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望江挑花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望江挑花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第32卷第1期武汉纺织大学学报V ol.32No.12019年02月J O U R N A L O F W U H A N T E X T I L E U N I V E R S I T YF e b.201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简介:张晓伟(1979-),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服装设计、服饰文化.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8TJA760017),安徽省高教提升计划人文项目(TSSK2017B14);安徽工程大学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2016SKJD06);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sk2014a025);安徽工程大学青年基金项目(2013YQ25).望江挑花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张晓伟1,梁惠娥2,邬红芳3(1.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安徽芜湖241000;2.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3.安徽工程大学安徽服饰文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0)摘要:望江挑花是中国刺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古朴的针法、平面化的纹样和素雅的色彩特征形成了土、特、奇、古的独立形式语言,折射出中国传统中朴素、从容的审美特征。

望江挑花装饰的单纯化、理想化特征,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映射出该地域服饰文化的品格。

关键词:望江;挑花;特征;文化中图分类号:J5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4X(2019)01-0017-05望江县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管辖,地处于古吴国头楚国尾,吴楚文化在此激荡,逐步演变,形成了特色鲜明、古朴淡雅的望江地方文化。

望江挑花是流传于望江县境内的民间美术创作与工艺制作的统称,是望江人民在古老的渔、耕生存环境下,由祭祀供品发展转化成实用装饰艺术的美术作品。

从望江挑花独特的针法、色彩和纹样上,不难看出清新淡雅的吴楚文化留下的深深烙印,粗犷中见大方,古朴中寓高雅。

一、望江挑花的艺术特征挑花技艺是依附于服装和服饰品上的民间手工技艺,表达着装行为中对伦理、礼仪文化的规范意义。

因此,望江挑花在服装及日用品上的装饰部位、工艺技法、配色方式、材质选取、以及纹样造型等是其最基本的艺术要素。

(一)望江挑花的针法特征“针走单边谓之挑,针走两面谓之绣”。

[1]这也是挑花工艺与苏绣、湘绣等著名刺绣工艺在创作技法上的不同之处。

望江挑花的传统针法主要有挑针、钻针、游针、织针,不同的针法各有妙处,针法与图案配合能形成花套花、正反形的立体效果。

不同技法的运用,挑绣出的饰品图案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效果。

图1所示为不同针法形成的洋菊花正面线迹。

图1不同针法形成的洋菊花正面线迹18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9年十字形挑针是最基本的挑花针法,望江挑针又分两种:单十字、双十字。

挑单十字针正面形成斜十字,背面形成直线,正背面图案有实虚的差别;双十字针挑出的图案,正面、背面都是十字针脚,纹样细节完全相同。

钻针又称露针与藏针挑法,正背都能形成完整图案,但正反图案色彩完全相反,互为阴阳图形。

游针是根据图案需要采用垂直行针和斜行针两种针法交替进行的方法,挑出图案正面反面黑、白、阴、阳完全一致。

织针借助简单工具,将同一种颜色的经纱上至机上,另一色纱线上梭,通过提、穿、压等动作,依据图案要求不断变换提纱数量,如图2所示如此反复。

织针与钻针效果一样,正背面色彩互为阴阳皆成图案,根据配色对比度形成一面清新另一面厚重的风格特色。

图2织针的上机操作图3挑花作品:中华文圣望江挑花一般用较粗的棉布为底布,数纱是传统挑花技艺中组织图形的基本功,传统望江挑花底布上并没有画稿,纹样的变化和轮廓的转折都要凭借长期练习的经验来把握,挑花新手一般先临摹现成的绣品,主要练习数纱的技巧和图形的基本针法组织,熟练以后方能随心所欲的自由挑绣。

