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降水入渗补给量随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实验研究

降水入渗补给量随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实验研究


当 某 一 时 段 ( P+I- Et) <0 时 , 表 明 这 是 蒸 散 发 时 段 , 土 壤 储 水量减少的部分形成蒸散发。可以分层计算土壤水减少量 ΔWhi (ΔWhi 为负值)。逐层计算某一深度 hi 的蒸散发量 Ethi=- ( P+I- Et) - ΔWhi, 可得到各深度向上的蒸散发量。当 Ethi=0 时, hi 就是这一 时段的最大蒸散发深度。
第⑤栏 是 0.2m 一 层 的 土 壤 饱 和 储 水 量 与 雨 前 实 测 储 水 量 之差。即分层饱和库容差。冉庄实验站蒸渗仪实测的饱和含水 量为 38%( 体积含水量) , 0.2m 一层的饱和储水量为 76mm。这样 根据雨前每一层的实测土壤储水量, 可以算得每次雨前相应层 的饱和库容差。
第⑥栏产流量的计算。首先假设某一计算层就是地下水埋 深, 再看进入这一层的可入渗水量是否充满相应的饱和库容 差, 蓄满后多余的水量即为产流量。
如计算 7 月 7 日的产流量, 首先假设地下水埋深 为 0.2m, 7 月 1 日 的 饱 和 库 容 差 为 31.3mm, 可 入 渗 水 量 为 26.94mm, 不 能 充满, 即不产流。
收稿日期: 2006- 10- 25 作者简介: 李亚峰( 1969- ) , 男, 河北高碑店, 工程师, 学士, 从事水文水资源工作。
第5期
李亚峰等: 降水入渗补给量随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实验研究
59
综 合 绘 制 P( 降 水 量 ) ~Δ( 地 下 水 埋 深 ) ~Pr( 入 渗 补 给 量 ) 关 系 曲 线。由于实测资料缺乏, 影响因素复杂多变, 确定曲线上这“两个 点”的具体位置是很困难的。我们利用冉庄水资源实验站 8m 定 埋深大型地中蒸渗仪的试验资料, 根据蓄满产流理论, 采用分层 计算还原分析的方法, 对降水入渗补给量随地下水埋深变化规 律进行研究探讨, 分析最佳埋深和稳定点的存在及其位置, 以供 在实际工作中参考。
29.3
23.6
- 10.8 16.54 36.42 106.58
24.2 16.6
31.4
- 9.1 8.24 28.62 104.88
13.9
38.6
- 5.6 1.74 21.42 101.38
11.5
44.3
- 2.2
0 15.72 97.98
12.5
50
1.7
10.02 94.08
13.8
降水入渗补给曲线, 从地表开始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到 最佳埋深处达最大值。以后又随埋深的增加而减小, 到一定深 度趋于稳定( 图 2 中 Pr~Δ曲线) 。人 们 最 关 心 的 有 两 个 焦 点 : 一 个是最佳埋深的存在及其位置; 另一个是稳定点的存在及其 位置。
在实际工作中, 是根据不同地下水埋深的降水入渗资料,
这样逐时段逐层循序计算, 即可得到各时段各深度的可入 渗水量和产流量。将一年内各时段同一深度的可入渗量累加, 即 可得到一年的可入渗水量随深度的变化; 同样将一年内各时段 同一深度的产流量累加, 可得到一年的不同深度的产流量。最后 将同一深度的可入渗水量减去相应的产流量 , 即可得到利用 8m 定埋深蒸渗仪观测资料分析的降水入渗补给量随地下水埋深变 化曲线。
之差, 可以用库容量随深度变化的累积曲线来表示, 如图 2 中 曲线Ⅰ所示, 这是降水入渗补给量随地下水埋深变化的最大极 限值; 另一个条件是入渗水量随地下水埋深变化的沿程损失, 其量等于田间持水量与实际含水量之差, 可以用降水量减去沿 程损失, 即可以入渗水量来表示, 如图 2 曲线Ⅱ。降水入渗补给 量受上述两个条件的制约, 当地下水埋深为 0 时, 由于没有库 容, 入渗量也为 0。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大, 入渗补给量沿着Ⅰ 线逐渐增大。当重力水库容与可入渗水量相等时, 即图 2 中两 线相交处达最大值, 其相应埋深称最佳埋深。随着埋深增大, 虽 然库容还在增大, 由于受可入渗水量的限制, 入渗量又沿Ⅱ线 逐渐减小, 变化越来越小, 逐渐趋于稳定。
对 蒸 散 发 时 段 ( 当 P+I- Et<0 时 ) , 按 照 上 述 方 法 进 行 计 算 , 可以得到蒸散发量随深度的变化曲线。
3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还原计算分析, 求得降水入渗补给量随地下水埋深的 变化。将 1993 年、1990 年和 1994 年以及 7 年平均的 Pr~Δ关系 绘于图 3。这三年的最佳埋深位置差别较大。1993 年最浅, 不到 1m; 1990 年在 1~2m; 1994 年出现在 3m。
例 3, 1994 年 7 月 11~12 日 降 水 量 97.4mm,雨 前 7 月 11 日 实测 1m 以上土 壤 储 水 量 294.6mm, 接 近 田 持 , 入 渗 深 度 达 到 2.6m。
降水入渗补给量随深度的变化取决于包气带的两个条件: 一个是包气带重力水库容, 其量等于饱和含水量与田间持水量
1.4
370.3 420.3 422
1.6
423.5 479.6 488.2
1.8
475.7 535.5 555.5
2.0
529.9 591 622.2
26.94 60.02 95.78
6.6
- 5.8 25.74 53.42 101.58 31.3 30.1
16
- 9.5 23.84 44.02 105.28
56.1
8.6
3.92 87.18
16.7
59.8
20
0.22 75.78
20.1
31.2
0 64.58
备注: 7 月 1~7 日, P=49.9mm,Et=22.96mm;7 月 7~11 日, P=89.9mm,Et=29.88mm;7 月 11~16 日, P=102.7mm,Et=6.92mm。

