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ANXIANWUYUN 翩跹舞韵当代舞剧创作的一些思考■ 曹晨霄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摘 要〕在现实题材舞剧的前提下,剧本的设计应当尽量贴合编导的思想阅历、戏剧经验与个性气质,关怀个体命运。
在叙事结构与技巧上,除了常规线性的叙事手法,还可以借鉴文学、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有多方面的尝试。
在编创过程中要更多地探索富有创意的形式感,呈现出更有深度的意境。
舞剧的演出过程中,布景、音乐、道具以及舞者的动作、表情等都要兼顾舞剧的叙事性与艺术张力,对整体的层次与节奏也要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关键词〕舞剧创作;多样性;意境;层次感;节奏感一、对当代舞剧创作的思考舞剧,是以舞蹈、戏剧,音乐相结合的综合艺术表演形式,舞剧在中国的发端大致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中国八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一代代优秀的舞蹈工作者和大量的优秀舞剧作品,尤其是以历史题材为基础的古典民族舞剧成就可观,为我们当下的舞剧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当今的娱乐形式已十分丰富,观众对舞剧创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当下的舞剧创作在学习传统创作理念、借鉴以往经典作品手法的基础上,也应当关注当今艺术发展的前沿理念,并且更为用心地观察生活,才能创作出贴近人心,满足当下观众审美需求与心理诉求的舞剧作品。
纵观当代舞剧创作的繁荣景象,笔者发现更多的都是历史题材作品,当代题材作品涉足尚少,站在历史的角度固然可以弘扬和致敬中华璀璨的历史文化,但作为当代舞蹈工作者,我们应当给予现当代题材这个相对的创作空缺更多关注。
如何创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反映当代社会现实,是当代舞剧创作者的主要任务。
笔者认为,就创作现实题材舞剧而言,首先剧本的设计不能太过程式化,主题也要区别于集体意识形态塑造的符号型人物或事件,更多关注个体意识,从现实生活中找到贴近人心的剧情主题,如习主席在14年文艺座谈会所言“人民群众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
有了好的剧本,其次要关注的是更具创意的表现形式,舞剧艺术在笔者看来除了技术之外,用富有智慧的表现手法,最终带给人新颖又美妙的享受,是最要思考钻研的。
舞剧作为一种视听艺术,这种智慧的表现手法体现在具体方面便是独特的形式感,当这种形式感与观众产生强烈共鸣时,它就像一个强大的磁场,将观众的情绪牢牢吸引,不断放大。
有了好的内容与形式,最后在整体表现方面还要掌握好层次和节奏感,舞蹈艺术有它特定的规律,如果说层次是一个空间概念,那节奏就是时间概念,情绪的递进需要一个合适的节奏,将这两方面也表现到位,才能最终呈现出一部好的艺术作品。
二、舞剧创作思考的具体方面1.剧本选材的感想现实是艺术灵感的源泉,好的艺术一定是扎根在其所处时代背景的土壤之中的。
就当下的中国舞剧创作而言,大量的题材集中于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文学作品等,但总站在历史的角度难以对现实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是当代创作者更要去思考的方向,艺术对现实的关切也是不可或缺的。
PIANXIANWUYUN 翩跹舞韵种方法和展示形象的各种手段的总合。
”《天鹅湖》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经典的芭蕾舞剧之一,被诅咒的公主变作了天鹅,唯有王子的真爱才能破除魔法将她还原人形。
在不同的编导手中,《天鹅湖》的结局也各有差异,或王子与公主双双殒命,形成悲剧式的结尾;或天鹅恢复人形,王子救起公主,爱情终究战胜了邪恶。
无论悲剧还是喜剧结尾,大多数的版本都遵循着王子公主的爱情主线。
但是在马修·伯恩的男版《天鹅湖》中,虽然沿用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却把其中的天鹅全部变成了男性,并且大幅度修改剧情,王子不再是原来版本中的拯救者,而是被拯救者。
他虽然物质上锦衣玉食,实际上却只是个被操控在别人手中的木偶,情感诉求得不到满足,内心十分敏感、脆弱,最终失控,为爱殉情。
该剧对男女之间情感关系的思考与诠释是非常现代性的,人物性格丰富,区别于传统舞剧中的非善即恶,情节的设计也是视角独到,不光有类似戏剧式的街角舞厅演绎,也有观看戏剧的戏中戏桥段,这些全新的角度,不但令人物更加真实而鲜活,也让剧情更加引人入胜。
对主角性别与性格的颠覆,并没有削弱故事的美感,反而男性在饰演天鹅时,展现出了更有力量的美。
剧中的爱与矛盾,也更加激烈,编导运用一种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强化了故事的矛盾冲突,让整体节奏更为动人心弦。
前文讲过,结构是一系列逻辑的总和。
传统舞剧叙事手法中,情节结构总是遵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单一逻辑,起、承、转、合都在一条线上发展。
事实上,一件事情的发展,往往存在着无数的可能性。
