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颤心灵的美——浅析爱伦坡小说美学效果的构建郎睿娟(滨州职业学院基础部)摘要:爱伦坡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和美学思想.凭借着对文字精湛的驾驭能力.为读者展现7一个美与战栗相伴而生的世界。
本文拟从对爱伦坡茭学现的解释入手.分别从场景描绘、色彩运用、心理刻画和美女之死四个方面.探讨坡是如何将死亡和恐怖营造出美学效果的.关键字:美学;场景;色彩;心理;死亡美国著名作家爱伦.坡因其在诗歌、小说及文学评论上取得的非凡成就对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作为恐怖小说先驱之一的他。
其作品中以“死亡”作为永恒的主题。
在他的小说中,我们体会到一个个颤栗而恐惧的灵魂,进而沉浸在他精心营造的恐怖氛围里。
而且坡的小说在恐怖和死亡中给人以美感.字里行间渗透着他的唯美主义倾向和独特的审美观。
一、对美学观的解释坡在《诗歌原理》中指出,他在《诗歌原理》中说:“如果一个人仅仅是用诗来再现他和世人一样感知到的那些景象、声音、气味、色彩和情趣.不管他的感情有多么炽热。
不管他的描写有多生动.我都得说他还不能证明他配得上诗人这个神圣的称号,远方还有一种他尚未触及的东西。
我们还有一种尚未解除的焦渴.而他却没能为我们指出解渴的那泓清泉。
这种焦渴属于人类的不朽。
它是人类不断繁衍生息的结果和标志。
它是飞蛾对星星的向往。
它不仅是我们对人间之美的一种感悟,而且是对天国之美的一种疯狂追求。
”由此可见,爱伦.坡热切追求的是这种“天国之美”或“超凡之美”。
坡认为美来既自于现实.又是超越现实的。
“尚未触及的东西”、。
尚未解除的焦渴”就是超越现实的、不朽的天国之美。
这种对人类来说神秘而恐惧的美.就形成坡小说的主题和基调。
坡也以其独特的宇宙观进一步解释了对美的定义。
他认为,生命自诞生之日起,便处在回归寂灭的状态。
“第一事物最初的统一体中存在着引起其后一切事物的原因.含有它们注定灭亡的因素”。
然后上帝会再次扩散,于是,一个崭新的宇宙又将从无有到.再从有到无。
因此,人的生命由生到死的运动,也就是上帝的复原。
而上帝的复原同时也意味着生命的下一个轮回。
”爱伦坡对于宇宙背后的奥秘有着一种单纯的感受而又同时确信其神秘莫测.他寄望于不朽时所依据的是坡认为宇宙的现状就是上帝的扩散存在.有扩散就有凝聚,最终万物合一。
所以宇宙从其形成的那刻起就在引力的作用下趋向和谐与统一。
这种和谐统一就是坡认为的“超凡之美”。
坡的宇宙观是趋向消解与寂灭的.是不可预测和昭示着死亡的。
所以坡笔下美感总与战栗相伴而生.正如坡所说“任何美一旦到达极致,都会使敏感的灵魂怆然涕下。
”这就是坡对美192学的解读。
二.美学效果的构建对于坡如何在死亡和恐怖中,构建其美学效果。
笔者从以下四方面进行了大致的分析:1.场景的描绘.坡的小说继承了英国哥特式小说的怪诞与恐怖,同时又超越了传统的模式,把场景延伸到阴森的荒宅、潮湿的地窖等不同空间。
如《丽姬娅》中的场景描写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
坡设置多组矛盾的景物.在对比与反衬的效果中烘托诡异阴森的气氛。
而且这种对场景的描写.不仅营造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气氛.还与主人公阴暗扭曲的心理相呼应。
更凸显出人物灵魂的挣扎和个性的美感。
从而给读者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和审美层次的愉悦。
2.色彩的运用。
爱伦坡的小说多数以黑白灰为主调.如《厄舍古屋的倒塌》中,阴沉的天空、低垂的乌云、白花花的树干、灰色的芦苇,黑的阴暗与灰的惨淡无不令人窒息绝望。
但若仅用黑色来衬托死亡的主题.那爱伦坡就谈不上是运用色彩的高手。
在《红死魔的面具》中,坡反其道而行之。
七个房间的布置分别使用了蓝、紫、绿、黄、白、紫罗兰和黑色。