与其他地区的挑花相比,望江挑花继承了吴楚文化的精深,形成了几种独特的正反成图技法。

特别是挑针、钻针的文字讲究玻璃文,正反两面都能读,如:“丛竹竿竿笑,幽兰朵朵香”、“中华文章”、“中华文圣(如图3)”、“富贵平安”,见图3挑花作品:中华文圣。

望江挑花的针法各异,但都能保持正反成趣,形成双面图形效果,针法的设计组合展示了女性的聪明才智,是衡量女性人生价值的首要标准,为女性带来自信。

女性通过挑花陶冶个人情操,修养温良沉静的心性。

同时,借助于挑花出色手艺搏取丈夫、公婆、妯娌及邻里的喜爱与重视,从而提高自己在家庭、家人与村里人中的身价地位。

可见挑花的技艺关系到一个女子乃至于家人的幸福美满。

(二)望江挑花的纹样特征望江挑花纹样源于生活,师法自然,根据绣品的用途组织元素。

注重对称与均衡、和谐与统一的审美标准,特别强调规矩之美、平稳之美,呈现平淡典雅、清新自然的审美意趣。

纹样一般布局在服装的口缘部位,例如袖口、领口、脚口、门襟、下摆等处。

见图4传统望江挑花服装。

望江挑花的色彩青白相间,图案保持正反成趣,这些图案都是靠参加制作的各人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没有固定的蓝本。

设计者通过象形、会意、谐音,使用单独或组合、花中套花等形式完成。

只是针法依靠上下代言传身教,代代传承。

工艺则须凭各人功夫、水平。

作品的体现则有规有矩,千变万化,没有阵法。

望江挑花技艺乍看简单,细品复杂,结构布局并不是随意而为;绣品看似土俗,俗中带雅;色彩看似单一,却对比鲜明;纹样看似拙陋,实则清秀。

[3]第1期张晓伟,等:望江挑花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19图4传统望江挑花服装经典作品分析:图5四点梅。

四点梅图案在望江挑花的头巾中是较为常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图案,其特点是斜方形的骨骼组成二方连续图案,每个骨骼单位的中心有一个完整的四瓣形花卉,骨骼上下各半朵,形成一整二破构图。

两边分别是云纹图案,一正一反勾连起来,俗称云勾边,形成图底均匀的完整带状纹样。

图5四点梅(三)望江挑花的色彩特征望江挑花,配色极为简洁,以青色白色为主,也有少量正彩色,极少有间色,通常每件物品只用一个颜色。

因此望江挑花绣线颜色很少,纹样上很少使用交叉色、渐变色,一般底布为白色,绣线用青色、黑色挑刺,底布为青色,绣线用白色、红色、绿色线挑,以青白色为主。

挑绣的每块色彩都比较单一,少量使用女儿红、粉绿等复色。

绣线与底布颜色对比强烈,比如红色底布上用黑色线挑绣等,有浓郁的徽文化的幽玄、清丽而古朴的韵味。

色彩配搭、质地表现都十分素美,看似笨拙,实则清秀,单纯而不单调,于粗旷中见大方。

它既是一种人人可以介入的、无蓝本的即兴美术创作,具有不拘陈法、千变万化,题材广泛、内涵深厚的美术特质,又是有规有矩,讲究针法与构图设计风格完全统一的手工技艺制品。

风格朴实无华,独成一体,并且历经千年而不受外来文化影响,始终保持着浓郁的徽文化气韵。

二、望江挑花技艺中的文化内涵望江挑花直接用于生活,存在于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生活空间。

题材源自农村田间地头日常所见,成品由农妇们日常劳作完成,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艺术交流与鉴赏,从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也是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鉴赏者也可以从不拘形式的交流活动中截获自己的创作灵感,使其作品内容更加丰富,时时都有新的提升。

从事刺绣的女子在心闲神静的状态下,脱离技术而手随心动的创作,正如庄子所强调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9年20的,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表达,一种去功利,去心智,去我的本原状态。

