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一:股东财富最大化

案例一: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神”巴菲特带领伯克希尔. 哈撒韦公司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案例一、公司背景今天,伯克希尔. 哈撒韦公司是一家具有深远影响的投资控股公司,在全世界所有保险公司中,股东净资产名列第一;在《财富》500强中,伯克希尔的账面价值排名第4。

伯克希尔公司是一家拥有股票、债券、现金和白银的保险王国,同时它还有许多实业公司。

但是伯克希尔公司在40年前还是一家濒临破产的纺织厂,正是在“股神”巴菲特的精心运作下,公司净资产从1964年的2288.7万美元,增长到2001年底的1620亿美元;股价从每股7美元一度上涨到9万美元。

伯克希尔公司是一家世界著名的保险和多元化投资集团,总部在美国。

该公司主要通过国民保障公司(national indemnity)和GEICO以及再保险巨头通用科隆再保险公司等附属机构从事财产/伤亡保险、再保险业务。

伯克希尔公司在珠宝经销连锁店(Helzberb diamonds)、糖果公司(see’s candies, Inc.)、从事飞行培训业务的飞安国际公司(flight safetyinternational, Inc.)、鞋业公司(H.H.Brown and Dexter)等拥有股份。

伯克希尔公司还持有美国运通、可口可乐、吉列、华盛顿邮报、富国银行以及中美洲能源公司的部分股权。

1996年收购的全资子公司GEICO是美国最大的直销保险商,也是美国第六大私人乘用汽车保险公司和美国第十大财产/伤亡保险公司,拥有470多万投保人和730万辆投保汽车。

1998年7月,国际王后奶品公司(international dairy queen, inc.)成为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该公司在美国、加拿大和其他公司营运着6000家特许商店,经营特色汉堡、热狗、各种牛奶甜点和饮料等。

有人说,任何一种划分公司种类的做法都不适合伯克希尔公司,因为伯克希尔的经营范围包括保险业、糖果业、媒体、多种经营、非银行金融、投资、不同性质的公司或是联合大企业。

毋庸置疑,伯克希尔公司是一家混合型公司,这从经营范围上不难看出。

2005年8、9月席卷美国南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卡特里娜”飓风和“丽塔”飓风使伯克希尔公司蒙受了大约29.9亿美元的损失,导致公司盈利下降48%,但公司股价仍稳定在88300美元。

2005年4月30日,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在公司年会上投票通过了对盖茨的董事任命。

巴菲特说:“盖茨的加入将有助于确保伯克希尔公司的成功发展,因为盖茨有很好的商业头脑,了解伯克希尔公司的文化,并愿意提供帮助。

”二、巴菲特带领伯克希尔公司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这场静悄悄的“价值革命”的深远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显现。

当整个资本市场把它真正奉为“铁律”时,一切蒙股民、骗股民的行为,都将被视为“犯罪”;当机构投资者把它真正视为“座右铭”时,创造股东价值的基金、券商将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当中小投资者把它真正作为“投资秘诀”时,以各种方式购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上市公司股票,也将成为一种“投资习惯”。

推而广之,整个社会经济效率的提升,就不但表现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产出率的提高、企业利润的增长、GDP的增长等,而且还表现在股市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千百万投资者财富的增加。

巴菲特对于伯克希尔公司的长期目标是这样描述的:“使企业的内在价值的每股平均收益率达到最大。

”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东都是大股东,许多股东把家庭财产净值的50%以上投入到公司来。

因此,公司的长远目标“股东财富最大化”得到了充分体现。

正如伯克希尔公司在其1984年的年报中,对于当前的热门股票回购做出了令人惊叹的一举,它对于股票回购的认识是这样的:“通过在公司的市场价值大大低于它的商业价值时进行回购,管理层清楚地证明了它所采取的是提高股东财富的行动,而不是扩展管理层势力范围的的行动。

”巴菲特发给股东的信件是美国企业界最翘首以待的。

预计信中除了公司的财务报表外,还包括对伯克希尔公司的评价、公司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关经济问题。

巴菲特甚至还会在信中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

2006年,伯克希尔公司为股东们带来到了24%的投资回报。

分析师估计,该公司2006年利润将上涨72%,达到86.2亿美元,公司A类股票每股收益将达5588美元。

目前,伯克希尔公司投资的公司的市场价值达到377亿美元,其中美国运通公司、可口可乐、吉列、评级公司穆迪以及金融公司富国银行(Wells Fargo)这五项投资所获得的市场价值就占到了76%。

总之,从伯克希尔公司被巴菲特收购以来的近40年来,股票价值从每股12美元涨到了目前的11万美元,巴菲特从没有因为市场暴跌卖过伯克希尔的股票,他的亲戚朋友也因为长期持有伯克希尔的股票成为亿万富翁。

那么巴菲特到底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为股东们创造了如此巨大的财富呢,那就是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法宝——“十二定律”。

巴菲特从1956年开始他的投资生涯,40年间,无论股市行情和经济运行状况如何,巴菲特从未遭遇过大的风险,也从未有过亏损年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股票的年平均收益率在10%左右,而巴菲特却达到了28%的水平,创造了在那些市场专家、华尔街经纪人以及旁观者看来几乎不可思议的奇迹,实现了资产连续高质量的滚动,令人惊诧不已。

