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开题报告】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专业:会计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一)背景近年来,上市公司会计丑闻不断,虚假会计信息披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必须构筑起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理论框架,完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解决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低下的问题,使会计信息披露达到证券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维护证券市场秩序,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证券市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1994年,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共有345家,股票市价总值为4199亿元,而到2005年年底,上市公司数量已增加到1381家,股票市价总值为32430.28亿元。

在这十年的时间,上市公司数量增加了3倍,股票市价总值增加高达6.7倍。

然而,上市公司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投资者认为如日中天的企业突然就发生了财务危机;一个连续几年收入和利润持续稳定增长的企业竟然出现资金链断裂,大厦一夜之间倾倒;财务报表数据显示企业处于成长之中,却发现资不抵债;投资者对财务报表数据轻微的质疑竞能导致上市公司利空。

(二)意义如何有效地反映资产质量的异常情况,甄别影响资产质量状况的风险因素和不良部分?一个上市公司的真实资产质量状况到底如何?不良资产的比例是多少?资产结构是否合理?资产质量的盈利能力高低?利润是否是通过资产减值操纵而来?会计信息使用者对这些疑问的最终解答都只能通过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资产质量会计信息进行分析评价得来。

因此,资产质量信息的充分披露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具有相关性、可靠性、有效性、充分性的资产质量信息才能让会计信息使用者得出准确的评价、正确的决策。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没有达到国际资本市场那样有效、成熟,相关制度也在逐步与国际接轨中,会计信息使用者评判一个上市公司的唯一公开途径就是上市公司的年度报表及临时公告等。

报表所披露的信息是否客观、有效、相关则不是他们可控范围,只能根据历史信息和部分公开信息做出相对“正确"的决策;“琼民源"、“郑百文”事件等一系列上市公司舞弊案不仅振荡了中国并不成熟的证券市场,也使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诚信和透明度问题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对于现行财务报有能否有效披露资产质量信息产生了疑问和动摇。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以获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相对较高的资产质量为基础,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信息质量,规范其信息披露行为是增强投资者信心的主渠道。

从分析现行制度下的资产质量会计信息披露缺陷出发,进而对资产质量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创新设计,以求完善资产质量的信息披露制度,同时也对改进中国的财务呈报方式提供全新的视角,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以期会计信息使用者能更好地全面地评判一个企业的真实资产质量状况。

综上所述,研究该问题不仅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学者们开始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加强会计信息的披露。

Charles Hoffman(1998)提出的)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eXtensible Business Reporting Language)的构想,推进会计信息的电子化披露。

此外,美国的电子化数据收集、分析及检索系统(EDGAR),进一步推动证券市场电子化披露的规范和发展。

这些在会计信息电子化披露领域的前沿研究,对改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分析方法主要是结合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造假严重的现状,归纳当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从经济、制度以及监管等方面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从制度建设、加强外部监管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提出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这些研究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人通过《信息披露质量在现金流量表的反映》(Drake Michael等,2004)和《会计研究》(Sidhu Baljit, Smith Tom,2008)引发对上市公司信息质量披露的研究的兴趣。

尽管国内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理论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理论界和实务界从众多新颖的视点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研究评估——兼论构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理论框架》(毛洪涛,2005)在全面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论文后指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行为模式、社会影响、法律责任等进行理论解释和推证;二是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效果方面的研究,如对信息披露的质量、市场反应、用户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检验和描述;另外存在一些关注特定信息及特定主体的信息披露。

现有的有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已经具有相当的广度,基本涵盖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所有相关领域。

对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现有研究基本涵盖了当前我国证券市场上所暴露出来的信息披露质量问题。

《信息披露:实话实说》(刘峰,2001) 如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

《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问题研究》(王咏梅,2001) 披露的会计信息客观偏差问题严重。

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有如下观点值得借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的互动:一种框架分析》(乔旭东,2003)引入公司治理理论,分析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关系,指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密切、双向互动,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为导向,为改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虚假陈述研究》(蒋尧明,2004)吸收质量管理学、信息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等的相关学科知识,紧密结合我国市场机制尚不成熟的现状,以企业为主体,推导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

