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动画片中的中国形象_以_花木兰_和_功夫熊猫_为例_林婷

美国动画片中的中国形象_以_花木兰_和_功夫熊猫_为例_林婷

影视长廊F o ru m of Art s艺苑文/林 婷美国动画片中的中国形象【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 林婷,F o ru m of Art s艺苑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

但是在《功夫熊猫》中,所谓的功夫更多是倾向于实战的“美国功夫”。

每逢格斗的时候,我们除了看到几只动物以高速移动来博取胜利之外,几乎看不到任何招式。

乌龟大师口中经常出现许多哲理,听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

但是《功夫熊猫》真正理解中国的道家思想吗?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道法自然。

当熊猫打开天书时,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

这一桥段的设置,貌似符合了道家的“无为”思想。

但是熊猫阿宝从龙之典上得到的启示是,相信自己。

当太郎发现龙之典里什么都没有的时候非常愤怒,阿宝反而安慰他说没关系,他第一次打开的时候也没有领悟,而且他还告诉太郎,没有什么绝密的奥义,而只是你自己。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美国的电影公司下了不少功夫来完善他们的中国想象。

从《花木兰》的不纯熟到《功夫熊猫》的大满贯,我们可以理解为美国的电影公司和观众在慢慢地走进中国,了解中国,并且试图以他们的视觉来向世界表达中国。

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简单地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从《花木兰》开始,美国电影公司试图解构中国,以一则中国原型美国口吻的花木兰故事试图征服世界,但是他们虽然赢得了世界市场却失掉了中国这一片大市场。

《花木兰》让美国电影公司尝到甜头,于是他们整装待发,进行第二步攻势,这一次他们不但要牢牢把握世界市场,而且还要夺回中国市场。

于是,他们用大量的中国元素建构了一部《功夫熊猫》。

不论解构还是建构,都是美国电影公司想象中国的过程,他们的每一个举动都影响着他们的中国想象。

(一)《花木兰》的解构过程 迪斯尼公司的工作人员说过以下三段话: 迪斯尼公司副总裁唐军先生说,《花木兰》讲述了一位中国姑娘为抵抗侵略、代替年迈父亲从军出征、奋勇作战保卫祖国的故事,充满亲情,歌颂了正义、善良、勇敢、坚强,这样的故事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会受到欢迎。

迪斯尼拍摄《花木兰》,是想吸取并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文明,帮助世界增进对中国的了解。

[1] 迪斯尼公司的动画部门副总裁汤姆·舒马克却认为,《花木兰》的故事单是在打破性别成见这个议题上就已经是很有趣的题材,更何况该公司一直喜欢作新的尝试。

[2] 唐军副总裁称,迪斯尼希望在克林顿总统访华前公演的这部影片,能为增进美中两国的友好和相互了解作出贡献。

[1] 这三段话给我们提供了三个方面的信息: 首先,《花木兰》讲述了一位中国姑娘为抵抗侵略、代替年迈父亲从军出征、奋勇作战保卫祖国的故事,充满亲情,歌颂了正义、善良、勇敢、坚强,这样的故事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会受到欢迎。

这是迪斯尼解构花木兰故事的前提,即花木兰本身故事的意义如何,她哪些适合用电影来表述,哪些不适合,迪斯尼进行了第一步的筛选。

很显然,迪斯尼看中了花木兰故事的历史厚重感以及她替父从军的英勇事迹。

至于所谓的“亲情、正义、善良、勇敢、坚强”都是附着在前面两个事件之后,做了一个陪衬品。

其次,迪斯尼公司的动画部门副总裁汤姆·舒马克告诉我们《花木兰》的真正内核——打破性别成见。

对于中国的《木兰诗》而言,该诗主要是演绎忠孝两全的神话。

不论是最初的《木兰诗》,还是之后中国本土的许多改编本,甚至近期拍摄的电影《花木兰》都没有扬弃这个主题,因为在中国忠孝大于天。

然而动画片《花木兰》却弱化了这个主题,她的主题就像许多电影宣传上说的,是讲述主人公花木兰勇于突破传统意识框架束缚,追求个性释放,努力挑战自我,抗击社会及外来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故事。