正如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30年间股价从每股7.6美元攀升至3万美元。

巴菲特的成功,使得他被人们喻为“世界第一股王”、“当今(也许永远是)最伟大的投资者”。

他投资股市的独特理念和方法,已成为全球各地股票玩家竞相追逐的金科玉律。

实际上,巴菲特的投资原理很简单:只作传统的长期投资,这样才能真正的增加股东财富。

其道理是:买卖股票原本就是转移股权,持有股权者即为股东,股东权益来源于企业运营所取得的利润。

长期而言,股票的价格取决于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所创造的利润,并与其保持一致,而短期价格却会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而大幅度波动,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始终如一地准确预测。

因此,真正的股票投资应该是选择一家真正值得投资的好公司,在合适的价位购入其股票,长期持有,耐心地等待企业的成长为自己创造财富。

因此,巴菲特认为短期持有股票,只有在始终正确地预测经济情况、短期股价波动时才可获利,而这是极费神且不大可能的,因而是不可取的。

在巴菲特确定了他的投资理念和前两种策略之后,便只需要集中精力去做剩下的两件事了。

那就是寻找一家好公司,并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其股票。

巴菲特从多年自身的经验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律和策略,即著名的“十二定律”。

1. 企业定律,又分为三条:(1)企业必须简单且易于了解。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财务上的成功与他对自己所做投资的了解成正比,只有全面了解一企业,投资者才能有的放矢。

(2)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必须稳定。

巴菲特认为,重大的变革和高额的报酬是难以交汇的,那些长期以来都持续提供同样商品和服务的企业往往才是报酬率高的企业。

(3)企业长期前景必须看好。

巴菲特很重视寻找那些拥有特许权的企业。

所谓特许权就是指该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具有稳定的消费需求,没有近似或替代产品。

这样的企业可以持续提高价格而获取利润,即使在供过于求,或潜能尚未完全利用的情况下,也不会失去市场占有率或销售量,而这样的企业往往拥有经济商誉,有较高的耐力承受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即使经济不景气或经营管理不善也仍可生存。

2. 经营定律,又分为三条:(1)经营者必须理性。

巴菲特欣赏那些将现金盈余投向能使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计划里的经营者,他认为那些在找不到这样的计划时勇于将盈余归还股东的经营者才真正为股东服务,才有理性。

(2)经营者必须对股东诚实坦白。

巴菲特认为只有完整详实地公布营运状况,并像公开自己的成功一样勇于讨论自己失败的经营者才值得信赖。

而他自己作为董事长,也正是这么做的。

(3)经营者应当有勇气抵抗盲从法人机构。

有许多经营者会因为盲从而失去理性,损害了股东的利益。

巴菲特认为,能独立思考、抗拒依附他人的经营者才有竞争力。

3. 财务定律,又分为三条:(1)考察股东权益报酬率,而非每股盈余。

因为在企业保留上一年盈余增加资本的情况下,只有前者考虑了公司逐年增加的资本额,才较为真实地反映了经营绩效。

(2)计算“股东盈余”,寻找高毛利率的公司。

巴菲特认为,原来意义上的会计盈余由于各公司资产不同而缺乏可比性,只有将折旧损耗和分期摊销费用加上净利减去资本支出,由此得到的股东盈余才可反映企业价值。

而高毛利率则不仅反映出企业的强大,也反映出经营者控制成本的精神。

(3)对于保留的每一元钱盈余,确定公司至少已创造了一元钱的市场价值。

在此,巴菲特采取的方法是将净收入减去股利得出保留盈余,再找出公司现在与10年前市价的差价,两者加以对比。

在采用这些量化指标时,巴菲特是将4或5年的财务平均值作为衡量对象的。

他认为长期平均值才可以真正说明问题。

4(市场定律,又分为三条:(1)计算企业实质价值。

巴菲特选择那些简单稳定的企业,以保证所有数据的高度确定性,之后预期在企业的生命周期中未来的现金流量,用30年美国政府公债利率加以折现。

他并不加上风险溢酬,他用最保守的方法来估计企业价值,以降低风险。

(2)以显著的价值折扣购入该股票。

在购进价格和企业价值之间一定要有一个“安全边际”,这个“安全边际”的缓冲效果可以保证他不受到公司未来现金流量变动的影响。

因此,当一些大企业暂时出现危机或股市下跌时,就是他毫不犹豫大量买进的时机。

(3)长期持有并管理手中的股票,耐心等待企业的成长。

巴菲特相信杰出的绩效总有一天会反映到股价上去。

他的投资经营方式也值得一体,他并不寻求大规模的转变,也不全盘控制,他提供长期资金并监督公司,让经营者继续执行公司的政策。

这种“关系投资”模式果然为巴菲特赢得了巨额利润。

应该说最求股东价值最大化,是美国所有企业的传统。

基于以上的十二定律,巴菲特领导下的伯克希尔公司是做的最好的一个公司。

根据某学者总结出的十条基本原则来判断企业是否为股东创造了最大价值。

原则1是:不要操纵收益或者进行收益指导。

如果不遵守这头一条原则,那么公司十之八九也不会遵守余下的原则。

如果管理者为了抬高短期收益而大耍会计花招,即使收益率低于资本成本也要进行投资,或者放弃可以创造价值的投资机会,那么他们虽然在短期内可尝到甜头,但总有一天他们将无法再满足已经被越抬越高的市场期望,并进而受到市场的严惩。

原则2、3和4指出,公司高管在做战略决策、收购决定和资产取舍决定时,都应以公司预期价值的最大化为判断标准,即使这可能使公司的近期收益降低也在所不惜。

当公司面前并没有能够创造价值的可靠投资时,公司应该避免把多余现金投入那些看上去不错但实际却有损价值的项目上,比如公司没有必要进行又是明智、价格过高的收购。

原则5建议的方法是:如果没有好的投资机会,就把现金以红利和回购股票的形式返还给股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