虽然最后依旧是黑色为主,但却出其不意的加入红色元素。
红的火焰透过腥红的玻璃,照在黑色的帷幔上。
更是无比阴森可怕,同时也呼应了整篇鲜血淋漓的基调。
最后通过。
红死魔”穿过房间杀死国王的一幕,充分体现坡对多种色彩运用的意图。
在最后的这段描写里.随着场景的快速变换.仿佛使人置身五光十色的时光隧道.视觉上虽看似绚烂夺目.其实却昭示着生命从炫目到寂灭、从鲜活到死亡的最终归宿。
而后一切仍旧以黑色结尾.暗示了狂欢者们终将逃不出死亡的魔咒。
可见,无论以何种颜色作为故事的基调.坡对色彩的运用都能带给人以荚感。
和感官上的刺激。
3.心理的刻画。
坡笔下的主人公多是敏感多疑、焦虑不安,且通常身患疾病.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甚至被自己的。
假想敌”所困扰,终日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
<一桶白葡萄酒》中“我”的处心积虑和不漏声色;<泄密的心>中。
我”从憎恨到报复后的快感、从掩饰罪恶到最终的崩溃:还有<威廉一威尔逊》里对另一个“我”一点点的厌恶.到忍无可忍的彻底谋杀。
坡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对这些人病态癫狂的心理描写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使读者心灵受到冲击与震撼.在对人物悲叹中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孤独无助、敏感焦虑,在艺术的夸张表现之下,充满了阴郁之美。
这是种是一种生与死的挣扎中,死中求生的审美感觉,爱伦坡把人类最原始的、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神秘感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体现了作者对死亡也是对生命、对艺术的独特见解。
坡这种对挣扎的灵魂夸张的表现.及对人内心隐秘的深■绘画的语言要素与风格刘军(陕西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芙术系)摘要:绘画语言是绘画的工具,绘画语言的运用,直接影响绘画作品的风格。
画家运用绘画语言的点、线、形、光、色彩等要素.来完成他们的艺术作品创作的同时。
意在表现情感的体现和对美的追求。
绘画语言不只是技巧和形式的再现.还是思想、思维、知识、直觉和感情的相互融合。
绘画艺术的演变与多层次探讨艺术本质的同时.极大地丰富和创造了人类的视觉形象语言.深刻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方式和审蔓观念。
关键词:绘画;语言;画家;艺术绘画做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体现一种艺术手段与水平的同时.更多反映的是现实和表达某种思想情感以及审美感受和思维方式的艺术。
它应当是美术艺术形式的总体框架的突出体现形式。
是对其它门类划分的概括如:工艺美术、建筑、雕塑等。
在有限的绘画的空间内,运用具体的物质才料来体现一种实践活动,让思想、情感寄托于色彩的渲染、画面的造型和构想之中.在一定形式与法则的规范与约束下,使之整体材料的组成与搭配达到最佳组合与视觉上的审美.完成物质与精神的相互结合。
在这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中.绘画作品所要展现的是内容、形式、技法、思想、情感的相互融合。
是一种密切的相互关联的观念、情感和技术的体现。
即绘画的主题.画家的绘画语言表现。
当然,绘画的主题体现画家的艺术形象的构思与设计,并通过绘画语言实现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
画家潜意识中的构思、审美与艺术表现力直接决定未来艺术品的价值。
所以.创作的构思.以及完成构思的创作,是体现绘画创作的一种美的追求过程。
