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入新课的方法

导入新课的方法

音乐课的导入方法(一)谈话导入法语言交流就是人类沟通的最基本手段,谈话导入法就就是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师生间真诚的情感交流,对学生进行引导性的谈话,使她们产生亲切感,激发她们学习的欲望,让她们在最短的时间里融入歌曲的意境之中。

这种方法往往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与答来实现。

它的特点就是直接、明确,形成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

比如,二年级下册第一课《布谷》,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从学生喜爱的小鸟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日常的观察及生活中对小鸟的感性认识来导入新课。

同时借助图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布谷鸟,并观察其形象特征获得鲜明的印象,并通过想象模仿布谷鸟的叫声。

这样,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引出新课《布谷》,并进行教唱、赏析。

(二)复习导入复习导入法不仅就是传统教学的常规方法,而且就是新课标实施以来惯用的基本引导方法之一。

具体策略就是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通过复习一些与所授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内容,从而为新授课题做好铺垫。

这种方法的关键点在于教师要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知识的链接点,以旧引新,温故知新,能够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归纳到旧知识结构中,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从而轻松地理解并接受新知识。

例如,在教小学音乐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最后一课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将前四节课的内容融会贯通,指导学生在复习旧课的同时导入新课。

具体导入如下:老师提问:“同学们,前几节课,老师与大家一起到大自然中寻找了各种有趣的声音,这些声音汇成了一支动听的乐曲,有清脆悦耳的鸟叫声,汽车喇叭声……(生回答……),那您们说大雨的声音就是……(生回答……),小雨的声音就是……(生回答……)。

”由此引出第一首歌曲《大雨与小雨》。

利用这种方式复习第二首歌曲《布娃娃弹琴》,继续提问:布娃娃高兴地弹起了琴,您们听就是什么声音?(生回答……)。

然后继续复习《大鼓与小鼓》,师说,音乐厅里有各种各样的乐器,大鼓声就是(生回答……),小鼓声就是(生回答……)……在学生兴趣盎然之际,导入新课《小白兔盖新房》。

(三)提问导入法提问就是课堂教学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形式。

如何提问,提何种问题,对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针对性地设置适宜、准确的提问导入,就是新课标的一个基本要求。

比如,在教学《动物说话》一课时,可以采用提问导入法:“同学们,您们知道小鸡怎么叫不?”学生都纷纷模仿:“叽叽叽。

”老师进一步问:“那小鸭怎么叫呢?”学生又模仿,同时手也做动作:“嘎嘎嘎。

”师再问:“那同学们还能模仿什么动物的叫声呢?”“小猫,喵喵喵……小狗,汪汪汪……”如此反复深入,就能把下面的歌词创编环节都解决了,引出了课题《动物说话》。

(四)谜语导入法猜谜语就是小学生都非常喜爱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歌曲内容或者题目设计有趣的谜语,作为课堂的导入。

在低年级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小动物的歌曲,例如,《堆雪人》一课,教师可以设计的谜语就是:“一种白色花,只从天上下;不怕天气冷,不怕北风刮;日出化成水,麦苗需要它。

”以此可以引出本课的主题。

在学习《快乐的音乐家》一课,教师可以设计的谜语就是:“水边有个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身上披着绿大衣,伸出舌头把虫抓。

”《小燕子》一课可以设计成这样的谜语:“一条飞鱼空中飘,脑袋圆圆向上翘,翅膀弯弯尖又长,尾马分开像剪刀。

”再如歌曲《小青蛙找家》这一课,可以设计成:“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有脚,大时有脚没尾巴。

”由此,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引出新课,一下子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五)情境导入法所谓情境导入法,即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预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进入新课。

这种方法形象、直观,极易调动小学生的兴趣。

如一年级《大树妈妈》一课,教师可以实现创设这样的情境:利用事先准备好好道具,让学生进行角色装扮,生扮小鸟,师扮大树妈妈,身披绿叶,随着音乐的节拍轻轻地摇摆。

在一阵风雨中,大树妈妈张开双臂,亲切地对迷路的小鸟说:“别哭,别哭,我就就是您的妈妈。

”在大树妈妈温暖的怀抱里,有的树叶丛中快乐地飞舞,歌唱。

然后,播放《大树妈妈》的音乐。

由此,在这种预定环境下,学生学习并领会到了新课的内容,以及音乐本身所蕴含的浓浓亲情。

(六)故事导入法根据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走入新课,也就是当前常用的一种方法。

小学学生,特别就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

教师可以根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导入,这样学生就兴趣盎然,学习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

如第六册《快乐的歌唱家》一课,这就是一首具有谜语式的歌曲,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比较常见,但同时也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入新课教学:一天,在大树林里,有一群小动物正在开音乐会呢。

它们的歌声多动听啊!听,一号选手小狗正在得意洋洋地唱歌呢(狗叫)。

谁愿意跟她一起唱歌呢?现在二号选手小猫正从容地站在台上唱歌呢(猫叫)。

小朋友,让我们也随着小猫唱起来吧。

这时候小鸭子也不甘示弱,您们听(鸭子叫)。

(七)肢体表演导入古人常说:“言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可见,肢体语言就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方式,也就是最佳方式。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常常高兴起来就手舞足蹈,且越就是年龄小的同学肢体语言越就是丰富。

