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海河湟调查报告

青海河湟调查报告

1 调研基本情况1.1 调研背景分析随着青海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青海河湟民俗文化成为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在青海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显著的作用。

青海在长期封闭和自我发展中保持了较为完整的、独具特色的河湟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价值极高,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现已成为青海旅游市场上最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之一。

在河湟民俗文化体验中,企业提供的不仅仅是商品或服务,而是为消费者提供最终体验,并给消费者留下难以忘去的愉悦记忆,消费者消费的不再是商品本身,而是在消费过程中的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上、体力上、智力上甚至精神上的体验。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也必然走向体验的大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旅游者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满足于得到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而是希望参与到消费活动中,亲身经历产品消费的全过程,获得体验的经历,旅游体验是这种特定的体验活动是旅游者一系列特定体验活动的产物。

在一个特定旅游地花费时间来游览参观所形成的,是由众多复杂因素构成的综合体,这些因素包括个人感知,地方印象以及所消费的产品等。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出游的动机都是以追求心神的宁静,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快乐的休闲游憩,体验不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为目的,为旅游业迎来了更好的发展机遇,河湟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旅游形式之一。

1.1.1 调研目的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者也越来越感性化、个性化、情感化。

其需求重点已由追求实用转向追求体验,作为重要的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产品及其他活动场所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

借助旅游这样一种轻松、自然、深受人们喜爱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们走进青海河湟地区,了解丰富多彩的河湟民俗文化。

可以满足旅游者的民俗文化需求,为青海河湟地区的旅游业作出贡献,增进全国各族群众对青海河湟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全面认识和理解,而旅游者正是需要通过对这些丰富多彩的河湟民俗文化的了解、认知、参与过程,获得对旅游目的地河湟民俗文化的体验。

1.1.2 调研意义通过对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的体验,深入分析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在现代市场消费中逐渐成为人们认可和接受的一种民俗文化行为,游客可以以自己个性化方式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的体验方式,能够给旅游者更深、更个性化、更独特的体验而具备青睐。

全面、客观的认识旅游的影响,科学的分析和评价旅游对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给社会、自然带来的影响。

1.2 调研时间与对象调研时间:2017年3月1日~3月10日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省内各界社会人士1.3 调研方法(1)调查地点:校园及海棠公园(2)问卷调查法:也称书面调查法,或填表法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

通过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表,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小组发放问卷50份,收回问卷50份。

2 调查步骤及实施情况此次调研活动的步骤如下:第一选题,首先确定了以关于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的调研报告的课题。

题目选定之后,先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这个概念比较笼统,但这一工作将为我们以下阶段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他会使下一个工作更加有序,更加有理。

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列出提纲,然后向指导老师咨询。

第二明确对象,研究内容确定后,着手调查,对在校学生及省内各界社会人士进行调查。

第三设计调查问卷,针对课题设计有关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网络搜集与课题有关问题。

第四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我们共有50份问卷,两人分别发放12份,两人分别发放13份,请他们答完问卷后并收回问卷,回收率为100%。

第五收集资料,通过学校图书馆,网络,大量的阅读关于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的资料。

第六研究设计,列出提纲,进行扩充分析第七进行数据分析,对得来的数据分析进行统计,并用统计方法整理出概况,发现问题,提出改正问题。

第八分析资料,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小组发放了50份问卷,回收率100%。

通过对回收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进行精益求精,去虚存真对得来的数据进行了筛选,力争获得正确的结论。

我们小组制定、打印、发放问卷并回收问卷。

将得到的问卷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

3 调研数据统计分析(按百分比;%)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50分问卷,回收率100%。

在此次发放的问卷中,女性比例占多,占总比例的82%,男性比例占18%,年龄平均在21~40岁之间,职业是学生的人数占84%,月收入为2000元以下的占总比例的68%,文化程度在高中或大专的占68%。

我们将此次调查的来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并作出了详细分析,分析数据如下:表3-1 关于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的调查统计分析表3.1.1 男女人数数据分析在本次调查中男性占18%,女性占总人数的82%。

3.1.2 受访者的年龄数据分析本次调查中20岁以下年龄阶段的人数占34%,21~40岁年龄阶段的人占66%,41~60岁和60岁以上年龄阶段的人占0%3.1.3 受访者的月收入数据分析在本次调查中月收入为2000元以下的人数占68%,2000~3000元的人数占16%,3000~5000元的人数占12%,5000元以上的人数占4%3.1.4 受访者的学历数据分析在本次调查中学历为初中及以下的人数占22%,高中或大专的人数占总比例的68%,本科的人数占8%,硕士及以上的人数占2%。

