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与食品原料安全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与食品原料安全

1.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3.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生态农业的原理
原 理
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
因此设计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 层次利用。
菲律宾的玛雅农场
我国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
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 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
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是指在生产和加工中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
的化学物质,如化肥、化学农药、化学生长调节剂和 添加剂及转基因技术,依靠纯天然物质生产的食品。
有机食品
新平金泰果品有限公司
我国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
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
“四位一体”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
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我国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
1.理论基础上不完备善的地方。
4.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5.农业的产业化水平高。
6.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与食品原料安全
什么是生态农业
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
石油农业 生态农业
原始农业(迁移农业)
特点:刀割火种,只有种和收两个环节,农具 以简陋石器为主。 问题:生产方式初级化,耕作水平低下化,只取 不给,土地营养平衡完全靠自然植被的自我恢 复,掠夺经济,易造成水土流失。
传统农业
特点: 1.金属农具和木制农具代替了原始的石器农具 2. 畜力成为主要动力 3.以人和动物粪便等有机肥为土地提供营养 4. 顺应自然规律 5.低能耗、低污染 问题: 1.生态合理,但经济不合理,劳动生产低效 2.靠天吃饭
生态农业的特点
1.综合性:生态系统的综合性,主要是坚持以农业整体 为中心,协调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效益,实现资源的 循环利用和能源的再生,以达到调节整个农业产业结构 的目的。(降低农业成本) 2.多样性:生态农业的核心是科学技术,通过生态模型
的技术方式来实现特定经济作物的增值生产,以生态工
程的技术手段来平衡各地区的区域优势,将技术与社会
“褚橙” “励志橙”
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
生态标志型农产品
共同点:
1.三者都是以食品的质量安全为基本目标的,强调食品生产“从 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都属于安全农产品范畴。 2.三者都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和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以及
产品质量标准和包装、标签、运输贮藏标准。
3. 三者都必须经过权威机构认证并实行标志管理
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2.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 3.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 4.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 5.生态种植模式 6.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 7.生态渔业模式 8.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 9.设施生态农业 10.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我国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
北方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 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 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 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 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 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 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 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 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 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 模式。
需要、当地实际协调,形成区域农业多样性发展。 (实
现经济增值)
生态农业的特点
3.高效性:生态农业凭借其循环、再生的综合性,通过 对物质的深加工和能量的循环再利用,提高了农民的增 值收益,加快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同时改变了局部农业 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增值) 4.持续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现代农业(石油农业)
特点: 1.机械化、化学化 2.直接或间接依赖石化能源 3. 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 问题: 土壤侵蚀、化肥和农药用量上升、能源危机加 剧、环境污染
生态农业
概念:是根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
建立起来的综合农业生态系统,是运用生态学
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各 种高新技术优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生态合理、 良性循环的农业系统。
7.推广力度不够。
食品原料生产的安全保障
1.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2.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3. 加强管理体系建设
4.加强认证体系建设
5.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6.加强食品安全设施体系建设
生态标志型农产品
无公害食品
无公害食品: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安全允许范围内,符 合《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农产品。
绿色食品
生态标志型农产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