就像之前提到的,木兰从军离家时未采用原台本中吻别老父的情节,而改用留下头花悄悄离去,这一改动就代表着追求忠孝的木兰转向追求自我,她要摘掉代表女性特征的红花,去战场上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是迪斯尼解构木兰故事的关键一步,不论影片的画面和音乐做得多有中国意境,内核变了,整个故事也就变了。

第三,唐军提到,迪斯尼希望在克林顿总统访华前公演的这部影片,能为增进美中两国的友好和相互了解作出贡献。

这一步是解构木兰故事的目的,希望借此电影促进中美两国关系。

那么一部电影怎么促进中美两国关系,一方面影片的主角是中国女孩,迪斯尼的这部电影可以让全世界的人都认识木兰。

另一方面,美国也想通过这部影片来让中国观众认识到美国的思想文化,虽然对中国观众而言,这个木兰“太美国化”了,但是观众在觉得诧异的同时也在渐渐接受这部影片。

中美两国的文化就在这样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达到互相影响与促进的作用。

美国迪斯尼通过这三个步骤解构了花木兰这个故事,尽管毁誉参半,但因为是美国动画电影以中国故事为题材的第一次尝试,所以就算有点儿“四不像”,中国观众也能以平和的心态接受。

(二)《功夫熊猫》的建构过程 《花木兰》对中国传统的解构,使美国人失去了一大片电影市场,因此好莱坞梦工厂就推出了动画片《功夫熊猫》。

但是关于功夫和熊猫的线索非常繁杂,该如何理清是令各位主创头痛的问题。

编剧兼制片乔纳森·艾贝尔和格伦·伯杰指出了其核心目标:“阿宝是谁?他想要什么?他要怎么得到自己想要《花木兰》剧照F o ru m of Art s艺苑的?发生了什么?如何结束?……我们最常讨论的一般都是:是否能让它更有意思一点?更具戏剧性一些?或者动作场面更精彩一点?对于一部动画电影来说,是否有趣味性就成了一个非常实际的意义。

”[3] 阿宝是谁?导演之一的约翰·史蒂芬森在戛纳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这部影片计划在奥运会的时候全球上映,中国到时候是全世界的话题,而熊猫不需要解释就能代表中国。

”[4]然而,正如他所言:“设计人员参考了很多熊猫的实际动作,我们不希望这个熊猫过于漫画感,尤其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我希望它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

”[4]由于熊猫的外形限制,导演在安排熊猫个性的时候就势必会加入他的个人理解。

对于导演而言,适合这样一只憨态可掬的动物的唯一表现形式就是喜剧,只有喜剧才能把熊猫和功夫联系在一起。

因此,导演们就开始建构中国熊猫的过程。

约翰·史蒂芬森说:“我们发现‘战胜你自己才能战胜别人’是一个很好的主题,这是中国古代哲学里面提到过的。

我们觉得这部电影的内涵文化既是很中国的,又能被所有人理解,当然制作时是用好莱坞的方式和眼光。

”[4]因此《功夫熊猫》的主创们就遵循着“战胜你自己才能战胜别人”这条思路来构建他们认为很中国的东西。

《功夫熊猫》这部影片告诉我们,在一个平静的山庄里面,由于一个强大对手太郎的来袭,使得熊猫阿宝阴差阳错成了龙斗士,承担起了拯救村庄的重任。

在这个简单的故事里面,梦工厂可以植入许多中国元素。

例如山庄的布置就是一门大学问,山庄的建筑是瓦砾的屋顶,砖砌的墙面。

阿宝的面馆里除了面条以外,还有刀、砧板、筷子和瓷碗,而面馆的门面上挂满了灯笼,灯笼上的“福”字倒过来写,客人付账时用的是金元宝。

乌龟师傅说话富含深意代表了中国哲理,他行动缓慢沉稳像极了中国太极,浣熊师傅的瞻前顾后代表了舔犊之情,他坐吹笛子像是在应和高山流水,中原五侠则各自代表中国拳术,以及尊师重教的传统。