3.2 调查典型问题分析3.2.1 受访者的客源地数据分析在本次调查中青海省内的人数占68%,青海省外的人数占32%。

3.2.2 受访者到过青海河湟地区的数据分析在对到过青海河湟地区的哪些地方的调查中发现到过西宁的人数占15%,到过互助县的人数占25%,到过大通县的人数占10%,到过乐都县的人数占20%,到过湟中县的人数占总比例35%,到过湟源县的人数占10%,平安县的人数占5%。

所以要加强对民和县的宣传,提高旅游品牌。

3.2.3 受访者到过河湟地区的数据次数分析在此次对来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前,您比较感兴趣的六大世居民族的调查中汉族的人数占15%,回族的人数占10%,土族的人数占20%,藏族的人数占总比例的25%,撒拉族的人数占10%,蒙古族的人数占20%。

由此而知,对藏族感兴趣的人数最多3.2.4 受访者在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时,参与的民俗文化活动的数据分析在此次对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时,参与的文化活动调查中民间手工艺术的人数占32%,民间口头传承艺术的人数占20%,民间歌舞的人数占8%,民间竞技体育的人数占28%,饮酒文化的人数占10%,茶文化的人数占2%。

由此而知,对民间手工艺术感兴趣的人数较多。

3.2.5受访者在青海河湟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非常感兴趣的数据分析在此次调查中,对青海河湟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非常感兴趣的数据分析中,非常同意的人数占22%,同意的人数占48%,一般的人数占28%,不同意的人数占2%4 调查结果综合分析4.1 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存在的问题4.1.1 对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的挖掘研究不够受人才、资金等制约,对河湟民俗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够大,河湟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利用率不高,许多景区景点的旅游项目还处于待开发状态,有些重要内容面临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境地。

有些虽然进行了挖掘,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展示。

同时,在挖掘人文资源、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民族民俗文化内涵以及旅游商品开发方面较滞后,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配套服务设施,旅游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小,综合效益低。

4.1.2 民俗文化和旅游尚未形成有机结合厚重、多样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域民俗文化是发展旅游经济难得的宝贵资源,但目前青海河湟地区对这些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还停留在粗线的层面上,没有真正地将民俗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走出一条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

如旅游景区对自身民俗文化挖掘不够,景区内展示地方民俗文化不充分,大多数景区还未设置相应展示当地和景区民俗文化的场所。

同时景区内不同程度存在讲解不完善、对民俗文化方面的知识讲解不到位的现象。

4.1.3 河湟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刚刚起步旅游市场体系建立尚未完善,没有形成有效运转的市场分工合作体系,没有形成有效关联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链条,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尚未成,规模产品不够成熟,缺乏体验的吸引力,使来青海河湟地区的游客不能很好地体验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

比如民俗文化旅游产业规模要大,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集中度要高、民俗文化旅游并联性要强等还不具备。

到目前为止,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主体尚未确定。

4.1.4 旅游行业创新不够,缺乏对新载体的应用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开放程度较低。

使来到青海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的游客不能在晚间很好的体验地方特色民俗文化。

同时,各县、区的曲艺演出一般以村社为单位,规模小,属自娱自乐,向游客展示的机会少,无法获得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1.5 旅游宣传促销手段滞后青海河湟地区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也蕴涵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长期以来,青海河湟地区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总体水平保持着持续快速的发展趋势,同时,青海河湟地区多年来一直是以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为重点的主要特色,多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地、深层次地开发利用,没有转化成有吸引力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民俗文化含量不高,缺乏鲜明的民俗文化特征,不能满足旅游者的民俗文化旅游体验。

对国内外游客的不同旅游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促销宣传活动相对较少,宣传促销手段比较单一,宣传促销人才紧缺,使旅游宣传促销难于出新、出彩。

同时,在旅游产品包装策划宣传时,没有把周边区县产品很好地融入组合包装,形成有机整体,客源共享度低。

为旅游者提供的消费产品层次低、种类窄、民俗文化内涵不多、民俗文化附加值明显不足,没有可以延续到旅游之后的民俗文化产品,至今无法提供更多层次、更有现代民俗文化产业特点的消费产品。

比如应该加强青海河湟地区的民间手工艺术、民间歌舞、民族文化等,使来到青海河湟地区的旅游者能够了解更多的河湟民俗文化。

4.1.6 缺乏创意,不能满足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由于财力有限,投资不足,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较薄弱,旅游产业链条不够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配套。

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发展不平衡,特别是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环节相对薄弱,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游客人均消费低。

河湟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单一,不能满足旅游者对河湟民俗文化的需求,尤其在旅游旺季,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的问题更加突出,难以适应旅游大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需要政府层面的政策性支持,全方位大力推动建设进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