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校通识教育课程架构

各校通识教育课程架构

7
通識教育評鑑所見問題
2. 通識教育是大學教育的基礎與核心,而不是各系所專業 教育「之外」的補充性教育。為落實通識教育之理想, 如何強化全校師生對通識的認知與投入,調整統合各專 業院系資源以支持通識,乃是一項必要而艱難的工作, 亟需強有力的通識教育主事者規劃。因此,通識教育的 成效相當程度的依靠校長及通識教育主管的健全理念、 推動熱誠和充分授權。當校長或通識主管缺乏這些特性 時,通識教育在該校即難以有效推動。
大學的教學品質改善了嗎? 大學生學到更多嗎? 大學生的寫作、外語、閱讀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更進步嗎? 大學生的道德推理、公民責任感及文化包容度提升了嗎? 大學生對全球化社會有足夠的了解嗎? 具備與跨國際人才合作的能力嗎? 大學生有足夠的思辨能力,處理複雜的人生問題嗎?
3
大學教育目標
德瑞克‧伯克(Derek Bok)提出了八個大學教育目標,以培育 學生不只習得知識,更具備面對未來人生的智慧。 1.表達能力(寫作與口語溝通) 大學教育目標 2.思辨能力 3.道德推理能力 4.履行公民責任的能力 5.迎接多元化生活的能力 6.迎接全球化社會的能力 7.廣泛的興趣 8.就業能力 大學教育是全人教育、通才教育,不只是專業教育
8
通識教育評鑑所見問題
3. 若干怡情養性、培養才藝的操作性、實用性、常識性、 休閒性課程 ( 如陶藝、書法、田園生活、藝文欣賞、諮 商輔導、生涯規劃等 ) 是否能歸為通識課程,是否應獨 立於通識教育之外成為另一類課程,是一個亟需各校檢 討的問題。通識課程所應具有的知識深度與批判特質, 不能因為加入上述課程種類變得隱而不彰,致使通識教 育與社團活動、才藝補習班或讀經禪修團體之間應有的 區分變得含混不明。
13
成大
核心通識:16 跨領域通識: 10~14 融合通識:2~6
各校通識教育課程架構
語文課程:8學 分 博雅課程: 28 學分 *語文課程:國文4學分、英文4學 分 *博雅課程:分博雅核心課程12學 分、博雅深化課程8學分,及中山 通識教育講座0,共28學分
10
通識教育評鑑所見問題
5. 就組織與制度而言,究竟未來專任師資是要通識中心化, 還是要回歸各系所,各校尚未釐清。就課程規劃而言, 通識課程是否要「核心課程」化或「專業課程」化,或 兩者並行,各校亦應全盤思考。此外, 各校應大幅增加 通識課程中的討論機制與內涵,以增強學生獨立思考與 表達溝通的能力。 6. 以通識名人講座為名之學術、文化、宗教名流的演講或 對談,常缺乏配套措施,不具有通識教育應有的學術承 載度。各校應審慎規劃,使其具有良好的通識教育內涵 後再行推動。
12
各校通識教育課程架構
交大
必修:當代世界 2、英文6 選修:5大向度 三階段20
文化經典與美學詮釋、[歷史分析、 世界文明與全球化]、公民社會與 經濟活動、道德理性與群己關係、 自然科學與邏輯思維等5向度 *核心通識分7大領域: 公民素養、 國際語言、人類文明史、基礎國 文、健康知能、美學與藝術、哲 學與信仰等 *跨領域通識分分自然科學、生命 科學、文史哲藝術及社會科學四 個領域。
9
通識教育評鑑所見問題
4. 通識教育固然涉及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之培養,但 若相關課程之教學規劃未經審慎評估審查,或教師本身 對特定立場有過於明顯之偏好,則通識教育也容易流於 傳播特定宗教、政治、族群或階級立場的課程或教學。 由於課堂中師生權力關係不平等,各校通識教育中應避 免此種違背教育精神的課程或教學行為。特定價值立場 可作為批判性討論的主題,但不應作為通識課程。
4
大學教育目標
企業用人最重視的因素: 1.敬業態度 2.專業能力 3.團隊合作精神 4.學習能力 5.穩定度 6.人格特質是否符合公司特質 7.忍受挫折度 8.領導潛力 9.畢業學校 企業晉用新進員工的考量: 1.敬業精神佳 2.專業能力強 3.工作穩定性高、能配合公司 發展規劃 4.學習能力強、可塑性高 5.能團隊合作 6.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7.具有創新能力 8.具有國際觀
通識教育課程架構與規劃草案
報告人:李清吟
1
內容介紹
1 2 3 4 5 6 7 8
大學教育目標
通識教育評鑑所見問題
各校通識教育課程架構 本校通識教育課程現況 本校通識教育課程修訂過程 通識教育委員會外聘委員意見
通識教育評鑑指標
待完成工作項目
2
大學教育目標
今日的大學教授可以運用多媒體檔案豐富教學方式,大學 生可以用個人電腦找資料、寫作業,也可以經由網路繳交作 業……,雖然因為科技發達,使得學習效果看似進步,但擔任 哈佛大學校長二十年,一生的熱情與奉獻皆在教育的德瑞克‧ 大學教育目標 伯克(Derek Bok)反問:
11
各校通識教育課程架構
學 校 架構 必修:國文6、 外文6 選修:18學分 備註 通識選修:人文(4類)、社會科學(1 類)、物質科學(2類)、生命科學(1 類) (共八大類)
台大
清大
必修:國文2、 *核心通識:思維方式、生命探索、 英文8 藝術與美感、社會與文化脈動、 核心通識10(7大 [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經典、 向度任選5) 歷史分析等7大向度任選5向度。 選修:通識選修 *通識選修:三門九大類。 10
5
大學教育目標
面對國際化浪潮的來襲, 我們學校是企業家的搖籃嗎? 我們的學生具有競爭力嗎? 大學教育目標 我們的學生學習夠嗎? 四年大學生涯畢業後,能成為未來期待的人才? 因此,我們該如何幫助正值1. 「通識教育」與若干基礎教育科目 ( 如大一國文、英文、 歷史、憲法或公民教育等承接傳統共同必修科目的課程 ) 彼此之間定位不清,造成行政、師資聘用和課程規劃及 審議上的諸多問題,兩者之間亟需重新定位,並進行相 應的組織重整和課程重組。具體來說,各校程度不一的 面臨以下課題: (1) 將三民主義、國家發展、憲法、立 國精神或其他類似之課程融入以社會科學為範疇的通識 架構中。 (2) 將歷史、中國文學、英美文學等課程融入 以人文學為範疇的通識架構中。類此過去共同必修課留 下的包袱(師資、制度、系所等),在此次評鑑時仍未 徹底解決。有些學校保留全校共同必修的獨立領域,卻 未描繪清楚的理念與作法,僅由既有師資充數,不盡理 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