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模型与中国实践
中国2010年1km分辨率SO2排放清单
中国2010年1km分辨率NOx排放清单
2016/5/11
2013年中国多污染物高时空分辨率排放清单
所有人为源SO2排放 所有人为源NOx排放
所有人为源PM2.5排放
所有人为源VOCs(以醛类为例) 排放
三、国家重大环境决策实施环 境效果评估
“污染减排”与“质量改善”双向模拟平台
用途
掌握排放特征
制定污染减排策略
模拟大气污染成因、 规律的必要基础数据
总体技术框架
电力、工业点源
空间分配
6 5 4 3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Power Plant lps Industry lps Heating boiler lps Industry Industry fugitive dust Boiler Trasportation Restaurant Water boiler Domestic cooking stove Domestic heating stove Gas station Solvent use Biogenic_Iso Biogenic_Ter Biogenic_OVOC Construction fugitive dust Traffic fugitive dust Pile dust unpaved ground dust
2015年PM2.5与PM10年均浓度比值
气候与经济发 展水平,对 PM2.5污染特 征影响显著, 以“胡焕庸线” 为分割, 我国东南主要 以PM2.5污染 为主,西北 PM10与PM2.5 同样突出。
地面:2013-2015年大气行动计划实 施效果
10%
28%
7%
全国
27%
20% 27% 21% 31% 10%
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重大环境政策。
问题2:在质量控制阶段,如何定量分析PM2.5污染规律,
从环境质量出发,“主动”构建差异化、靶向控制策略?实
现PM2.5“分型、分区、分时”精细控制?
针对上述2个问题 开展的主要研究领域 1个基础,3个应用方向
应用案例1:“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控制 环境效果回顾性评估
问题引出:随着灰霾污染的加剧,各方对污染物总量控制制
度产生质疑?只见“排放量”减少,不见“空气质量”改善?
评估目的:如果“十一五”期间不开展二氧化硫总量控制,现
在PM2.5污染会如何?恶化到何种程度?
评估方法:采用“有(实际减排情景)—无(不减排情景)”
生活、交通源
时间分配
SO42NO3PM: by sectors
Source profile
BC OC ……
多尺度高时空分辨率网格化 排放清单
化学物种分配
构建包括空间、时间和化学物种分配等功能的网格化排放清单编 制技术方法,建立适用于空气质量模型的排放清单。
国家法规化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2016/5/11
研究员
任阵海等
空间尺度
全国
约束条件
全国城市SO2年均浓度达 标 基于酸沉降临界负荷研 究成果
核定方法
模型模拟法
柴发合等
全国 全国113个环 保重点城市 全国
线性规划法 A值法、多源模式 法 A值法
李云生等
SO2年均浓度达标
王金南、蒋洪强等
SO2年均浓度达标
主要以SO2、NO2、PM10环境浓度达标或者酸沉降临界负荷
2
一、PM2.5污染现状及管理实
践面临的问题
2015年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情况
SO
2
NO2
PM10
CO
O3
PM2.
5
“十三五”将以城市为单元,分五大阵营,分类改善!
2015年PM2.5年均浓度分布
2015年全国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 市,仅有73个城 市空气质量达标 (约20%%); 达标城市主要分 布在福建、广东、 云南、贵州、西 藏等省份,大部 分地区依然超标, 京津冀鲁豫最为 突出!
2016/5/11
全面支撑国家重大环境决策、规划及政策
“十二五”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的环境效果预测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目标可达性分析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可达性论证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期评估 “十一五”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的环境效果回顾性评估 在城市环境总体规划试点中首次提出大气环境红线的 “三维”概念体系,并以具体的技术方法实践
45%
10%
京津冀
长三角
卫星:2005-2015年PM2.5污染变化
2005-2007年AOD年均值 2008-2010年AOD年均值
2011-2013年AOD年均值
2014-2015年AOD年均值
环境管理与规划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问题1:在总量控制阶段,如何“被动”评估重大环境
政策实施环境效果?优化政策方案
2016/5/11
结论:天帮忙,人努力
规划院 74城市 京津冀 长三角 珠三角 全国 监测数据降幅(%) 气象贡献率(%) 人为贡献率(%) -28.42 -24.16 -28.58 -25.77 -4.30 2.60 -5.40 -0.04 -24.11 -26.75 -23.18 -25.72
空气质量模型在PM2.5污染防治规 划中的应用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 大气环境模拟与评估研究室 薛文博 副研究员 主任 2016年2月
内容
1. PM2.5污染现状及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2. 全国多污染物高时空分辨率排放清单 3. 国家重大环境决策实施环境效果评估 4. 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调控技术 5. PM2.5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卫星反演
”全面转向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管理阶段!
