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成人教育论文:农民教育发展的现代化路径和农民教育创新

农村成人教育论文:农民教育发展的现代化路径和农民教育创新

农村成人教育论文:农民教育发展的现代化路径和农民教育创新摘要: 从现代化和改革的历史视野,立足于社会转型和制度创新的宏大叙事角度,农民教育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随着农民教育在新的形势下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和发展过程中一些新的要求,农民教育模式和方法也需要改革和创新,这种创新包括层次性创新、模式创新、内容创新和方法创新。

农民教育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制度环境的创新和各种影响要素的综合治理,必须在宪政体制下推进农民教育体制改革和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确保农民教育改革顺利推进。

关键词: 农民教育;现代化路径;创新一、现代化路径、改革模式与“三农”问题回顾农民教育历史,有着诸多值得加以深思的地方,展望未来农民教育发展的前景,仅仅停留于经验和技术层面上的总结是远远不够的。

追溯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应该立足于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改革历史的角度,从现代化路径、改革模式的角度来认识“三农”问题和农民教育问题。

近代以来,寻求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变革路径,不断改革体制中的既有弊端,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脉络之一,其基本的演进路径也一直昭示着这种价值理念的沿袭,可以说涉及制度变革、社会转型和实现路径的根本性问题,其必然要求在整个发展框架中着力于对制约其目标实现的关键性难题进行改革,人的教育问题和“三农”问题无疑是其中至为重要的两个关键点。

制度创新和改革的关键在于人,而人的素质提高是制度变革最为重要的制约性因素,毋庸置疑,中国国民素质偏低是不可更改的历史事实,而农民群体更是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性制约因素。

从这个角度而言,进行农民教育就是整个中国社会现代化历程中“物的现代化”和“制度现代化”对“人的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后者也是解决前两者的必然路径之一。

而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来看,现代化本身就是从农业现代化到工业现代化的转变过程。

周有光先生认为,“人类历史演进的轨道在经济上是农业化、工业化到信息化,在政治上是神权统治、君权统治到民权统治,在文化上是神学思维、玄学思维到科学思维。

”[1]农业国家历史悠久、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和农民思维根深蒂固是必须正视的历史事实,这也是“三农”问题成为发展顽疾和破解难题的历史因素,也是开展农民教育的根本性前提。

“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素质要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实现在公民社会中“新型农民”目标,除了通过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素质逐渐提高、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的常规途径之外,农民教育是努力缩小“实然”与“应然”之间差距的有效路径。

因此,从现代化和改革的历史视野,立足于社会转型和制度创新的宏大叙事角度,农民教育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六十年农民教育历史中,有过艰难探索中的进步,也有过历史回流中的曲折,但是展望农民教育未来发展的前景,需要坚守这种价值取向,通过农民教育以及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实现农民自身的现代化和整个国家几百年改革目标的实现。

二、制度约束、利益逻辑与农民教育的创新任何教育事业和改革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之下进行的,且遵循一定的发展逻辑,利益逻辑就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农民教育工作也不例外,在既有的体制环境和发展逻辑之中,展望农民教育发展未来,需要进行农民教育的创新。

长期以来,农民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和方法,这是多年来农民教育过程中实践基础上智慧的结晶。

但是,随着农民教育在新的形势下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和发展过程中一些新的要求,农民教育模式和方法也需要改革和创新。

(一)农民教育的层次性创新一般来说,农民教育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它既包括启蒙层面的识字教育、扫盲教育,也包括技术层面上的职业技术培训,还有更高层面上的以培养新型农民和现代公民为目标的农民教育。

对于每一个层面上的农民教育需要针对其不同的特点,开展不同的农民教育,层次性教育虽然不必要求层级分明,但大体上应该按照渐进的顺序而不能忽视这种差别的存在。

比如说在启蒙识字阶段进行农民教育创新,就必须遵循这个阶段的教育规律,而不可以采用更高层次的农民教育内容和农民教育方法,强制推行的结果只会是强人所难、效果欠佳。

农民教育的层次性创新最为重要的是理顺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遵循教育发展的渐进性规律,达到各个层次农民教育的良性互动,互相独立而又连为一体。

(二)农民教育的模式创新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教育工作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比如“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等。

农民教育的模式是在长期的农民教育过程中通过总结而得出来的,其代表了广大农民教育工作者、农民群体和农民教育机构共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种固定的教育模式,必然有其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合理性,但是任何模式发挥作用均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范围之内,脱离了客观环境的模式显然是不符合发展规律和现实要求的。

客观地说,当前农民教育诸多模式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其弊端也显而易见,或者说,从长远发展眼光看,一些农民教育发展模式的潜在不足即将显现出来。

比如说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目标的“阳光工程”,由于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一些深层次弊端的积重难返,在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模式创新就成为理所当然。

农民教育的模式创新需要注意的是把握好几个原则:首先是历史继承性和现实创新性相结合,脱离了对既往农民教育经验的吸取,抛弃既有模式中科学合理的成分,空谈农民教育的模式创新,显然是不计成本的莽撞之举。

