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一讲 第二节 财务管理的对象及内容
第一讲 第二节 财务管理的对象及内容
长期循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长期循环有两个特点应特别注 意: 第一、折旧既是一项费用,也是现金的一种来源: 例如:九里公司的损益表如下(单位:万元) 销售收入 100 10 折旧 20 税前利润 20 减:所得税(33%) 6.6 税后利润 13.4 该公司获利13.4万元,但现金却增加了33.4万元(100-50-10-6.6), 它比净利多20万元,是因计提折旧引起的。 折旧作为本期费用是依据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计入产品成 本,而它并非本期的支出。
其目的是尽量减少营运资金的占用与闲置,不断加快其周 转。 4.收益分配管理:即对公司利润进行分配,不仅要考 虑股东的权益,还要考虑公司的发展机遇与筹资成本、股 价的稳定等。要坚持企业长期发展利益与所有者眼前利益、 资本保全、投资分红等原则,进行股利的分配决策。
现金流转不平衡的原因 企业内部的原因。如盈利、亏损、扩张等。 企业外部的原因。如市场变化、经济兴衰、企业之 间的竞争、通货膨胀等。 (1) 盈利企业的现金流转 不打算扩充的盈利企业其现金流转一般较顺畅。盈利 企业若计划不周也会发生暂时性的流转困难。如到期偿 还借款、支付股利、更新设备等。此外较大数额的存货 变质、坏帐损失等会使企业失去现金,并引起周转不灵 失衡。盈利企业如果不进行大规模扩充,通常不会发生 严重的财务困难。 (2)亏损企业的现金流转 亏损企业的现金流转从长期来看是不能维持的。从短 期来看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亏损额小于折旧额的企业。 这类企业在固定资产重置以前尚能维持短期周转。应采 取的内部措施是在设备重置前进行扭亏,外部措施是被 盈利企业兼并。
另一类是亏损额大于折旧额的企业是频临破产的企业。 这类企业不能以高于付现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更谈不 上补偿非付现费用。其财务主管必须不断的补充短期周 转的资金,以抵补亏损数额。如果重置固定资产所需资金 只能从外部筹集,而贷款人一般不愿冒险借贷资金给这 类企业。有的甚至连被别人兼并的价值也没有。因此若 不能在短期内扭亏为盈,应尽早破产倒闭,以减少各方的 损失。
思考: 如何理解当前有的彩电售价低于成本?这是因模 糊制式彩电将被数字式彩电所取代,彩电厂家急于收回 折旧引起的。 因此,每期的现金增加是利润与折旧之和。折旧在增 加现金的同时会减少固定资产的原值。 第二、短期循环与长期循环紧密相关。现金是长期循 环和短期循环的共同起点,在换取非现金时分开,分别 转化为各种长期和短期资产,它们被使用时,分别进入 “在产品”和各种费用帐户,然后又汇合在一起,同步 形成“产成品”产品经出售同步转化为现金。 转化为现金以后,不管它们原来是短期循环还是长期 循环,企业可以视需要重新分配。即折旧形成的现金在 未更新设备以前可以购买原材料,原来用于短期循环的 现金收回后也可以投资于固定资产。 (三) 现金流转的不平衡 如果企业的现金流出量与现金流入量相等,财务管理 工作将大为减化。实际上这种情况极少出现,不是收大 于之,就是支大于收,绝大多数企业会多次遇到现金流 出大于流入的情况。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成本和费用是现金的耗费,收入和 利润是现金的来源。财务管理主要在这种意义上研究成本和收入, 而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成本管理与销售管理,也不同于计量收入、 成本和利润的会计工作。 (一)现金流转的概念 在生产经营中,现金变为非现金资产,非现金资产又变为现 金,这种周而复始的过程称为现金流转。这种流转不断进行称为 现金的循环或资金的循环。 (二)现金的短期循环与长期循环 现金流转所需时间在一年以下的称为现金的短期循环。短期 循环中的资产是流动资产。包括现金本身和企业正常经营周期内 可以完全合理地转为现金的存货、应收帐款、短期投资及某些待 摊和预付费用等。 请参见P9图1-2现金流的循环图。 现金流转所需时间在一年以上的称为现金的长期循环。长期 循环中的非现金资产是长期资产。包括固定资产、长期资产、递 延资产等。
(3)扩充企业的现金流转 一般要迅速扩大经营规模的企业,都会遇到相当严 重的现金短缺情况。不仅固定资产投资要扩大,原燃 材料等存货要增加,应收帐款、营业费用等要增加都 会使现金扩大流出。其措施是企业内部加快资产变现 的速度,外部加快筹资并考虑如何降低筹资成本。 三、 财务管理的内容 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资金运动的全过程,是 对资金运动的直接管理。因此,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包括: 1。筹资管理:即通过对金融市场的分析,确定筹资 方式,进行筹资决策分析。目的是以最低的筹资成本, 满足公司生产经营所需资金。 2。投资管理:即通过分析、评估、筛选出盈利好的 投资项目和投资方案,并对投资风险和投资环境进行 分析作出长期决策。 3。营运资金管理:即对现金及对短期有价证券、应 收帐款、存货等进行管理。
20世纪70年代统计学和运筹学优化理论等数学方法引入财务 管理研究中,形成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理论”, 为评价企业价值,研究证券投资的风险与收益奠定了基础,形成 了现代财务管理学的主要理论框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务管理学进一步研究不确定条件下的 企业价值评估和通货膨胀对企业的影响。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财务 问题、金融创新的财务问题、国际财务问题等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已有理论的完善与修正。 二 、 财务管理的对象 财务管理主要是资金的管理,其对象是资金及其流转。资金 流转的起点和终点是现金,其他的资产都是现金在流转中的转化 形式。因此,财务管理的对象也可以说是现金及其流转。财务管 理也会涉及成本、收入和利润问题。
第一讲 第二节 财务管理的对象与内容
一、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 早期的财务管理学科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分支。1897年美国 人格林(Thomas L。Greene)写出了《公司理财》(Corporate Finance )标志着财务管理学作为微观经济理论一门独立的应用学 科的诞生。 1920年美国人斯通(Arthor Stone)出版了《公司财务策略》 (Financil Policy of Corportion)。这一时期财务管理学科主要研 究企业如何在外部资本市场上筹集资金。当时的财务管理学主要 是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描述与讨论。 20世纪30年代因西方经济危机出现的经济大萧条,企业的破 产、清偿、合并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主要问题,产生了对财务状 况分析和资产流动性分析。 20世纪50年代投资项目选择与评价方法的出现使财务管理中 的投资决策理论得到发展。财务管理研究从企业外部筹资转向了 内部资产管理。主要开展投资决策分析、资本预算分析;资本成 本、股利政策、资本结构理论等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