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信使用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微信使用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微信使用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微信应运而生,作为一个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和媒介产品,在日常生活、媒介使用习惯和使用方式方面对人们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从2011年推出到2013年,微信用户在短短两年内突破3亿,这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

但目前学界鲜少有人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微信使用行为进行研究,本文试图探讨作为微信的最主要受众——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其心理特征对微信使用行为有怎样的影响。

笔者从自我认知、人际互动和从众三个方面出发,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文献梳理对影响个体微信使用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深入分析,认为自尊高的人期望通过自我展示获得他人正面评价,故在微信朋友圈中进行状态、心情发布或者分享链接的可能性大于自尊低的人;微信半私密的传播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个体对隐私暴露的忧虑,所以个体在使用微信与网友进行人际互动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我暴露与自我展示;易受从众心理影响的个体希望通过一定的行为与周围其他社会成员保持一致,因此个体的从众心理促进其微信认知及使用行为的产生。

1.1 研究背景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其重要载体——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即时通讯应用((Instant Messaging,简称IM软件)呈现出群雄争霸的局面。

原有的MSN手机版、飞信手机版、手机QQ等都是由PC端迁移到手机端的,在功能和操作体验上远远不如一开始就定位在手机上的IM软件。

为了满足广大移动用户的需求,各互联网公司开发纷纷开发出新的即时通讯软件,例如飞信、易信、米聊等,在新的IM软件行列中,微信所拥有的用户则遥遥领先于其他。

:微信2010年11月18日正式立项,2011年1月21日推出了腾讯微信iPhone 版本,3天后推出Android平台版本,随后推出塞班版本。

优越的性能让微信方兴未艾,它被IT业界誉为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最有价值的互联网产品,是继新浪微博之后的又一大互联网变革。

据数据统计,2012年3月29日,微信的注册使用者突破1亿,用时433天,平均增速23.09万/天;2012年9月17日,微信注册使用者数突破2亿,用时172天,平均增速58.14万/天;截止2013年1月15日,微信注册使用者数突破3亿,用时120天,平均增速83.33万/天。

微信用户的持续高速增长,不仅引起业界的关注,学界对其关注度也在不断上升。

1.2 研究目的目前学界对于微信的研究主要可以归为三个方面:第一类是理论研究,多从传播学相关知识如人际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微信的传播机制以及微信使用者的行为和意图进行解读和预测,认为微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获得长足的发展;第二类是实证研究,通过对微信使用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阐述微信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例如大学思政教育和警务工作再利用微信之后的实际效果和帮助;第三类是应用性研究,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理论分析微信在市场营销和商业运作中的意义和实效。

虽然对于微信的相关研究在不断增加,但是这些研究多集中在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领域,并且除了传播学和经管类的研究比较成熟外,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实际上还处于萌芽阶段。

此外也有一小部分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微信使用者的社会资本进行研究,但这类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

微信的使用者数量为何会有如此快速的增长,作为个体——微信使用的主体,又是为何会对它有如此“迷恋”,解释这些问题,还需要从使用者的角度,对微信受众的使用行为进行分析,这类研究虽然部分涉及到了心理学领域,但也停留在表层,并未作深刻的剖析。

所以笔者在本研究中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微信受众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的使用行为进行分析,试图深入了解个体的心理特征对微信使用行为的影响。

1.3 研究意义1.3.1 现实意义如前所述,有关微信的研究大多是站在即时通讯技术的角度进行,目的是了解微信受众的使用状态和使用满意度等状况,为预测和推动微信发展前景提供依据。

然而,作为最具影响力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的使用不仅仅是给相关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它也给个体的生活甚至是整个社会造成很大影响,例如微信改变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获得资讯的方式、娱乐消遣的方式等等,这些社会影响既有积极的意义,但也不能排除消极的问题,例如有些微信使用者沉迷于其中,花费过多时间在微信上,因此耽误了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因此,洞察微信受众的使用动机和行为习惯,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微信对个体的现实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与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能为众多应用提供商的开发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也有助于构建一个和谐发展的移动互联网环境。

1.3.2 理论意义微信使用者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在使用微信时虽然会受到来自外部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但是个体自身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也就是说,个体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变化是决定其使用微信与否最基本的原因,所以本研究将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微信使用者的使用动机进行深刻分析。

正如学者所说,微信本身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工具或手段,那么在对微信使用进行相关研究时,必然要涉及到社会心理学领域。

与微信相关的研究虽然涉及多学科领域,但学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的研究还比较少也比较浅,所以笔者希望本研究可以对微信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有所理论补充。

第二章文献梳理2.1 微信使用现状目前学界关于微信使用原因或动机的分析还比较少,但已经有一部分研究开始关注微信使用者的使用意图和行为,并对影响微信受众使用态度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有学者从科技接受模型的角度来出发,发现微信个人使用者多为19-35岁的年轻人,主观规范是影响使用者使用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微信的“有用”及“易用”性非常重要(王潇雨,2013)。

