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第七章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1 概述 2 地下水化学特征 3 地下水中的微生物 4 地下水的温度 5 地下水化学组分形成作用 6 地下水基本成因类型及其化学特征 7 地下水化学式成分分析及其图示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第一节. 概述
A
2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概述 • 地下水不是化学纯的H2O,而是一种复杂的溶液。 • 天然: • 人为: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化学成分产生影响。 •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是地下水与环境、以及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一 个地区地下水的化学面貌,反映了该地区地下水的历史演变。 • 水是最为常见的良好溶剂,可溶解、搬运岩土中的某些组分。水是地球中元 素迁移富集的载体。 • 利用地下水,各种行业对水质都有一定的要求→进行水质评价。
A
3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对地下水的研究
1)水量→地下水动力学 2)水质→水文地球化学
→水文地质学的理论基础
A
4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第二节. 地下水化学特征
A
5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地下水化学特征 • 地下水中含有各种气体、离子、胶体、有机质以及微生物。 • 1.地下水中主要气体成分 • O2 、N2 、CO2 、CH4 、H2S等。 • 1)O2 、N2 • 地下水中的O2 、N2主要来源于大气。地下水中的O2含量多→说明地下水处于
A
16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5)K+ • 高矿化水中含量较多。 • 来源与分布特点与Na+相近: • ① 含钾盐类沉积岩的溶解; • ② 岩浆岩、变质岩中含钾矿物的风化溶解。 • 在地壳中K与Na的含量相近,但在地下水中K+的含量比Na+少得多,这是因为 • ① K+大量地参与形成不溶于水的次生矿物(水云母、蒙脱石、绢云母); • ② 易为植物所摄取。 • 由于K+含量少,分析比较费事,所以一般将K+归并到Na+中,不另区分。
• ① 含石膏(CaSO4·2H2O)或其它硫酸盐的沉积岩的溶解; • ② 硫化物的氧化:
•
2FeS2+7O2+2H2O→2FeSO4+4H++2SO42
• (黄铁矿)
A
13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 注意: • ① 由于煤系地层(C–P)常含有很多黄铁矿(硫铁矿),因此流经这类地层
的地下水往往以SO42为主; • ② 金属硫化物矿床附近的地下水中常含有大量的SO42; • ③ 煤的燃烧产生大量SO2,与大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含硫酸的降雨→酸雨,
A
8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 总硬度––––水中所含钙离子和镁离子的总量。
• 按照溶解性总固体含量,将地下水分类如下:
• 淡水<1
• 微咸水1 3
• 咸水3 10
• 盐水10 50
• 卤水>50
A
9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 7大离子:Cl、SO42、HCO3、Na、 K、Ca2、Mg2。 • 低TDS水中:HCO3、Ca2+、Mg2+为主 (难溶物质为主);
• 中矿化水中:SO42、Na+、Ca2+为主; • 高矿化水中:Cl、Na+为主(易溶物质 为主)。 •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水中盐类 溶解度的不同:
A
10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 1)Cl
• 主要出现在高矿化水中,可达几g/L 100g/L以上。 • 来源: • ① 来自沉积岩氯化物的溶解; • ② 来自岩浆岩中含氯矿物的风化溶解; • ③ 来自海水; • ④ 来自火山喷发物的溶滤; • ⑤ 人为污染:工业、生活污水及粪便中含有大量Cl,因此居民点附近矿 化度不高的地下水中,如Cl含量超过寻常,则说明很可能已受到污染。
从而使地下水中SO42增加; • ④ 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煤占70%以上,我国每年向大气排放的SO2已达
1800104t之多,因此,地下水中SO42的这一来源不容忽视。
A
14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3)HCO3 • 低矿化水的主要阴离子。 • 来源: • ① 含碳酸盐的沉积盐(石灰岩、白云岩)与变质岩(大理盐): • CaCO3+H2O+CO2→2HCO3+Ca2+ • MgCO3+H2O+CO2→2HCO3+Mg2+ • ② 岩浆岩与变质岩地区,HCO3主要来源于铝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溶解。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 • 地下水中含CO2愈多,其溶解碳酸盐岩的能力便愈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
7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2.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成分
• 溶解性总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溶解性总固体是指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 和有机物的总称(不包括悬浮物和溶解气体等非固体组分),用缩略词TDS表示 • 测定: • ① 一般以105 110C时将水蒸干所得的干涸残余物总量来表示溶解性总固 体(TDS) • ② 将分析所得阴阳离子含量相加,相加时HCO3只取重量的一半,因为在蒸 干时,有近一半的HCO3分解为CO2、H2O而逸失。 • 总矿化度:溶于水中的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和。
A
11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 特点: • ① Cl不为植物及细菌所摄取,不被土粒表面所吸附,氯盐溶解度大,不易
沉淀析出,是地下水中最稳定的离子; • ② Cl含量随着矿化度增长而不断增加,Cl的含量常可用来说明地下水的化
学演变的历程。
A
12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2)SO42
• 中等矿化的地下水中,SO42为主要阴离子。 • 来源:
氧化环境。在较封闭的环境中O2耗尽,只留下N2,通常说明地下水起源于大 气,并处于还原环境。
A
6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 2)H2S 、甲烷(CH4) • 地下水中出现H2S、CH4 ,其意义恰好与出现O2相反,说明→处于还原的地
球化学环境。 • 3)CO2 • CO2主要来源于土壤。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CO2(温室气体)
A
15
§7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4)Na+
• 高矿化水中的主要阳离子。 • 来源: • ① 沉积岩中岩盐及其它钠盐的溶解; • ② 海水; • ③ 岩浆岩和变质岩地区含钠矿物的风化溶解; • ④ 酸性岩浆岩中大量含钠矿物,在CO2、H2O的参与下,将形成低矿化的 以Na+、HCO3为主的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