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好莱坞在用力建构一个“传统中国”。

那么这一切事情该如何结束呢,影片的结尾,浣熊师傅相信自己能训练出龙斗士,熊猫阿宝也相信自己能成为真正的龙斗士,因此,当太郎来袭的时候,阿宝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勇气,以非常无厘头的功夫赢得了太郎,从而完成“战胜你自己才能战胜别人”的终极目标。

二、从《花木兰》和《功夫熊猫》找寻美国自身文化 作为一面反观美国文化的镜子,我们从动画片《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中可以看出些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又代表了什么?其间联结中国文化与美国精神的纽带是什么? (一)中国文化与美国想象的纠结 西方对中国的态度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而是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演变而来。

西方人对中国的想象总是暧昧不清。

“在西方文化中,中国形象的真正意义不是地理上一个确定的、现实的国家,而是文化想象中某一个具体特定伦理意义的虚构的空间,一个比西方更好或更坏的地方,香格里拉或人间地狱。

”[5]当中国在西方以一种近乎神圣的形象被追捧时,另一种“黄祸”(1)恐慌也在渐渐蔓延。

义和团事件成为一条导火线,触动了西方人敏感、脆弱的神经。

义和团成员对西方传教士的仇视,对外国领事馆的破坏,对黄头发蓝眼睛的鄙夷,让西方人畏惧,中国形象就这样在瞬间跌入了低谷。

(二)迪斯尼想象中国的成因 从《花木兰》的解构到《功夫熊猫》的建构,好莱坞塑造了许多中国形象,他们一直试图接近中国文化。

但是问题也由此产生,他们为什么要叙述中国?他们叙述中国的动机是什么?他们叙述中国的目的是为了中国还是为了他们自己?当我们谈动画片《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的时候,我们要弄清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是美国好莱坞的创作团队,客体是中国元素。

在这一主客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好莱坞的主导地位,它是这一行为的执行者,因此它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来制定规则。

而这一主导地位的形成由两个因素构成:一个是美国好莱坞常年占据着影坛霸主的地位,它成熟的运作模式和营销手段影响了全球电影的制作;另一个方面是伴随着霸主地位而来的话语霸权。

福柯提出权力—话语理论,萨义德将其用于东方学批判,“将东方学视为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

[6]在动画片《花木兰》和《功夫熊猫》中,好莱坞就是以想象的方式来创造东方的。

萨义德说:“将东方视为欧洲和大西洋诸国在与东方的关系中所处强势地位的符号比将其视为关于东方的真实话语更有价值。

东方学不是欧洲对东方的纯粹虚构或奇想,而是一套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6]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一套话语体系。

1.美国内核的显现 影片《花木兰》在美国上映,创造了当时的票房记录,美国硅谷的主流媒体《圣荷西水星报》称:“在美籍中国人适应主流社会150年以后,动画片《花木兰》代表了主流社会发现可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一些东西。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功夫熊猫》剧照F o ru m of Art s 艺苑《花木兰》这部电影旨在通过从中国汲取文化来迎合美国主流社会的口味。

美国精神的一个核心就是“相信自己”。

好莱坞总在拍一些小人物成为大英雄的电影,而且这些电影总能在美国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许多还因此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花木兰》是这样,《功夫熊猫》也是这样。

花木兰不甘于自己是一个女儿身份就不能替父从军,她认为女儿也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因此她女扮男装毅然从军,从而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战绩。

《功夫熊猫》中的熊猫阿宝肥头大耳、动作迟钝,没有人相信他就是传说中的龙斗士,但是通过鸭子父亲的一句“没有什么绝密的奥义,而只是你自己”让阿宝懂得,只要相信自己就能取得成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