望江挑花这种发源于民间根植在民间的手工艺术,很好的承载了它的地域文化内涵,折射出安徽民俗文化的差异性。

(一)望江挑花诠释了吴楚文化内涵望江挑花简雅的结构、淡泊的色彩在整体上达到一种清雅之美,这雅、静、幽、清的境界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有必然联系的。

望江地处皖、鄂、赣三省之间,吴楚文化在此激荡,县内长江过境,形成一面背山,三面临水的围拢区域。

望江相对封闭的环境很好的承袭了典型的吴楚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依然保持了纤细的感情和素雅的自然之美,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破坏。

[2]吴楚文化的一个优秀成果就是纺织刺绣技术,从望江挑花独特的针法、色彩和纹样上,不难看出吴楚文化崇尚的“节制”美学留下的深深烙印。

望江挑花原料来源于农家自种、自纺、自织、自染,就地取材,精工细作,色彩淡雅而鲜明,运用有限的针法表现出了单纯化、理想化的装饰特征。

望江挑花不同于黄梅挑花、花瑶挑花,前者尤其注重画面“留白”的纹样构成形式,形成“简底繁图”的艺术效果,后两者作品讲求“图密底满”的特点。

[4]望江挑花通常以棉白布做底,染蓝线或黑线挑绣,追求色彩素雅的同时也显得较为单一,在色彩浓淡层次上就需要增加变化,在同一幅作品中采用点线面的结合,利用疏密和虚实的针脚变化产生黑白灰的不同层次。

犹如书法中的术语“计白为黑”一样,节奏把握得当,疏密有致的层次使得作品画面不但没有显得空旷单薄,反而更加饱满和生动,更加单纯的表现出清新朴实的吴楚文化气质。

(二)望江挑花蕴含着传统美学思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映射出中国传统的朴素、从容的审美特征。

[5]望江挑花古朴流畅的图案纹样,是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产生的,超越功利的创作心境,其追求的是一种不炫耀、不奢侈的大巧,追求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大巧。

望江挑花作品不仅可以美化生活、美化自己,还可以弥补因为忌讳而造成的生活缺憾,将实用与观赏完美地统一起来。

如望江素来忌讳用纯白色为首饰,称此为“孝色”。

但用于夏日遮阳之物,头巾又是以白色为好,这时挑花则是她们最好的选择。

女性挑花头巾的出现,素而不净,正好弥补了这一尴尬,见图6挑花头巾。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挑花作品保持着满足生活日用的实用目的,女性在创作的过程中审美意识逐渐萌生,挑花者不懂艺术,但是她们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有感而发,在实用心态上创作出了美感愈来愈浓艺术精品。

望江挑花技艺以农家自制的粗布为底,经纬纱线垂直相交,纹样走向横平竖直、骨骼严谨。

采用中国典型的构图方式——散点透视,把对生活的技艺和对生命的感悟在同一时空中结合起来,灵感来源于自然生活,又区别于天然状态。

[3]可见挑花图案是将情与美统一的产物,在造型、布局、色彩等方面处处表现出灵动的,无拘无束的创作心境。

湖北黄梅挑花由于受到楚文化的影响较多,呈现较明显的暖色调特征,在深青色的底布上多用大红、玫红、粉红彩色绣线挑绣,显得热闹非凡、华美夺目。

而望江挑花中大量的配色是青白相配,以素白或青色为底,很少追求浓艳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对比形成的强烈视觉刺激,展现的是望江人高雅、清淡的审美喜好。

[6]望江挑花这种多以冷色为主调淡雅秀美的色彩特点,毫无矫揉造作,蕴含无穷的趣味和深邃的意境。

冷色调的白色、青色组合尤其能表现出中国人典雅柔美、含蓄温和的审美情调,同时也是“清白传家”“一清二白”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体现。

理想的美学是功能美学。

“功能美”是传统朴素的美学概念,是指在满足实用功能的生产过程中所外化出来的视觉美感,能给使用者带来愉悦的体验,既满足物资需求又能满足精神需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