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规划设想
“十三五”以环境质量为核心 面临的技术问题
1、战略问题:如果2030年全国PM2.5达标,对应的SO2、
NOx、PM及NH3等各种污染物排放量需要控制在多少? —环境容量与最终控制目标;
2、常规管理技术:采取什么样的优化控制策略逐步实现 环境质量目标?确定每五年目标?—基于区域跨界输送的 地区差异管理、协作控制;
清华大学 74城市 京津冀
长三角 珠三角 全国
监测数据降幅(%) 气象贡献率(%) 人为贡献率(%)
-28.42
-24.16 -28.58 -25.77
-2.18
-0.05 -14.62 -1.29
-26.23
-24.11 -13.97 -24.48
2016/5/11
四、区域复合型大气污染调控 技术
应用案例3: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 期评估(工程院牵头)
焦点问题:2013-2015年全国各区域、省市、城市PM2.5下
降了多少?其中人为贡献多少?气象的变化贡献的多少? 后续反弹的可能性? 研究方法:假设污染源排放不变,保持在2013年水平,采 用WRF-CMAQ空气质量模型模拟气象变化对空气质量的扰动, 厘清“人为贡献”与“自然贡献” 。
背景:我国环境管理模式转型
2012年,颁布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2012年,《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2013年,74个城市,2014年161个城市开展PM2.5监测
,2016年所有城市将开展PM2.5监测;
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标提速; 2016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陈部长全面阐 述了“总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强调改善环境质 量是政治任务,标志我国大气环境管理已由“总量控制
跨区域传输效应,核定主要大气污染物(SO2、NOx、
PM等)环境容量,尚缺乏有效技术方法与经验借鉴。
国家尺度大气环境决策分析平台
2016/5/11
基于大气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目标确定方法
使用 “总量-质量”一体化模 型系统
确定各模拟网格环境空气质量 目标 使用基准排放清单,模拟各网 格污染物浓度
施后,PM2.5到底能下降多少?能否实现预期目标?
2016/5/11
2016/5/11
结论:回应政府焦点问题
国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投入1.7万亿后,全 国、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PM2.5年均浓度将分别下降: 22%、34%、24%、24%,《计划》拟定目标合理、可达。
2016/5/11
空间尺度
全国、区域
环境问题
二氧化硫及氮 氧化物排放导 致的酸雨问题
约束条件
酸沉降临界负荷
核定方法
酸沉降模型/线性 PM2.5、O3及常 的环境容量 开发区 规污染等
环境空气质量标 准
多源模型法 线性规划法 模型迭代试算法
多方法耦合算法
大气环境容量研究评述
3、应急管理技术:预报技术,动态调控技术—降低重污
染至关重要!
1、战略问题:PM2.5达标下的环境容量
按污染对象分类:空气质量(传统指标、复合指标)、酸沉降
按空间尺度分类:全国、区域、城市、开发区
按核算方法分类:A-P值法、多源模型、线性规划、模型迭代等
环境容量分类
基于酸雨控制的环 境容量
单一、传统污染指标作为约束条件; 当前PM2.5变为首要污染物,原有环境容量核算结果已不能 用于指导大气环境管理工作。
PM2.5面临技术空白
多因一果:排放到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都会对 PM2.5造成影响; 非线性:与多种前体物呈非线性关系; 区域传输:区域间相互传输相互影响。 以PM2.5达标为约束、考虑多污染物协同效应、
对比的情景分析方法。
201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