由此,为了贯彻新课标审美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肢体语言与学生交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导入。

以期通过形象优美的舞蹈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她们的学习欲望,并引导学生按照音乐的旋律进行肢体表演,从而融入音乐之中。

如第三册《金孔雀轻轻跳》一课,教师可以先设定一段简洁柔美的傣族舞蹈,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合着音乐为老师拍手伴奏,并根据时机让学生也随着音乐与老师一起模仿孔雀舞蹈。

随后再让她们欣赏一段由杨丽萍表演的《雀之灵》,在这种动静交替的氛围中让她们充分感受傣族的风土人情。

当然,律动也就是肢体语言的一种,在讲课过程中,也可借助律动节拍如拍手、跺脚、身体晃动等,进行导入。

尤其就是在讲授节拍如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侧重体验节奏的课程中,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再如,小马跑、大家走、开火车、开飞机、打雷声、划船等都可以让学生们用手拍、用脚跺、用身体去活动。

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的效果就是最佳的。

(八)悬念导入法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就是喜欢问为什么?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探索意识。

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悬念导入法,抑或称为设问导入法。

即实现预设某一问题或通过讲故事的形式预设一种悬念,让学生根据悬念自己去探索,从而进入新课的方法。

如,第五册《快乐的小木匠》一课,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悬念:“小朋友,上次我们到小熊家里去,小熊特别的热情,我们玩得多开心啊!现在小熊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学习手艺了,它学什么手艺啊?您们想去瞧瞧不?(学生:想。

)不过,路途遥远,中途要经过音乐王国,还要有许多关卡要过,有许多有关音乐的问题要问小朋友,您们怕不怕?(学生:不怕。

)这样一个悬念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了学习状态。

当然,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广泛,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总体方针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境施教。

因此,导入的方法不胜枚举。

只要就是能够根据学生心理与生理特征,让学生参与其中,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符合新课标的理念要求,实现新课标的审美价值的导入法,就就是优秀的导入法。

美术方面:1、故事导入法:在儿童的世界中,故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孩子们最喜欢的事就就是听故事,故事对儿童创造力的启发非常有帮助。

不管多么喧闹的课堂,一个小故事就能让孩子们立刻安静下来。

故事也可以由学生来讲,但时间不要长,故事应与教学内容相关联。

有些小故事里的智慧或教育意义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经常爱讲故事的老师所教的课就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

讲故事的最好方法就是只讲开头,让孩子自己续结尾。

2、谜语导入法:有的课讲起来比较枯燥,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采取猜谜语的形式。

例如:《火花的设计》一课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导入。

一上课就出示谜语:“小小一方城,内住千百僧,用头去撞墙,全身就着火。

”让学生猜一物,从而引出火柴,再让学生说说对火柴及火花的认识。

3、悬念导入法:好奇心可以引发人去探究,引发人去思考。

好奇心就是学生对那些新异的、有趣的事物的探究反映。

教师要创造一个具有悬念的环境,让学生能从中获得新奇的感觉,使她们对美术课充满好奇的向往。

4、描述导入法:在欣赏课中,有几张世界有名的画家画的画,非常抽象,学生一下难以理解。

例如:毕加索画的《多拉玛尔肖像》、梵高的《星月夜》、克利的《喜歌剧航海者中的战斗场面》等。

在欣赏这些画的时候,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的描述。

画面描述完了以后,让学生们把书打开,瞧瞧与自己想的有什么不一样,当书上的画面与学生们脑海里的写实的画面互相撞击时,学生们都惊讶不已。

从而打破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固定模式,启发学生了解绘画大师的构思。

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将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

5、图片导入法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她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表现偏弱,如在导入部分的设计中利用热情洋溢的导语,凭借多媒体设备用幻灯片或用挂图刺激她们的感官,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启发她们的想象力,激起学生的高涨情绪与作画的强烈欲望,促进她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6、观察导入法视觉能营造身临其境的环境,丰富同学们感官,激发同学们的想象,吸引她们的注意力。

人的智力活动的门户就是观察。

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就是通过视觉、听觉得到的。

没有良好的观察,智力就是不会提高的,美术课更需要学生观察。

如小学美术课本《精彩的足球赛》(记忆画)一课的导入可以这样来设计:先让学生瞧一段世界杯足球赛的录像或有关的资料图片。

并认真观察运动员的表情与动作,重新体验一下赛场上的气氛。

这种导入,把同学们注意力一下就吸引到录像中去,唤起她们对生活的回忆,调动了她们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再把当时的情景画出来。

又如:课本中《近大远小的现象》一课,为了让学生对近大远小现象理解得更充分,我把学生们带到操场上,让同学们分别站在操场远近不同的位置上,教同学们伸出一个指头作比例来观察我的身高,这时有趣的现象发生了,离我近的同学说:老师我们用一个手指头比不下您的身高,离我远的同学笑着说:老师平时瞧您那么高,今天您只有我的一个手指那么高了。

以此类推,高墙、房屋、树木、地面的方砖等等都成为学生观察的实物。

回到教室,学生根据各自的观察体验就总结出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7、实践导入法:实践需要想象,实践也可以发展想象力,能够使学生的想象更合理、更现实、更丰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