司的进入都是开放的,没有门槛条件,政府也不审查公司的项目,可行性报告等属于企业自己的事情,可以说政府对所有公司一视同仁,企业是因园区发展环境而不是特殊政策而进入园区。
虽然政府不把园区作为“政策特区”。
但是,对高技术企业确有一些普遍适用的扶持、鼓励政策,一般在每年宣布财政预算案时公布,之后,按法律程序一一落实,使之得到法律保护。
(2)裕廊工业园区根据区位条件和国家经济需要规划主导产业新加坡政府从一开始就将裕廊定为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工业区,合理妥善地规划。
在发展初期根据新加坡发展国际物流中心的需要,结合新加坡靠近中东产油区的区位优势,选择传统加工,但市场前景好,特别是适合发挥自己区位优势的石油化工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以后逐步推进升级,发展电子、通讯等高科技产业。
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将靠近市区的东北部划为新兴工业和无污染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电器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沿海的西南部划为港口和重工业区;中部地区为轻工业和一般工业区(3)设立自由贸易区为吸引外资进入裕廊工业区,在裕廊码头内设立自由贸易区,使裕廊工业区既是工业生产基地,同时也是转口贸易的活动场所。
(4)规划先行,基础设施先行国际上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有两种模式:一是先招商建厂,根据生产的需要和扩展情况逐步解决交通、供水等问题。
此种模式的优点是针对实际需要建设,切合性强,投入成本和风险小;缺点是基础设施往往分散零乱,效率不高,阻碍生产的发展。
另一种模式是从整个工业区发展全面出发,按照总体建设规划的要求,先投入主要力量建成一完整的基础设施,为工业区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计划性较好,效率高,并可迅速改善投资环境,但投入成本和风险也较大。
裕廊工业区是采取后一种模式,从一开始就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的重点,投入大量资金,形成的基础设施系统。
环境保护问题也同时兼顾,从一开始就有计划地保留10%的土地用作建设公园和风景区。
现已建成十多个公园,使裕廊成为风光别致的工业区兼旅游区,被称为「花园工业镇」。
在重视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各种社会服务设施也同步发展,兴建了学校、科学馆、商场、体育馆等,使裕廊工业区成为生产和生活综合体。
投资厂商不需要在当地兴建厂房、码头、油管、仓库或办公室,一切设施由当局提供出租。
当局还规划“输送管道服务走廊”,承租商可以利用此一管道输送原料、成品及各类用品,不须卡车运送,因此降低运送成本,也大大提升竞争力。
(5)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投资,形成产业聚集新加坡原来长期依赖转口贸易,工业基础尚未建立,且国内市场狭小。
针对这些不利条件,新加坡政府采取大力引进国外资本的策略,走产业链招商、产业集聚之路,并明显以跨国公司的投资为重点。
裕廊工业区的迅速发展,就是能够抓住机遇,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的投资,自60年代起陆续引进跨国公司设厂,如壳牌、美孚等跨国石油公司;荷兰菲利浦公司;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公司、美国列明士顿公司等世界著名大造船厂商;裕廊镇化工岛吸引了大批产业关联密切的化工巨头,成为世界石油化工的中枢。
迄今新加坡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化工中心、东南亚最大修造船中心及世界第二大海上石油平台生产圈,由此可见引进策略的成功。
(6)以园区带动整体经济发展新加坡60年代初设立和发展裕廊工业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带动和促进全国的工业化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发展裕廊这一地区,以后也一直是根据这一目的来规划和管理裕廊工业区。
裕廊工业区也一直发挥着带动和促进全国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一地位反过来又使它成为全国最佳的投资地区。
因此,把握好角度和目的,实质上就是为整个工业园区的发展和管理奠定基础,这是裕廊工业区成功发展的重要原因。
(7)注重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职能,提供一站式服务制订运行机制和操作规程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采取各种特殊政策,刻意创造出一个与宏观经济环境不同的小区域,另一种是在统一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强调发挥区位优势和营建产业集聚优势。
裕廊工业区选择后一种的思路。
新加坡政府始终认为,硬件建设只是办好工业园区的基础,软件建设则是保证工业园区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的关键,裕廊工业区的成功在于有一套稳定有序的运行机制和合理高效的操作规程。
裕廊工业区在管理上有许多创新之处,其中有两个主要的经验:一是政府不作为工业区的开发主体,因而不直接参与具体管理;二是行政管理与发展管理分开,开发管理机构采取经营化方式,值得借鉴。
裕廊岛模式21世纪经济报道韩杨 2009-11-12 20:39:37APEC系列峰会期间,在一个久负盛名的地方,可以见到荷弹士兵,那就是新加坡著名的工业园区裕廊岛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