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酰胺类抗生素培训课件
内酰胺类抗生素
11
三、耐药机制
3 改变PBPs 发生结构改变,合成量增加,或 产生新的PBPs,使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减少, 失去抗菌活性。
内酰胺类抗生素
12
三、耐药机制
4 改变菌膜通透性 G-菌的耐药主要是改变跨 膜通道孔蛋白(porin)结构。孔蛋白的组成OmpF 和OmpC为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以透过。
毒、回归热等。
内酰胺类抗生素
22
【不良反应】
1 变பைடு நூலகம்反应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疹、皮炎、 血清病、溶血性贫血、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 由青霉素的降解产物青霉噻唑蛋白等抗原致敏引 起。
2 赫氏反应 用青霉素治疗螺旋体所引起的感染时, 患者症状出现加重的现象,表现为全身不适、寒 战、高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现象。
1 窄谱青霉素类 2 耐酶青霉素类 3 广谱青霉素类 4 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5 抗革兰阴性菌青霉素类
内酰胺类抗生素
4
(二) 头孢菌素类
按照抗菌谱、耐药性和肾毒性分为一、二、三、四代
1 第一代头孢菌素 2 第二代头孢菌素 3 第三代头孢菌素 4 第四代头孢菌素
内酰胺类抗生素
5
(三) 其他β-内酰胺类 包括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氧头孢烯类,
2、G+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梭菌等
3、G-球菌 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等
4、少数G-杆菌 流感杆菌、百日咳鲍特菌等
5、螺旋体、放线杆菌
内酰胺类抗生素
20
【抗菌作用】 对大多数G-杆菌作用弱 对肠球菌不敏感 对真菌、原虫、立克次体、病毒无作用 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病奈瑟菌、肺炎球菌、脑膜炎 奈瑟菌容易产生耐药性
3 其他不良反应
内酰胺类抗生素
23
【药物相互作用】
1 丙磺舒、乙酰水杨酸、吲哚美辛、保泰松增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
2 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协同
3 与磺胺类、红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等抑 菌药:拮抗
内酰胺类抗生素
24
青霉素V (penicillin V,) 口服青霉素,耐酸,口服吸收好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同青霉素G 其他口服的青霉素: 非奈西林(苯氧乙青霉素) 海巴明青霉素V 丙匹西林
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 antibiotics): 化学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的一类抗生素。 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非典型β-内酰 胺类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内酰胺类抗生素
2
第一节 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 耐药机制
内酰胺类抗生素
3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分类 (一)青霉素类按抗菌谱和耐药性分为5类
小分子量(4-5千),羧肽酶活性,与细菌细胞分裂和维持 形态有关
大肠埃希菌,6种PBPs (PBP1-6)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PBP1a和PBP1b结合--细菌迅速解体; 与PBP2结合--使细菌变成不稳定的球形体,因溶菌而死亡; 与PBP3结合--使细菌分裂终止而处于丝状体期 PBP4-6与抗生素结合后没有形内酰态胺类改抗生变素 ,不会导致细菌死亡 9
三、耐药机制
1 产生水解酶 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是耐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细菌产生的一类能使药物结构中 的β-内酰胺环水解裂开,失去抗菌活性的酶
内酰胺类抗生素
10
三、耐药机制
2 与药物结合 β-内酰胺酶可与某些耐酶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迅速结合,使药物停留在胞浆膜 外间隙中,不能达到作用靶点-PBPs发挥抗菌作 用。非水解机制,“陷阱机制”(trapping mechanism)
内酰胺类抗生素
21
【临床应用】
首选用于敏感G+球菌的感染:溶血性链
球菌、肺炎球菌和敏感葡萄球菌等引起
的咽炎、扁桃体炎、大叶肺炎、支气管
炎,草绿色链球菌所致的心内膜炎等。G-
球菌中的淋球菌引起的淋病和脑膜炎球
菌所致的脑脊髓膜炎也是首选药物。用
于 G+杆菌引起的白喉、破伤风时需合
用抗毒素。还可用于钩端螺旋体病、梅
接触抗生素后,突变菌株的该蛋白基因失活使蛋 白表达减少或消失,导致药物进入菌内大量减少
内酰胺类抗生素
13
三、耐药机制
5 增强药物外排 胞浆膜上存在主动外排系统, 细菌通过该系统主动外排药物,从而形成了低水 平的非特异性、多重性耐药
6 缺乏自溶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
降或仅有抑菌作用的原因之一是细菌缺少了自溶
单环β-内酰胺类 (四)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包括棒酸和舒巴坦类
(五)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方制剂
内酰胺类抗生素
6
二、抗菌作用机制
作用于细菌菌体内的
青霉素结合蛋白
(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s, PBPs),抑制
细菌细胞壁合成,菌体失
去渗透屏障而膨胀、裂解,
同时借助细菌的自溶酶
酶(autolysins)
内酰胺类抗生素
14
第二节 青霉素类抗生素
内酰胺类抗生素
15
青霉菌和致病菌
内酰胺类抗生素
16
基本结构:
内酰胺类抗生素
17
一、窄谱青霉素类
青霉素G(penicillin G, benzylpenicillin,苄青霉素) 【来源与化学】
青霉素培养液中提取的5种青霉素之一
(autolysins)溶解而产生
抗菌作用。
内酰胺类抗生素
7
PBPs
存在于细菌胞浆膜上,分子量4-14万,占膜蛋白 的1%
其数目、种类、分子大小及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 亲和力均因细菌菌种不同而有很大差异
内酰胺类抗生素
8
PBPs
根据分子量大小不同分为两类:
大分子量(6-14万),转肽酶和转糖基酶活性,参与细菌细胞 壁合成
有机酸,常用钠盐或钾盐
干燥粉末稳定,溶于水后极不稳定,且不耐热,现 用现配
内酰胺类抗生素
18
【体内过程】
不宜口服,口服易被胃酸及消化酶破坏,吸收少 且不规则;肌肉注射,吸收迅速且完全
注射后,Tpeak约0.5-1h,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
几乎全部以原形迅速经尿排泄,90%经肾小管排 泄,t1/2约0.5-1h
青霉素G钠或钾盐水溶液为短效制剂,难溶的混悬 剂普鲁卡因青霉素,油剂卞星青霉素可延长作用 时间,仅限于轻症或做预防感染用
内酰胺类抗生素
19
【抗菌作用】
对敏感菌有强大杀菌作用,对宿主无毒。在细菌 繁殖期低浓度抑菌,较高浓度杀菌
1、大多数G+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
链球菌、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等
内酰胺类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