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技术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技术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技术
摘要阐述了水稻细茵性条斑病的病原、分布、危害症状、侵染循环、发生因素及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稻细茵性条斑病发生防治
文献标识码 A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水稻条斑病、水稻细条病,主要危害水稻叶片,受害叶片开始呈水浸状半透明小点,后迅速在叶脉间扩展成黄褐色的细条斑,以后继续扩大,颜色由黄褐转为橙褐色。

对光观察叶片,病斑呈透明状。

严重发病田块,远看呈一片橙黄色。

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和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或伤口侵入,在叶片形成条斑,病斑上溢出的菌脓,可借风雨、露滴、水流及叶片之间的接触等途径传播,使病害不断扩展蔓延。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发展。

尤其在台风、暴雨过后,易引起病害传播蔓延。

据明光市植保站2009年7月1日调查,在明光办事处赵府村一农户的两优6326品种上出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开始发病的时间明显早于近3年。

另据气象部门预报,明光市7月中旬前多雷阵雨天气,极有利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展蔓延。

因此,该病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尤其对近2年发病比较重的乡镇,更要做好该病的调查与防治工作。

1病原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病原为稻黄单胞菌稻生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Fang et a1)Swings,是一种细菌,为黄单胞属。

其寄主为水稻和野生稻。

1.1形态菌体杆状,单生,偶成对,但不成链,比白叶枯菌体小。

有1根极生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荚膜。

1.2特性生理生化反应与白叶枯细菌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条斑菌能使明胶液化,使牛乳胨化,使阿拉伯糖发酵变酸,对青霉素和葡萄糖反应钝感等。

病菌生长适温为28~30℃。

2分布
主要分布于亚洲的热带、亚热带稻区。

国内最早在珠江三角洲发现,20世纪50~60年代曾在海南、广东、广西、四川、浙江一度流行。

80年代以来,随着杂交稻的推广和南繁稻种的调运,病区逐年扩大。

目前除上述地区外,安徽、江西、江苏、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局部地区也有发生。

3危害症状
叶片上的病斑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沿叶脉扩展形成暗绿色至黄褐色纤细条斑,宽0.5~1mm,长3~5mm,呈油渍状半透明(图1)。

湿度大时病斑上出现许多细小的露珠状深蜜黄色菌脓,干燥后不易脱落。

病斑可以在叶面上的任何部位发生。

严重时,病斑增多而联合,局部成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白色斑块,外观与白叶枯病相似,但对光检查,仍可看出是由许多半透明的小条斑融合而成的。

发病重时,稻株矮缩,叶片卷曲。

该病造成叶枯,可减产15%一25%,严重时可达40%~60%。

4侵梁循环
病菌主要在病稻谷和病稻草上越冬,是第2年的主要初侵染源。

带菌种子的调运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

病菌主要通过灌溉水和雨水接触秧苗,从气孔或伤口侵入,侵入后在气孔下室繁殖并扩展到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

叶脉对病菌扩展有阻挡作用,故在病部形成条斑。

病斑上溢出的菌脓,可借风雨、露滴、水流及叶片之间的接触等途径传播,进行再侵染。

5发生因素
在有菌源存在的前提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受气候条件、品种抗病性及栽培管理技术等因素的影响。

5.1寄主抗性目前尚未发现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免疫的水稻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粳稻较籼稻、糯稻抗病;常规稻较杂交稻抗病;小叶型品种较大叶型品种抗病;叶片窄而直立的品种较叶片宽而平展的品种抗病;叶片气孔密度较低及气孔开张度较小的品种抗病性较强。

同一水稻品种的植株在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也有差异,苗期较发病,成株期较抗病。

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抗病性表现有很大差异,可能与各地病菌致病力差异有关。

如,IR8国外为高感。

在湖南为中感,广西为抗病。

5.2环境此病发生流行要求高温、高湿条件,在气温25~28℃、相对湿度接近饱和时,最适合于病害发展。

台风、暴雨-或洪涝侵袭,造成叶片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和传播,易引起病害流行。

长江中下游地区于6~9月份最易流行。

不同年份间流行程度的差异主要决定于此期的雨湿条件。

5.3栽培稻田肥水管理不当是该病发生流行的诱发因子。

氮肥、磷肥、钾肥施用比例不当,偏施、迟施氮肥都会引起稻株杭病力下降。

此外、病田水串灌、漫灌或长期灌水、失水、干旱也有利于病害的扩展和蔓延。

6防治方法
6.1检疫加强检疫,防止病种子调入和调出。

6.2农业防治①尚无免疫品种,但不同品种间抗性有明显的差异,应因地制宜的选择抗病、耐病品种。

②合理搭配施用氮、磷、钾肥,特别是要控制好氮肥用量,施用时期不宜过晚。

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

钾肥用量高可以减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

③采用浅一湿一干间歇灌溉,适时晒田,水稻孕穗到抽穗灌浆期要保持浅水层。

切忌灌水过多或长期水淹,防止病田水串流。

④注意清除田边杂草,降低病菌数量。

6.3药剂防治应根据此病流行的可能性,及时药剂防治。

当前只能用防治白叶枯病的药剂减轻此病的病情:①可用40%强氯精200倍液浸种,先将种子用清水浸泡12h,再放人药液中浸泡12h,然后用清水洗净,捞出后催芽播种。

也可用10%叶枯净2000倍液浸种24~48h,捞出后催芽、播种。

或用1%石灰水或80%402抗菌剂2000倍液浸种2d或福尔马林50倍液浸种3h,再闷种12h,洗净后再催芽。

也可选用浸种灵EC2ml,加水10~12L,充分搅匀后浸稻种6-8kg,浸种36h或中生菌素100倍液,升温至55℃,浸种36~48h后催芽播种。

②在水稻3叶期和移栽前5d各喷1次10%强氯精500倍液,预防本田发病。

除应抓好秧田防治外,在大田期特别是水稻进入发病生育期后,要及时调查病情,对有零星发病中心的田块,应及时喷药封锁发病中心,防止扩大蔓延。

发病中心多的田块及出现发病中心的发病品种高产田块,应进行全田防治。

病害常发区在暴风雨之后应立即喷20%叶枯唑WP500~600倍液,或25%敌枯唑WP200~300倍液,或10%叶枯净WP300~500倍液,或50%代森铵AS800~1000倍液,或14%络氨铜As300~400倍液和10%氯霉素WP800~1000倍液等。

施药间隔期7d左右,视病情发展决定施药次数。

参考文献
[1]张千海,高效低毒及生物农药防治水稻主要病虫害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335-4336。

[2]杨林飞,水稻主要病虫害鉴别与防治[J],农技服务,2009,26(3):82-83。

[3]吕朋德,王建富。

卢照龙,水稻穗期病虫害总体防治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7):1187。

[4]李俊平,朱文华,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发生及防治[J],贵州农业科学,2003,31(2):34-36。

[5]严正友,潘圣余水稻抛秧田病虫草害发生特点与防除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4):456-457.
[6]伏震,袁兆恩,水稻细菌性褐条病识别与防治[J]农技服务。

2007,24
(4):75。

[7]岑贞陆。

黄思良,胡春锦,等,一种高效分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新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6):826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