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探讨

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探讨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XX
指导教师XXXX
系别XXX
专业XXXX
交稿日期XXXXX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探讨
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至今,民营中小企业经过长足的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织细胞, 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社会就业、提供社会服务、增加财政收入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缺陷和外部环境多种因素,产生了融资难的问题,这已成为制约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因此中小企业在获得发展所需资金的来源上很难与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相匹配。

因此,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成为政府、企业和研究学者所共同关注的课题。

要破解这一难题,目前必须从政府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中介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及环境特点
1.1中小企业的界定及其特点
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定义并没有达成共识,但基本上都是以雇员的数量和行业为划分基准。

如美国,把“小企业”定义为“雇员数量不超过99人的企业”,“中型企业”为“雇员数量介于100人到999人之间的企业”,并
根据行业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

而欧盟最新修订的有关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为:职工人数在250人以下,或营业额不超过5000万欧元,或资产总额不超过4300万欧元为“中型企业”:职工人数在50人以下,或营业额不超过1000万欧元,或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欧元的为“小型企业”。

中国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按照法律规定,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于2003年研究制订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称,工业领域内,中小企业标准为: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收入3亿元人民币以下,或资产总额4亿元人民币以下。

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1.2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少,筹资能力低。

大企业在资金紧张时常常得到政府和金融部门的支持,此外,大企业还可以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和债券形式从社会筹集所需资金。

而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贷款风险高,经营管理水平低,信用程度低,担保抵押难,使之在间接融资市场,或是直接融资市场,都很难筹得所需资金。

尤其在遇到通货紧缩时,银行的“惜贷”对中小企业的冲击更大,另外,政府对于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不多,民间的集资又视为非法。

因此,融资困难是当前中小企业最突出的问题。

在目前我国政策法律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对自身产权角色转换和经营方式的转变适应不良。

各商业银行追捧大型企业,对大企业“争贷”。

与此同时,僵化的信贷体制和滞后的业务创新,使得缺失诚信的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逐渐扭曲。

另外,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尽完善、股票市场的门槛过高,使得经营规模偏小、营运时间较短、市场前景不稳定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债券市场发展的相对滞后,在本质上给债券融资带来一系列扭曲。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恶化、融资渠道不畅,并且普遍面临着资金匮乏的问题,导致融资难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①。

1.3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及其特点
总体上,我国企业外源融资的结构中,主要以间接贷款为主,其余按顺序排列分别是民间融资、股票融资、企业债融资、私募股权融资。

1.银行贷款。

在我国目前资本市场不够完善的背景下,银行贷款是企业最常用的融资渠道。

银行贷款以风险控制为原则,这是由银行的业务性质决定的。

我国的融资结构基本上偏于间接融资,有80%左右的资金来自银行,资本市场占的比例非常小,风险基本集中在银行。

2003 年我国非金融机
构贷款融资总额29936亿美元的最高值,近两年来有所下降。

2.股市融资。

根据企业选择上市的地点不同,我国企业股票融资的结构变化呈现如下特点: (1)B 股融资额在1998年之前占比较大,之后占比几乎可以忽略。

(2)大部分时间里,国内股票融资占据主导。

近几年,国内掀起了海外上市的热潮。

海外融资占比也不断上升,2005年达到82.04%。

这与中国经济的持续走强、中国民营企业融资的迫切需求、海外上市相对于境内A股上市的简单程序等因素不无相关。

3.发行债券。

我国债券市场中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债券品种结构失衡问题严重。

在我国债券市场中,国债和金融债占据了大部分,二者票面总额占比一直在90%以上,截至2007年10月仍维持在80%以上的高位。

其他多种债券占比很小甚至为零,结构严重失衡。

二是主要为政府提供融资服务。

三是企业融资虽然有所增长,但仍处于低水平。

近几年,我国企业债发行规模快速增长,其在债券总规模中的占比也有所上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短期融资券的产生,将可能在未来改变我国债券结构失衡的问题。

4.外商直接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一般是指外资参股本土企业的比例超过20%甚至50%以上,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影响力和控制权。

对于本国企业而言,吸收外资参股或者被外资并购,是一种融资途径。

由于A股市场尚未充分开放,B股市场多年来一直处于停滞状态,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外资的渠
道还非常有限。

一些没有上市的企业通过合营和参股的方式吸收的外资金额并没有超过外商独资或者外商在中国本土购置房地产等资产的总额。

随着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围绕上市公司的并购将会取得突破性发展。

最近几年,我国每年外商直接投资基本保持在500亿美元以上,成为我国许多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

5.民间融资。

民间融资在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和农村广泛存在。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相对区位优势、行业优势地区的民间融资也相当活跃。

融资主体呈现多元的特点,不仅有个人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融资,且出资人有工人、干部、工商个体户、企业等,涉及面较广。

《报告》首次正式承认了民间融资的合法性,并且将其定位为正规金融的补充力量。

6.私募股权融资。

我国的风险投资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1986年国家科委和财政部联合几家股东共同投资设立的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公司为标志。

90年代以后快速发展,1992年成立国内第一家外资风险投资公司———美国太平洋风险投资公司。

其中,2006 年风险投资资金额达到143164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增加22117%。

目前在国内活跃的股权私募投资机构,绝大部分是国外的私募股权基金。

相比较,中资和中外合资的私募股权基金数量较少、规模较小,主要以如下四种形式存在: (1)风险投资公司;(2)投资管
理公司;(3)中外合资基金;(4) 产业投资基金。

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现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2.1外部因素分析
(1) 银行贷款的所有制歧视阻碍了银行的授信行为。

目前,我国在立法以及在政府制订政策时,为保持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保全国有财产,无可避免地歧视非国有经济。

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非国有经济,故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直接融资的范围和数量都在不断地扩大,但是以银行特别是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中介的间接融资,仍然是资本配置的主要方式。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份额占全部的75%以上。

而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锁定在国有经济和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办理信贷业务时,则会过分谨慎地选择与甄别信贷对象,采取种种限制条款与防范措施,“惜贷”、“畏贷”现象严重造成中小企业难以从此渠道获得资金。

(2)国家财政、货币、税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信贷政策与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大中型企业为重点的信贷倾斜政策之间关系仍然密不可分。

而且中小企业税负过重、上缴比例过高、折旧率过低,这些因素客观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留利水平和自有资金积累能力的提高,导致企业难以形成自我积累的融资机制和抵抗融资风险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利率机制僵化、利率体系不完善。

根据利率风险期限
结构理论,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其目的之一就是刺激贷款人的积极性。

但是,我国目前尚未推行利率市场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