因此。
绘画创作中对绘画语言要素的把握尤为重要。
一.绘画语言的多种要素组成艺术的语言特征存在于自身的艺术价值的体现方面.比如:舞蹈艺术的肢体语言。
声乐艺术的歌唱语言。
当然其价值体现的要素包含较为丰富.音乐的语言包含在各个物质的表现实体与音乐的节奏、旋雒、和声、速度等的结合,如:钢琴、古筝等;再如:舞蹈艺术的肢体语言的价值体现在于音乐语言与舞台、灯光、场景、服装等要素的结合。
其它艺术形式如戏剧艺术也是如此。
绘画语言是由点、线、形、光、色彩等要素构成。
通过色彩、线条、光色来完成绘画语言的实施也就是完成作品的过程.这些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一)、从物质形态上讲.“点”是视觉的集中点或核心,是绘画的重要的元素以及开始创作的切入点.由点出发使绘画开始、展开、深入。
它的作用十分的广泛,从视觉到到大脑的影响与画面的呈现,它可以构成画面的一部分乃至全部。
或是构图中被突出强调之处。
并且,体现绘画的点与面的布局,体现一种与整体布局的关系。
从观念形态上讲。
“点”是呈现思想和目的出发点.个个绘画流派所理解的“点”均大同小刻探索.成功的运用艺术手法化丑为美.拓展了传统的审美维度.给人以个性的美感。
4.美女之死。
爱伦坡在他的著作<创作的哲学)C r heP h i l os oph y of C om posi t i on:1846)q=,非常详细地阐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主张.也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美女之死”这一主题。
他在文中指出“美是诗的唯一正统的领域”.同时。
忧郁是所有诗的情调中最正宗的”.而“死亡”则是所有忧郁的题材中最为忧郁的.因此。
当死亡与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最具诗意。
因此死亡之美最典型的表现便是女性的死亡。
坡小说中的女性之美被描写的超凡脱俗甚至是神化的。
令人印象深刻的“安恒丛林之中风的精灵!”、“洌丽清泉中的水泽女神!”的贝蕾尼思:“美得罕见”、“可爱得无与伦比”的画中姑娘;还有对丽姬娅的描写:“跟纯白象牙相仿的皮肤;煜亮的、浓密的蓬松乌丝;滑如凝脂的鼻子:柔软的、娇媚的、催人欲眠的下唇”等等.坡细致入微的为我们勾画出一位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
坡不吝笔墨的描写女性之美.并使美在死亡中凝固。
这种美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既强化了死亡的无法抗拒性,又让死亡在终结美的同时.将美推向永恒。
这种对美的渴望和死亡带来的绝望。
恰恰契合了坡的美学原则。
正如坡在<创作哲学》中所说:。
我以为那种既是最强烈,又是最激昂、最纯净的愉快感觉是在思考美的事物时产生的。
其实当人们谈到美时.确切地说来并不把它看作是一种性质.如人们习惯上认为的.而是把它看成是一种效果——简言之,人们指的只是灵魂的——不是理解或心情的——强烈的纯净的激昂。
”美的存在与消逝.生与死碰撞出的激烈火花.正是给读者造成了情绪上的激昂。
从而获得对死亡之美的共鸣。
三、结束语坡的小说在他所处的时代是异类的。
而一个多世纪后。
当我们尝试从美学角度解读其作品时.才真正进入到坡的灵魂深处.感受他的世界的神秘与美丽。
正如坡所说“我不在乎我的作品是现在被人读还是由子孙后代来读。
我可以花一个世纪来等待读者”。
参考文献:【1】曹明伦译.<爱伦坡精品集》【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21朱振武、王子红.爱伦坡哥特小说源流及其审美契合Ⅱ】.上海大学学报,2007,(9):110-112。
f3】(英]马库斯坎利夫.方杰.蔓国的文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