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在课堂上巧妙地使用语言艺
术可以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有效激发数学课堂活力,从而提高课堂
教学效率。

关键词:数学教学;语言艺术;课堂效率
数学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教师既是
这一过程的策划设计者,又是组织执行者,在整个过程中不论知识的传授、学生
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还是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均需要语言进行传递。

教师语言的
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所以教师的语言艺术应具备
以下特点:
1.语言亲切,富有情感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
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
低估的力量。

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
富有情感,以此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即使错了,也用委婉的话语指出其不足。

当然,表扬、激励、鼓舞都必须有的放矢,不失分寸。

相反,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错误过多地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就会使学生失掉学习数学的信心,由厌恶数学老师到厌恶数学学科,这不
能不说是教学的失败。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看
出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但却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样的目光
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

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
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
奔头,有积极性,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2.语言要有新鲜感
初中生有好奇好新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求活动,
保持与发展旺盛的求知欲。

在数学课堂上大部分教师采用的都是“老式”的教学方法,根本不管学生是否乐于学习,一“灌”到底,陈词滥调一塌糊涂地“塞”,这样
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还会给学生带来厌恶感。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时,对于条件①a≠0,②△≠O,我们
可以跟学生讲这是两块“暗礁”,要求他们在解题的过程中要“处处小心,时时注意”。

这样一比喻就形象地强调了一元二次方程中a≠0.△≠O的隐蔽性和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数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练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规范,如有的教师说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除2”,又如“点在平面内”说成“点在平面上”等都是涉及知识准确性的语病,应予以杜绝。

另外教师要用数学术语来授课,不能用土语和方言来表述数学概念、法则、性质等。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理论严谨的科学。

数学用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有它特
定的意义。

教师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自己必须有透彻的了解,如整除与除
尽,除与除以,数与位数,切线与切线长等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


些带有条件的结论,如在“三个点确定一个圆”,“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
之一”等教学中,如果把“不在同一直线上”、“同底等高”这些条件丢了,结论就不
再成立了。

有的数学语句的顺序不同意义就不同,如“都不”和“不都”的意义完全
不同。

数学知识在不同阶段应该是前后统一的,如平面几何中对平行线的定义是:“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这里“在同一平面内”的条件不
能忽视,否则学生到高中学习立体几何时对“异面直线”的概念就不好理解了。


如一元二次方程,当△<0时“无实根”,不能说成“无根”,因为在复数范围内是有
根的。

语言精练并不是单纯地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要提高语言的质量,这就要
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化难点。

数学语言的严谨性还在于语言的精辟、简练,
严禁拖沓、啰嗦,要做到条理清楚、脉络分明、逻辑性强,没有“口头禅”,力争
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的信息量。

4.数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数学语言要求具有启发性。

生动、活泼发人深省的数学语言,能吸引学生
全神贯注的思维,调动学生深入思考、获取新知。

在问、议、讲、看、练等过程
中都应使用启发性语言。

比如在讲解圆的这个概念时,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具体如下:老师一开头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大家都觉得这个问
题太简单,便笑着回答:“圆形”。

又问:“为什么要造成圆形呢?难道不能造成别
的形状,比方说三角形、四边形……”,同学们一下子就被逗乐了。

大家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

再问:“那就造成这样的形状吧(信手在黑板上画出
一个椭圆和椭圆的中心)!行吗?”同学们始而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忽儿高,忽儿低。

”紧接着进一步追问:“为什么造成圆形就不会
忽儿高忽儿低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又议论纷纷,最后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
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

”至此,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结果同学们对圆的定义印象都很深刻。

5.无声语言要使用得当,恰到好处
数学中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这些无
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

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常常靠眼睛,老师要
用和蔼亲切的眼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目光洒遍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
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起到了控制课堂作用。

教师可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
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同学,不要大声训斥,这种无声的批评,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即“无声胜有声”。

在课堂上手势使用恰当,可增强语言力度,强调要传授的数学知识,给课
堂增加亮色和活力,“教室不同于舞台”,应强调自然和真实,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不要过多重复一个手势,以免让学生感到乏味;②不要把手叉在腰或笔
直扶在讲台上装作老成持重,更不要搔耳抓腮,转移学生的视线;③不要太快结束手势,以免让学生感到突然;④要保持手势自然适度,达到“出其手若其心”,
不要动作太夸张。

数学学科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比较枯燥,同样的一节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
平淡无奇,索然无味,而有的却能讲得激情四射,活力满堂。

这其中的奥妙无疑
与语言艺术的巧妙运用息息相关。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语言的表达方式直接影响
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语言的情感流露方式直接牵动着学生的情感趋向,教师精湛
的语言艺术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极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