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人的需要

论人的需要

论人的需要原作者:李连科来源:《李连科集》共有1962位读者阅读过此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0)】人的需要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已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经把发展生产,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视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遗憾的是,人的需要问题并没有引起理论界的足够重视。

有些人至今还把人的需要,同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混为一谈。

有些同志不但不大敢谈人,更不屑谈人的需要,似乎人的需要问题,是个不上经典、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谈论它,不但不使人长学问、增光彩;弄不好,还会惹来一身腥臭。

人的需要是卑劣低下、大逆不道的吗?非也。

它恰恰是崇高的、人道的;是马克思主义解释人们行为的主要依据。

人的需要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但是,本文并不想对人的需要问题,进行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研究;也不是对研究人的需要问题,提出什么方法论原则。

本文只是用哲学的眼光,围绕人的本性问题,从各个不同角度,剖析一下人的需要问1.一般的需要和人的需要“需要”作为一般的范畴,表明了有机物、人和整个社会的一种特殊状态即摄取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它们的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根据和各种积极形式的来源。

这就是说,需要并不是人类及其社会所独有的范畴,整个生物界也存在需要的问题。

有生命的东西(生物、人及其社会)同无生命的东西,虽说都是物质存在的特定形式,并且都处于不断地运动、发展,变化中,但这两种形式却有质的差别。

无机界的具体物,运动变化的结果,变成了另一种东西:金属氧化,生出了锈;岩石风化,变成了别的东西。

有生命的东西则不同,它通过同化和异化的作用,一方面摄取适合的物质,一方面分解或排泄掉体内废物。

可见,使无机界破坏的原因,则成了有机界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只要生物体的这种新陈代谢作用一旦停止,即生物机体的摄取外界有用物的作用一旦停止,该生物的生命也就终止了。

如果某一类生物的摄取活动,由于条件的变化而停止,则这类生物就要灭种绝根。

在这方面人和其他生物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

相同的是,人和其他生物都离不开对外界物的摄取;不同的是,人靠自己的自觉能动性,不满足于大自然的恩赐,而是靠自己的生产劳动去获取。

这里所说的对外物的摄取,就是指一般意义上的需要;人和其他生物摄取方式的不同,就是人的需要和其他生物的需要的根本不同。

所谓人的需要,主要是指人类及其社会的需要。

在人的需要的系统中,存在着社会主体的人,在对待社会的价值体系方面的一种特定状态。

所谓价值,就是人同周围世界的一定关系;它表明世界的某个客体或社会意识的某个现象对人的肯定或否定的意义。

从较狭隘的意义上说,价值就是一定对象为人的生存、福利所必须的存在方式,是物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

通俗地讲,价值就是指对人是否有用。

人的需要,就是对价值的实现;既是实现价值的愿望和能力,又是实现价值的活动和结果。

正是人的需要,才保证人及其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得以维持或合乎希望的改变和发展。

马克思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人的需要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构成的,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

但本文只是从它与人的本性的关系这一个方面,展开分析。

所谓人的需要,既是指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需要,也是指使人成为人,构成人的本质,表现为人的本性的那些需要。

人的需要同人的本性是密切联系着的。

马克思说:“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共产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呢?难道这是一个富裕社会的慈善行为吗?绝不是。

“按需分配”的原则,是共户主义社会的人道主义原则;因为所谓“按需分配”,就是按人的本性分配。

需要就是人的本性。

“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不同于反动的社会主义的原则之一就是下面这个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实际信念,即人们头脑和智力的差别,根本不应引起胃和肉体需要的差别:由此可见,…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因为这个原理仅就狭义的消费而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换句话说:活动上、劳动上的差别不会引起在占有和消费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权。

”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其意义就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说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还可以找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根据。

马克思说:“假如我们想知道什么东西对狗有用就必须研究狗的本性。

”如果我们想“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变化了的人的本性。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正如对狗有用的东西或狗的需要就是狗的本性一样;对人有用的东西或人的需要,就同人的本性一致。

这里,应当说明一下的是,说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同学术界关于人的本质的其他提法,诸如人的本质是劳动,是实践,是追求自由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等等,并不是对立的。

其实,这诸多说法,都没有超出马克思关于人性的三个论断,即“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的特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会看到,马克思的这三个论断是有其内在的一致性的。

