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自2005年3月~2007年4月,我科共手术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122例,并在专科ICU病房采用多参数监护仪,现将该组病例的术前临床观察及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22例中男98例,女24例,年龄6~80岁,平均39岁。
车祸伤87例,坠跌伤15例,斗殴伤11例,物体砸伤9例。
伤后有不同程度生命体征变化92例,有原发性昏迷98例,其中出现中间清醒期35例,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射迟钝或消失68例。
全部病例均经CT、X线摄片及核磁共振(MRI)扫描确诊,并经手术证实。
其中硬膜外血肿62例,硬膜下血肿28例,脑内血肿10例,硬膜外合并硬膜下血肿12例,硬膜下合并脑内血肿10例。
合并颅骨骨折56例,颅底骨折22例,合并脑挫裂伤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脑干损伤15例,入院即有脑疝者16例。
开颅行血肿清除术102例,钻颅血肿冲洗引流术20例。
痊愈102例,植物生存8例,自动出院12例。
2 护理体会
外伤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中最常见、最严重的继发性病变,占颅脑损伤的3%~10%,占重型颅脑损伤的40%~50%。
病情具有易变、多变、突变的特点。
颅脑损伤后的继发性颅内血肿主要是通过观察意识变化发现的,故掌握伤后意识障碍的各期表现及演变规律,有利于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如伤后意识稳定或由昏迷逐渐清醒,常为病情好转的表现,原发性昏迷逐渐加深或原发性昏迷很深,说明脑损伤严重;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说明有进行性脑受压存在,提示颅内血肿持续增大或脑水肿加重;伤后出现中间清醒期,则是硬膜外血肿的典型表现。
中间清醒期在伤后2~24 h,大多数为6~12 h。
本组35例伤后出现中间清醒期平均9 h。
经过本组观察,出现以下情况提示有早期颅内血肿形成:(1)原来意识清醒,而后出现嗜睡。
(2)原来嗜睡但易醒,而后出现呼之不应,或需用较强刺激才能清醒。
(3)躁动之后,突然进入昏睡状态。
(4)意识虽清醒,但出现大、小便失禁现象或在定期进行性检查中,痛觉反应渐迟钝。
(5)意识虽清醒但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并出现一侧瞳孔散大,光反射迟钝,消失或出现凝视现象。
瞳孔是反映颅内病情变化的窗口,可较早地反映有无颅内血肿。
通过观察瞳孔大小、形态及对光反射的敏感程度,便于进一步判断病情变化。
因此,笔者对怀疑有颅内血肿者,每隔5~10 min观察瞳孔1次。
本组观察到在瞳孔散大前先出现缩小现象27例。
随着血肿逐渐增大,动眼神经麻痹,患侧瞳孔逐渐散大,对光反射也随之减弱乃至消失。
瞳孔散大的早晚,也与血肿的部位有关,颞部血肿出现瞳孔改变较早而额部血肿则较晚。
由于动眼神经瘫痪的症状可因强脱水剂的应用而即刻恢复,故观察瞳孔时,亦应注意脱水剂的影响。
绝大多数瞳孔散大出现在血肿同侧,故具有定侧意义。
如伴有脑干损伤,双侧瞳孔极度缩小,或时大时小。
颅内压增高,脑血循环淤滞,发生脑缺氧,出现代偿性的血压增高,脉搏、呼吸减慢的所谓Cushing反应,为诊断颅内血肿的主要依据。
本组血压增高>140/90 mmHg 72例,脉搏减慢<60次/分钟50例,呼吸减慢<16次/分钟38例,是由于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已濒于丧失,提示病情危重。
一般于伤后24~72 h,每15~30 min观察1次,并记录。
观察时按呼吸、脉搏、血压、意识的顺序,尽量避免刺激患者引起躁动而影响结果的精确性。
注意呼吸和脉搏的频率、节律变化。
了解血压、脉搏、呼吸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本组23例单纯血压增高,可能与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有关;单是呼吸减慢,病情不呈进行性恶化,可能是脑挫裂所致,本组3例单纯脉搏变慢,可能既往有窦性心动过缓史。
若同时出现进行性血压升高和呼吸、脉搏减慢,则是颅内血肿引起颅内高压,导致脑血循环障碍和脑干受压的表现。
本组22例出现“二慢一高”现象,其中5例出现呼吸不规则,脉搏节律紊乱(脑疝晚期濒死的征象),虽经积极手术抢救,仍无效死亡。
迟发性颅内血肿因出血较缓慢,做CT检查距受伤时间短,常不易发现问题。
因此,不能因CT检查正常而放松警惕。
对首次CT检查正常、轻度异常或有颅骨骨折者,若经保守治疗症状无改善或病情恶化,都应行跟踪复查。
本组18例后清醒者,初次CT检查正常,9例留观6~14 h出现意识障碍,3例留观25 h 出现昏迷现象,经CT复查,证实为颅内血肿,均予及时手术而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