马良(2012)也认为个体使用微信的动机有两类:一是作为个体对微信易用性、有用性、娱乐性的感知,二是作为社会成员对社交性的需要。

熊莎(2012)在提出感知易用性、有用性和趣味性与微信使用正相关之外,还提出网络外部性对微信使用行为的影响,她认为微信具有网络外部性的特征,使用的用户越多,个体就会觉得它的价值越大,越想使用这个产品。

此外,人口统计变量对个体对微信的感知易用性、有用性、趣味性也存在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个体的微信使用意愿。

陈攀(2012)将个体使用微信的动机分为人际交往、感知娱乐性和低成本消费三个变量,认为人际交往和低消费成本对微信的使用意向影响都是显著的,而感知的娱乐性对使用意向影响并不显著,但人际交往会显著影响感知的娱乐性,用户通过微信与他人沟通交流,能够获得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放松。

2.2 微信使用动机近两年以来,有部分研究者开始从以往的技术接受模型中走出来,转而应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微信手中的行为进行解释。

刘静楠(2013)通过对微信的产生、发展以及传播特征等情况的分析,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大学生——微信主要受众群体使用微信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包括:接触新媒体的需求、从众心理的驱使、人际交往的需要、娱乐、消遣的需要,展示自我,获得关注和认同,获取信息、资讯,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等等。

王潇雨(2013)也提出,微信本身的半私密传播方式促进了个体使用者的感情互动,形成最频繁的稳定成熟的联系人交际圈,满足了用户自我展示和隐私保护之间的平衡,树立个人形象以及情感需要;同时,微信使用者通过关注公众账号等完成信息的获知和分享,避免了信息遗漏,满足了用户的认知需要。

类似的,有学者认为,微信作为媒介之所以被爆发式增长的用户接受,主要是由于它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包括:沟通交流需求,社交需求,降低成本需求,休闲娱乐需求,任务需求以及时尚需求等(詹恂,严星,2013)。

当然,也有学者没有对微信进行直接具体研究,而是对移动社交网络进行研究,提出先关理论简介,对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用户的动机会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行为,其中信息性动机、社交动机、便捷动机、利他动机对移动社交网络用户使用频率具有正向影响,即用户的信息性动机、社交动机、便捷动机、利他动机越强烈,使用移动社交网路的频率就越高。

娱乐动机、归属动机除了直接影响其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时间外,还通过使用态度间接影响使用时长。

信息动机、社交动机、便捷动机、利他动机对用户的使用频率产生影响;信息动机除了对使用频率产生直接影响外,还通过使用态度间接影响使用频率(刘忠国,2013)。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学界关于微信使用者使用原因的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科技接受模型,提出个体对微信的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娱乐性以及网络外部性都对微信的使用具有正面影响;二是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出发,认为由于微信可以满足个体的社交需要,情感需要,娱乐需要,信息需要等,所以个体产生使用微信的意愿。

个体作为微信的主要受众,他们的使用行为不管是使用技术接受模型还是“使用与满足”理论进行解释,都必然离不开个体自身的心理特点,个体的心理特征会影响其认知和需求,从而影响其行为。

然而,学界目前嫌少从心理学角度对微信使用原因进行分析,故本研究尝试从社一些会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微信使用原因进行分析,希望对微信相关研究作出些许贡献。

第三章研究设计3.1 研究方法3.1.1 文献分析法本研究的文献是近五年国内相关学术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通过对之前国内学界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了解学界当前研究现状并发现不足,进一步从之前的研究中得到启发,建立自己的理论假设,构建出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3.1.2 问卷调查法为了解微信使用者的心理特征与使用情况,本研究根据理论假设设计问卷,这是本文实证研究的重要环节。

为了保证问卷中问题的准确性和所收集数据的有效性,在进行问卷设计时参考了网络上其他相关研究,采用了相关题目。

处于时间和成本的考虑,本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式(主要是偶遇抽样和雪球抽样)分别发放纸质问卷和网页问卷。

回收后通过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验证理论假设。

3.1.3 个案访谈法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填答了问卷的部分被调查者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在使用微信的原因和行为习惯,并通过交谈了解被访谈者的性格特征,发现微信是用于个体性格特征的内在联系。

将访谈资料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材料,为研究假设提供依据。

3.2 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没有具体限制,但考虑到时间和成本的问题,在发放问卷时采用了方便抽样和雪球抽样的方法,在最终获得的200份有效问卷中,填答者包括笔者身边的同学、家人、亲戚、朋友以及这些人的亲朋好友等,年龄跨度从18岁以下到50岁上不等,地区跨度也比较广,但除了在身边同学、朋友中发放纸质问卷外还发放了网络问卷,所以样本中所有人都掌握了一定的互联网使用技能,因此可以说,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拥有一定互联网使用技能(能够打开网页链接并进行简单操作)的个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