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摘要: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素质建设者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定位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将在新农村建设者素质提升工程中大有作为。

本文试就我国目前农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提出了农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业高职教育;现状;对策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广大农村和农业产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任务[1]。

近年来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的人才培养工作中还存在着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手段和方法亟待改革等一些问题[2]。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作为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主力军,必须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认真研究、开拓创新,建立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大批急需人才[3]。

同时,要把握住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历史契机,抓住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的快速发展。

一、农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搞好“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农民问题。

在全国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党和国家特别重视降低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评价我国农业成果最重要的标准已由效益取代产量。

这就要求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通过种植、养殖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的深度加工,推进农工贸一体化,大力提高单位土地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从国内市场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涉及的方面很多,潜力很大。

此外,农业产业链的扩展和农业市场的日益活跃,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市场运作能力,只懂得某种技术已不足以适应未来需要,而这些期望在科学知识欠缺、技术水平较低的农民中培养出高科技农业的先行者和示范者,显然不现实,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4]。

这就要求我们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应该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当地实际,设置多种办学模式,及时更新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为农村现代化培养一大批具有农业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农业职业技术人才。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我国农村地区覆盖着大部分的国土面积,2009年底,农村人口为8.67亿,占全国人口的65%(按大陆地区统计),农村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同时,中央政府反复强调农村发展在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中的决定性地位,始终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2010年中央财政将安排“三农”支出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

无论是从我国农村所具有的巨大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还是从其发展速度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必将是一场规模浩大的历史性工程,其对各类建设人才提出了巨大而迫切的需求,给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机遇。

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善于抓住这一绝佳的机会,以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好形势为契机。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教育创新,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如果说强大的农村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广大农民就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明显的基于知识和技术能力的特质,所以新农村建设在重视制度变革和物质条件改善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村的知识能力建设,提升农民的知识技术水平和培养服务农村的专业人才,这是有效落实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关键。

目前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仍然很低。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全国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其中,男性占46.8%,女性占53.2%。

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9.5%,小学占41.1%,初中占45.1%,高中占4.1%,大专及以上仅占0.2%。

这样一个结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具有现代科技、管理、经贸等知识人才的巨大需求。

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新型农民的培养就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头等大事。

职业教育的发展,必将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而成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动力。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征,是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主要场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出的各类人才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流砥柱。

通过对现有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进行针对性的改革,树立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思想,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急需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20多年来,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又有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2004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达到237万人,占整个高校招生总量的53%,高职高专招生总量已经超过了本科。

在这种形势下,截止到2005年,全国具备颁发学历资格的普通高职院校达到1078所。

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却不容乐观,自1999年以后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拉动了以升学为主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

1998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数为359.6万人,2004年增长到821.5万人,增幅达128.4%;而同期承担技艺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由519.5万人增加到548.1万人,增幅仅有5.5%,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数的比例由占高中阶段的59.1%下降到40.0%。

更令人担心的是,在全国农村高中阶段教育中,接受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人数比例相差极大。

并且,有资料显示,我国现有技术工人7000万人,其中高级技工只占3.5%,即使是全国最大工业基地上海,高级技工的比例也不足7%,与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40%的水平相比相差很远。

并且现有的技工大多年龄偏大,一部分青年工人的技术水平又达不到规定的标准。

而在上亿的农民工里,技术熟练的工人所占的比例很低,有受过专门技术培训的仅占12.5%[5]。

(一)认识偏差严重制约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文凭热”、“人才高消费”等不正常现象,有些用人单位无论招什么岗位的人员都要看文凭,甚至对司机、保安这样的岗位人员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就业市场对人才学历水平盲目攀高,忽视了对人才能力的要求,用人单位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形成不是本科层次的人算不得人才,非硕士学位难以被录用等偏激思想。

在这种形势下,一些高职院校放弃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办学中照搬照抄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注重学生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忽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强,而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较弱。

造成市场上高职生就业困难,而高级技术工人更是严重缺乏。

另一方面办学主体忽视自身优势,一味追随市场热点,很多高职院校只考虑市场,致使开设的专业过多,教师疲于应付,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学校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专业,造成资源、人才的浪费,教学质量的下降,学生失去了就业的竞争优势,严重限制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6]。

(二)职业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经费短缺现象严重,国家财政预算内事业费只能基本保住人员经费,甚至有些学校连保工资都困难,更难以发展职业教育。

由于办学经费紧张,造成许多学校连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所需的最基础的设施和设备都没有。

同时,由于经费紧张,不但教师没有机会出去进修,而且连学生必要的实习也无法实现,而这一情况在农村职业学校中更加突出。

在教育工作上,有些领导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能做到统筹兼顾、共同发展,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不但不安全配套经费,而且连专项经费也很难保证。

再由于部分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偏低,很难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引入教学中,造成了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能适应学生升学考试和就业的需要,这不但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职业学校自身办学的吸引力,而且也挫伤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入读信心。

(三)就业形势严峻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呈现大众化的趋势,大学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使企业向社会释放了大量的多余劳动力。

据统计,我国目前的失业率为 4.6%,过剩的失业、待岗人群挤占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现今毕业生就业难已经呈现出两个向下的趋势,一个是就业率降低,一个是起薪点降低。

毕业生就业难折射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资源错配”,即经济资源在一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下,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片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知识型服务业则处于低迷状态。

特别是2001年之后,在低利率、低汇率政策扶持下,重型产业加速发展,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近3/4来自重制造业。

这种产业结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就是“白领”岗位需求相对不足,而对蓝领型岗位却有着旺盛的需求。

因此,才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等新的“脑体倒挂”现象。

(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实践能力差目前大部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方面基本按照高等专科教育的要求和模式或者按照本科压缩的要求和模式开展,没有形成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教育体系,就业率较低,没有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承认,生源十分有限。

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基本上面向普通高考学生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不能适应为不同年龄阶段的劳动者提供不同性质和不同类型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而且教学过程较为封闭,校企结合不够。

一些学校仅在教学安排的校外实习环节上与企业合作,在学生下厂实习中,得不到企业的主动配合,学生对企业的要求、操作经验和技巧的掌握不够,无法对先进技术技能和业务进行实际训练。

另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晚,师资紧缺,教师的进修和下厂锻炼不够,实践和知识应用方面存在不足。

培养的学生在技术技能上不熟练,达不到企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

(五)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职业学校培养目标存在短期行为,一些学校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完善培养目标。

不能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对市场的适应性较差。

热的专业过热,供过于求;冷的专业过冷,虽社会急需,但无人问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