《网络时代财务报告的编报管理》(沈颖玲,2005)围绕网络财务报告进行研究,介绍了网络财务报告常用的几类技术,又跟踪全球最先进的XBRL技术,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电子化披露提供了很好的建议。

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研究、分析方法主要是结合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披露造假严重的现状,归纳当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从经济、制度以及监管等方面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从制度建设、加强外部监管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提出完善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这些研究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试论企业资产质量优化与评价》(干胜道,王生兵,2000)关于企业资产质量的优化与评价进行了理论和实务的研究,认为资产质量是企业资产盈利性、变现性和周转能力的综合体现。

资产质量具有相对性、时效性、层次性三个主要特征。

优质资产是那些符合企业发展方向、技术含量高、获取收入能力强、周转速度快、利用率高的资产,而积极处置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不良资产则有助于改善企业资产质量,处置方式主要有置换、变卖、对外投资、以旧换新、抵消债务、典当、债权让售等。

《企业财务状况质量分析理论研究》(王秀丽,张新民,2003)对企业资产质量的分类进行了研究,认为理论上有必要提出资产质量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资产质量的分析方法,认为资产按照其质量可以分三类:按照账面价值等金额实现的资产、按照低于账面价值的金额贬值实现的资产、按照高于账面价值的金额增值实现的资产。

资产质量的概念以及资产按照质量的分类,为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的质量奠定了基础。

《企业资产质量状况分析》(杜稳灵,宋润栓,2003)对企业资产质量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流动资产的质量分析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短期债权和存货。

长期投资质量分析包括长期债权投资的质量分析和长期股权投资的质量分析。

长期债权投资通过对长期投资的账龄、债务人构成、利润表中债权投资收益与现金流量表中因利息收入而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来评判企业的长期资产质量状况:长期股权投资的质量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长期股权投资的构成、分析利润表中股权投资收益与现金流量表中因股权投资收益而收到的现金以及“应收股利”年初、年末金额之间的差异、企业利润表中净利润中“投资收益’’与“其他利润"的数量结构与企业资产结构的数量对比关系来判断企业长期投资的安全性、收益的规模性以及质量。

《企业资产质量状况分析》(杜稳灵,宋润栓,2003)对企业资产质量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流动资产的质量分析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短期债权和存货。

长期投资质量分析包括长期债权投资的质量分析和长期股权投资的质量分析。

长期债权投资通过对长期投资的账龄、债务人构成、利润表中债权投资收益与现金流量表中因利息收入而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来评判企业的长期资产质量状况:长期股权投资的质量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长期股权投资的构成、分析利润表中股权投资收益与现金流量表中因股权投资收益而收到的现金以及“应收股利”年初、年末金额之间的差异、企业利润表中净利润中“投资收益’’与“其他利润"的数量结构与企业资产结构的数量对比关系来判断企业长期投资的安全性、收益的规模性以及质量。

《企业资产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张麦利,徐文学,2004)从影响企业资产质量的因素分析入手,认为资产质量主要包括资产的物理质量和资产的系统质量两个方面。

资产质量的特征归纳为四点:存在性,有效性、变现性和收益性。

资产的特征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李嘉明、李松敏,2005)选用2003年在我国深、沪两地上市的A股1117家公司(ST除外)作为样本,对样本公司的资产质量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通过因子分析法研究表明,被调整项目即“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待摊费用"这4个项目作为资产的一部分,为企业创造未来效益的能力并不强。

这部分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越高,企业的资产质量也就越差,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效益。

研究表明,企业的资产质量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研究结果没有显示资产变现性和资产规模与企业绩效之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引进优质资产从而改善企业资产质量。

《基于盈利能力的沪市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实证研究》(贺武、刘平,2006)基于盈利能力对上市公司资产质量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资产质量好、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创造效益的能力也很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