0.2 44.7 45.9 52.5 46.7
1.2
0.4 89.5 92.6 108.6 99.1
3.1
0.6 134 144.4 168 157.2 10.4
0.8 180 198.7 230.1 221 18.7
1.0 230.8 256 294.6 289 25.2
1.2 286.1 313.8 358.1 355.9 27.7
表1 入渗分层计算表
深度 ( m)
实测土壤储水量( mm) ②
土壤水增量( mm) ③
可入渗量( mm) ④
分层饱和库容差( mm) ⑤
产流量( mm) ⑥
① 7.1 7.7 7.11 7.16 7.1 ̄7.7 7.7 ̄7.11 7.11 ̄7.16 7.7 7.11 7.16 7.1 7.7 7.11 7.7 7.11 7.16
随地下水埋深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最佳埋深和稳定点的形成机理。在试验条件下, 最佳埋深出现在 3m 左右, 降水入渗补给
量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大而减小, 6m 以后趋于稳定。
关键词: 入渗补给; 最佳埋深; 稳定点
中图分类号: P6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0852(2007)05- 0058- 03
1 引言
雨水进入田间土壤, 首先被表层土壤吸收, 增大土壤含水 量, 并逐渐向下渗透, 同时也向上蒸散发。土壤含水量越大, 向下 渗透的越深。当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 称为田间持水量 ( 简称田持) , 超过田持便形成重力水, 迅速向下入渗。一次降水 的入渗深度, 除了受降水量的影响以外, 还与雨前土壤含水量有 关。图 1 是三次降水入渗深度的实例。
1993 年 降 水 量 395.0mm, 属 枯 水 年 , 最 大 日 降 水 量 49.2mm, 0.4m 处雨前土壤储水量仅为 60.4mm, 显然不能蓄 满 , 所以最佳埋深最浅。1990 年降水量 748.1mm, 虽然属于丰水年, 但 由 于 降 水 量 分 散 , 最 大 日 降 水 量 66.9mm, 最 大 3 日 降 水 量 107.1mm, 出现蓄满的机会较少, 最佳埋深较浅。1994 年降水量 大 而 且 集 中 , 最 大 日 降 水 量 159.7mm, 最 大 3 日 降 水 量 172.4mm, 蓄满产流量大, 最佳埋深就大。
2 实验研究方法
冉庄水资源实验站, 位于太行山前平原的河北省清苑县冉
庄镇, 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多 年 平 均 年 降 雨 量 500mm。
实 验 站 设 有 三 个 大 型 地 中 蒸 渗 仪 , 面 积 均 为 10m2, 潜 水 埋 深 分
别为 1m、2m 和 8m。蒸渗仪内为回填亚砂土。每个蒸渗仪埋设着
入渗量的具体计算方法见表 1。根据第②栏的实测土壤储 水量, 可以计算出第③栏两测次之间的土壤水增量。根据土壤 水增量可以计算各不同深度的可入渗量。如 7 月 1~7 日降水量 49.9mm, 减 去 蒸 散 发 量 22.96mm, 进 入 土 壤 的 可 入 渗 水 量 为 26.94mm。再减去 0.2m 深度的土壤水增量 1.2mm, 通过 0.2m 深 度的可入渗水量为 25.74mm。逐层向下计算, 到 1.2m 深度本次 降水这一时段入渗到此为止。
3 支中子仪测管, 观测土壤含水量, 同一深度由 3 支测管中子
仪测得的平均值作为这一深度的测点土壤含水量。蒸渗仪中
还 埋 设 着 负 压 计 , 用 于 观 测 土 水 势 。 自 1987 年 建 成 以 来 , 每 年
都 在 种 植 小 麦 、玉 米 的 情 况 下 进 行 试 验 , 连 续 运 行 15 年 , 资 料
的 水 进 入 土 壤 中 , 增 大 土 壤 储 水 量 。8m 蒸 渗 仪 全 剖 面 有 39 个
土壤含水量测点, 每 20cm 一层, 分层计算土壤水增量 ΔWhi。通 过某一深度 hi 的 入 渗 量 Prhi=( P+I- Et) - ΔWhi, 逐 层 向 下 计 算 , 可 得 到 各 个 深 度 的 入 渗 量 。 当 Prhi=0 时 , hi 就 是 这 一 时 段 的 最 大 入渗深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