.“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劳动是最基本的活动。

“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这“合作”的“合”,说明了社会关系是人和人的一种联系,这“合作”的“作”,又说明这种联系是在活动中,在实践中,才具有现实性。

社会关系为活动所必须,是活动的结果,又是作为活动的过程而出现的。

人的需要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因为人的需要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要素(这一点本文在后边还将专门进行分析)。

正是人的需要和满足人的需要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把人们必然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人的社会关系,铸成人的社会本质或本性。

因此一方面,人的需要和满足人的需要的实践活动,便具有社会的性质,或者说,构成社会关系及其总和;另一方面,社会关系及其总和一经产生,“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

人的需要、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人的需要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得到的。

马克思关于人性含义的那三个论断或三种提法,是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谈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从实践的角度,从人性的自我确证和外在表现的角度讲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从人性的社会性,从人性的内在根据,从探讨人性的根本原则或方向讲的;而人的需要,则是从人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从人类的机能的角度讲的。

应当承认“特性”。

“本质”。

“本性”以及“人性”,无论是在中文里,还是在外文中,都不是一个词。

但是,在回答“人是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上,它们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在这里过份强调它们的不同点,只会造成混乱和麻烦。

如果我们不是把马克思关于人性的三个论断对立起来,而是将它们统一起来,那么,关于人性的完整的、准确的含义应当这样表述:所谓人性,就是由社会关系总和决定的,通过人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产生和满足的人的需要。

这里,我还想借用《实践论》的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人的需要、活动和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毛泽东说:“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

”毛泽东这里虽然只是讲的生产关系、生产活动和物质需要,但却为我们揭示了人的需要同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活生生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谈这三者的内在联系的话,还有不少。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革命实践与社会关系和人的需要的关系时说:“每一种革命和革命的结果都是由这些关系决定的,是由需要决定的”。

以上,我从一般的需要,讲到人的需要,并且紧紧围绕人的本性问题。

但是,到此为止,对于人的需要的阐述,还是很不具体的。

以后的几个问题,我想从不同的角度,对于决定人的本性的需要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

2.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我国理论界关于人的本质,到底是人的自然属性还是人的社会属性,还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的争论,是与人们对人的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及其二者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密切相关的。

如果我们把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及其关系的含义弄清楚了,或许能够有助于弄清楚人的本质属性问题。

首先应当申明的是,我们所论及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是由前一个问题中所谈的人的需要引伸出来的,这里并不直接论述生物本身的需要。

把人的需要区分为自然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也是有经典根据的。

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区分为“社会创造的需要和自然的需要”。

这里所区别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不是简单地将人的需要,一律归于社会需要;而将非人的生物的需要,一律归结为自然需要。

这里区分的标准只是社会创造的还是自然形成的。

这是从需要的客观规定、需要对象是如何得到的角度区分的;不是从主体(人)的器官感受是否与动物类似的角度区分的。

根据这样的区分原则,可以得出两点结论:一、人的需要应当包含自然的需要;二、人的需要主要地表现为社会的需要。

人既然是大自然的产物,他决不会完全摆脱自然界的制约,决不会没有任何自然的需要。

“人来源于动物的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也不能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一些,在于兽性和人性的差异。

”②但是,人毕竟是社会的人,决定其本质的当然应该是它的特有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与生物共有的自然属性。

动物的自然需要的发展,取决于它们所需要的自然对象的扩展;人的需要的发展,决定于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的需要是社会创造出来的。

”这就是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造世界。

”因此,人的需要“我们的需要……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是以社会的尺度……去衡量的。

”应当指出,人身上虽存在着自然需要的因素;但是,人身上决没有纯粹的自然需要。

以食充饥,人和动物似乎没有什么不同。

“饥饿是我的身体对于存在于我的身体之外的、为了保存自己、表现自己的本质所不可缺少的对象的公开表露的需要。

”“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

”这个不同之点就在于后者(动物)只靠大自然的恩赐,而前者(人)对于满足其需要的对象和手段,必须靠自己所生存于其中的社会去创造。

可见,同样是饱食,在动物那里就表现为自然需要,在人那里则打上了社会需要的印记;在人那里既是自然需要又是社会需要,自然需要是以被扬弃的形式包含在社会需要之中的。

就拿自然需要的因素最浓的人的呼吸的需要来说吧,它也决不是纯自然的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