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标准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范标准

磁共振检查技术规第一节磁共振检查的准备【检查前准备】1、认真核对磁共振成像检查申请单,了解病情,明确检查目的和要求。

对检查目的要求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申请医生核准确认。

2、确认患者没有禁忌症,并嘱患者认真阅读检查注意事项,按要求准备。

3、进入检查室之前,应除去患者身上携带的一切金属物品、磁性物质及电子器件。

4、告知患者所需检查的时间,扫描过程中平静呼吸,不得随意运动,若有不便可通过话筒与工作人员联系。

5、婴幼儿、焦躁不安及幽闭恐惧症患者,根据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剂或麻醉药物。

一旦发生幽闭恐惧症应立即停止检查,让患者脱离磁共振检查室。

6、急症、危重症患者,必须做磁共振检查时,应有临床医师陪同。

【器械准备】1、磁共振机,根据检查部位的需要选用相应的专用线圈或特殊的线圈。

2、磁共振对比剂,在必要时使用。

【禁忌症】各部位检查禁忌症基本相同,因此禁忌症不在个别部位的扫描规中叙述。

1、装有心电起搏器者。

2、使用带金属的各种用具而不能去除者。

3、术后体留有金属夹子者,检查部位的临近体有不能去除的金属植入物。

4、早期妊娠(3个月)应避免磁共振扫描。

第二节颅脑磁共振检查一、颅脑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颅脑外伤(尤其适用CT检查阴性者)。

2、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

3、颅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肿瘤。

4、颅压增高、脑积水、脑萎缩等。

5、颅感染。

6、脑白质病。

7、颅骨的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1)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

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围。

2)成像围:从听眶线至颅顶。

3)成像序列:SE序列或快速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I、DWI,矢状面的T1WI,颅脑外伤患者加做T2 Flair序列。

4)扫描野(FOV):20-25cm。

可根据临床检查要求设定扫描围及扫描野。

5)成像层厚:5-10mm。

6)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 -50%。

7)矩阵:128×256。

2、增强扫描。

(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二、鞍区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鞍区肿瘤。

2、鞍区血管性疾病。

3、颅脑外伤累及鞍区。

4、鞍区先天性发育异常。

5、鞍区肿瘤术后复查。

6、鞍区感染。

7、鞍区骨源性疾病。

【操作方法即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1)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

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围。

2)成像围:从前床突至后床突。

3)成像序列:SE序列或相宜的快速序列。

常规行矢状面T1WI、冠状面T1WI和T2WI。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需要辅以其它成像序列。

4)扫描野(FOV):设定放大扫描FOV,根据垂体大小及扫描围设定采集围。

5)成像层厚:2-5mm。

6)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 -20%。

7)矩阵:128×256。

2、增强扫描(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3)垂体也可行动态扫描:单次采集时间20-30s,动态采集10次。

在第一次数据采集后,立即注射对比剂,同时连续成像9次,用冠状面扫描。

1)。

三、颅脑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技术【适应症】1、脑血管性病变。

2、颅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3、脑血管性病变术后或治疗后随访。

4、筛选可疑又不能行DSA检查的脑血管性病变。

5、颅感染。

【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面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眉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1)定位成像:采用快速成像序列,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

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围。

2)成像围:以脑Willis环或病灶为中心。

3)成像序列:扫描区域近端或远端设置预饱和带分别获得静脉像和动脉像,如要成动脉像需要在远端加预饱和带。

采用2D或3D相位对比法(PC)和3D TOF(时间飞越法)。

4)扫描野(FOV):20-25cm。

5)成像层厚:1-2mm。

6)成像间距:无间隔。

7)矩阵:256×256。

2、图像后处理重建方法用MIP法或Surface法,多视角重建。

第三节五官及头颈部磁共振检查一、眼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眼眶肿瘤,包括眼球、视神经与眶的各种肿瘤。

2、眼肌疾病,如眼格氏病。

3、血管性疾病,包括眶静脉曲、血管畸形、颈动脉海绵窦瘘等。

4、外伤。

5、非金属性眼和眶异物。

6、眶炎症,包括炎性假瘤与眶感染。

【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位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瞩患者检查中双眼平视前方或闭眼,使眼球保持不动。

(2)成像中心:眶间线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1)定位成像: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

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围。

2)成像围:扫描围包括眶上下壁,前后包括眼睑至眶尖。

3)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相宜的快速序列,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扫描T1WI,或沿检查侧视神经走向设定斜状面T1WI。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如脂肪抑制技术等。

4)扫描野(FOV):18-25cm,也可根据眼眶大小及病变围设定扫描野。

5)成像层厚:2-5mm。

6)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7)矩阵:128×256。

2、增强扫描(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二、鼻及鼻旁窦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癌、纤维血管瘤和脊索瘤等。

2、鼻咽部肉芽肿性病变。

3、鼻窦肿瘤、囊肿、鼻窦炎症、息肉及粘膜增厚、窦积液、积脓等。

【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位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瞩患者检查中避免吞咽动作。

(2)成像中心:鼻根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1)定位成像: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

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围。

2)成像围:扫描围包括额窦平面至上牙槽平面,前后从上额窦前壁至鼻咽腔后部。

3)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横断面T1WI、T2WI及冠状面扫描T1WI。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

4)扫描野(FOV):18-25cm。

5)成像层厚:3-5mm。

6)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7)矩阵:128×256。

2、增强扫描(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三、颈部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颈部良恶性肿瘤,包括咽旁、颈动脉间隙等部位的肿瘤。

2、颈部血管性疾病,如血管畸形、血栓形成等。

3、颈部的囊肿性病变。

4、颈部的肉芽肿性病变。

5、颈部的淋巴结肿大。

【操作方法及程序】1、平扫(1)检查体位: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取头先进,头置于线圈,人体长轴与床面长轴一致,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或胸前。

头颅正中矢状位尽可能与线圈纵轴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2)成像中心:甲状软骨位于线圈横轴中心,移动床面位置,使十字定位灯的纵横交点对准线圈纵、横轴中点,即以线圈中心为采集中心,锁定位置,并送至磁场中心。

(3)扫描方法:1)定位成像:同时做冠状位、矢状位、轴位三方向定位图。

在定位片上确定扫描基线、扫描方法和扫描围。

2)成像围:根据病变位置而定。

3)成像序列:采用SE序列或快速成像序列,常规行横断面T1WI、T2WI及矢状面T1WI。

必要时可根据病情辅以其它成像序列。

4)扫描野(FOV):20-25cm。

可根据检查要求设定扫描围及扫描野。

5)成像层厚:3-8mm。

6)成像间距:为相应层厚的10%-20%。

7)矩阵:128×256。

2、增强扫描(1)快速手推注射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2)磁共振高压注射器注射方法:注射完对比剂后即开始增强扫描,成像序列一般与增强扫描前T1WI相同,常规做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T1WI。

第四节腹部磁共振检查一、肝脏磁共振检查技术【适应症】1、肝脏良恶性肿瘤(如肝癌、肝血管瘤、肝转移瘤等)。

2、赶着和囊肿性病变(如多囊肝、肝包虫病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