其次是理念创新与方法创新相结合,农民教育需要先进的、具有前瞻性的科学理念作为指导,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合理、合适的方法运用,单纯追求理念的花哨和技巧的展示都是不切实际的做法。

最后是目标指向的终极性与现实操作的稳妥性相结合,我们所讲的农民教育模式创新不是一场疾风暴雨、整齐划一的剧烈变动,而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之下经过充分博弈、可能缓慢却贵为进步的过程。

这种创新应该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符合国情和农民实际需求的前提之下,同时是渐进性的和呈现多元化特征的进步。

(三)农民教育的内容创新农民教育的内容按照不同的归类方式,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同样,农民教育的内容创新也是多样化的。

按照受教育对象的不同,农民教育可以分为青年农民教育、村干部教育、党员农民教育、农民工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其教育对象是农村中的未成年人)、妇女教育等。

近年来,过去在整个农民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农村妇女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就是农民教育内容创新的典型表现。

关注农村妇女教育不仅仅是妇女地位提高、妇女合法权益受到重视的表现,而且对妇女进行教育和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农村下一代的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按照农民教育的内容类别来看,农民教育可以分为广义上的农民教育和狭义上的农民教育:广义上的农民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教育、体育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狭义上的农民教育就是农民职业技术教育。

但目前的农民教育更多地局限于技术的推广和技能的培训,农民教育的内容过于单一和缺乏创新,对综合性农民教育的内容拓宽得不够,比如农民体育教育在农民教育体系中占很小的份额,即便在已有的农民体育教育实践中,更多地把其理解为农民身体素质提高教育,具体表现为把开展农民健身运动,简单化理解为在农村地区进行一定规模的体育设施建设。

其实,体育教育的范畴不仅仅局限于身体素质的提高,也包括农民心理素质教育,目前关于农民心理状况的研究和心理教育还处于落后状态,在这个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内容创新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四)农民教育的方法创新方法的创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最为直接,也最为简便的。

农民教育在多年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创新教育方法,尤其是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的合理利用,是农民教育方法创新的一个发展路径。

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非常发达,其在社会各个领域内被广泛应用,其影响至为深远,在农民教育领域内同样如此。

农民教育的方法创新除了常规性的手段更新之外,信息化是其发展的方向。

下面本文以“三下乡”和“五下乡”活动为例浅谈农民教育的方法创新。

“三下乡”和“五下乡”活动是指相关部门为了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农民生活而开展的知识技能交流活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有的包括理论、法律政策、文化、科技、卫生“五下乡”,也有的是“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信息”五下乡,还有的是文化、科技、法律、卫生、计生“五下乡”。

“三下乡”、“五下乡”活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但是,目前“三下乡”、“五下乡”活动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首先,没有建立起该项活动互动良性运行的常态机制,许多活动的进行常常流于时势的需要,乃至成为政绩显示的“作秀”工程。

要改变“一阵风”的状况,使之成为“常下乡”、“常在乡”的长久运行模式。

其次,“三下乡”、“五下乡”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存在内容与农民需要不相符合乃至严重脱节的情况,教育效果不是很好。

医疗下乡就是量血压和称体重,文化下乡就是放一些内容陈旧的老电影,科技下乡仅仅满足于发放宣传单,而且许多技术知识已经过时。

这种形式主义的活动不仅不能促进农民继续教育的需要和服务农民更好地从事生产活动,相反,还劳民伤财,在增加运行成本的同时,也让农民有很大怨气。

最后,许多下乡活动仅仅停留于表层教导和知识技能传授层次,“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缺乏彻底提高农民素质、帮助农民致富发展的治本之策。

因此,建立起“送建结合”的长效机制,以建为本,以送促建,真正达到促进农民综合素质极大提高的目标。

三、在权力结构重组的宪政体制中健全合理的农民教育制度农民教育的未来发展离不开制度环境的创新和各种影响要素的综合治理,所以,必须在宪政体制下推进农民教育体制改革和进行综合治理,从根本上确保农民教育改革顺利推进。

任何制度的确立,都需要配套的法律保护与支撑,农民教育改革也是如此。

农民受教育权只有在宪政民主制度下才能确立并得到切实的保护,受教育权不可能仅仅凭借知识界呼吁就可以得到保障,也不仅仅是单纯的政府立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对国家权力而言,教育法律的效力体现也必须以宪政体制为前提的制度环境,只有宪法和宪政体制才能构成针对权力的戒条,才能为教育法内的自由提供条件。

所以只靠教育法、法规的完善和发展,只靠教育法很难保障农民的受教育权利。

所以在推进农民教育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快体制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否则,即使是给了农民受教育权,他们的权利也未必能够得到尊重。

这不仅仅是一个受教育权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治理架构的完善。

【参考文献】[1]百岁学者的大智慧[EB/OL].http:∥/20091208856778.ht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