假设所有的可能性同时行进,每个选择都创造了无数个新的岔道,一个微小的事件最后能够蔓延成一个宇宙。
这样的思路使得舞剧创作在剧情设计方面可以有更多的探索。
笔者曾有过拍摄舞蹈短片的想法,设想剧情在发展的某个节点暂停,以一种游戏性的互动方式让观众来决定剧情的走向,在下一个节点还可选择刚才的另一条分支或下一个走向。
当然这样的设计要考虑周期和成本,如条件允许,这种方式可以产生非常新颖的舞台表现形式以及丰富的互动性。
在剧本的设计方面,电影因为便利的手段,使得它远远走在舞台表演形式的前面,但舞台表演的优势是现场感与即时性,在时间和空间的同步性上这是电影做不到的,因此很多优秀电影的剧本都可以是舞台作品的借鉴,比如著名的《劳拉快跑》和《明日边缘》都是一种循环式的剧情发展,但每次循环都是新的分支,这样的处理会令观众产生强烈的期待感。
舞剧的叙事策略首先要尊重舞剧本身的特点,但也可以从小说、电影、话剧等其他艺术门类中汲取灵感,启发出独特巧妙的叙事方法,加上后期表现形式上的高超手段,一定能创作出结构更加多样性的好作品。
3.形式感产生意境意境,是指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用言语阐明的意蕴和境界。
它是形神情理得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当富有创意的形式感呈现时,便会产生令人遐想的意境。
法国舞蹈编导家让-乔治·诺维尔曾说“不要为难度而牺牲情趣”。
当代的舞剧表演中,常有追求场面的热闹,或者过于炫耀技巧,在表达手法上太过于直白,显然就是为难度而牺牲了情趣,牺牲了舞剧的意境。
意境是如何产生的?特定的形式感会构成独特的意境,这种形式感可能存在于通过舞蹈动作、舞美设计或叙事结构中。
舞剧的形式感,便是立足艺术真实的基础上,把舞剧的关键元素进行删减、增益、重复、夸张,从而呈现出独特的形式特征,引发画外之意。
利用舞台设计的辅助,通过舞蹈的动作等营造形式感,创造意境,这在舞剧中是很常见的手法。
皮娜·鲍什的《春之祭》中散发着泥土气息的舞台一定让现场的观者印象深刻。
她接受采访时也曾强调对舞台设计的看重:“在排《Arien》的时候,我们试过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让整个舞台溢满了水是最后的方案,之前我和罗夫至少有40多张舞台设计的草案。
”再比如舞剧《太极图》中的天平片段,舞台上是一个巨大的天平,两位舞者立于天平两端,随着二人前进或后退,天平开始缓缓地左右倾斜,当天平开始旋转之时,无数观众惊呼不已,人们仿佛感受到了宇宙间星辰万物的引力与平衡。
在舞剧的形式感和意境的营造方面,云门舞集的掌门人林怀民堪称高手。
台湾已故佛教界著名僧人圣严曾评价林怀民的舞剧《流浪者之歌》,“不但具有宗教的情操,更有高层的禅修意境”。
《流浪者之歌》求道者的旅程为题材,从舞台布景到人物动作的设计,都充满禅之意境。
舞台布景中的日本“枯山水”的意象,这种日本僧侣用以冥想的庭园景观,使人内心安定宁静。
在舞者的动作中,扮演苦行僧的祷告者,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迁,都不为所动,任由稻谷从头上倾泻而下。
这种全然无我的境界,或许正是人们对舞剧中禅修意境感受的来源。
林怀民的舞剧意境,具有强烈的东方韵味。
其另外几部作品中,《水月》PIANXIANWUYUN 翩跹舞韵现场性、抒情性,构成了叙事上一定的局限性,但只要找到合适的表现方式,舞剧能够表现的题材广度上不逊于任何其他的艺术门类。
在这一点上,舞剧创作者不应该故步自封,不要让形式拘束取材的方向,而应该让新的表现内容刺激形式的创新,这样舞剧艺术才能不断地更新、发展。
就像《遇见大运河》,编导非常智慧,用一滴水来指代有着悠久历史的运河,再通过一个人物将其表现出来,不仅表现了运河的历史,更赋予了运河以灵魂。
这样的选材,也是基于创作者常年生活在运河边的积累。
因此对舞剧创作者来说,更多地观察生活,从丰富的生活中汲取更多的灵感,是保持创作激情的有效途径。
题材有大小之分,但那并不是决定舞剧成功与否的关键,关键在于题材所承载的理念。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生活里的一个小切片,只要饱含了人文关怀与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导向,都可以化为一部时代大剧。
在创作中,不仅要挖掘传统既有文本的舞剧表达,更要把目光放在当下的社会发展动向、思想变迁、文化潮流等,通过舞剧进行展示、反思,这才是中华文化自我觉醒的有效方式。
在舞剧中,舞蹈与叙事是其构成的两大基本元素,而叙事需要借助舞蹈的形式来完成。
舞蹈传递情感,表现矛盾冲突的能力毫不弱于其他形式。
闻一多《说舞》一文中曾说:“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
”在舞剧创作中,除了保持其自身的语言魅力外,要在表现形式上,进行更丰富地探索,找到更加独特新颖又很合适的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舞蹈语言的张力与表现力,这也是其他许多艺术门类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另外在探索过程中,不能为了独特而独特。
艺术创作的箴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二者兼得,十分不易。
很多创作者一味重视独特性,设计出很多非常异于常规,但却十分自我的形式,只做到了意料之外,以致脱离主题而没有情理之中,两者之间的平衡拿捏,需要创作者反复斟酌推敲,对舞剧创作者的实践能力也是很大的考验。
舞剧作为传达特定理念即时演出的艺术形式,演出效果如何,与受众的接受度息息相关。
在创作中笔者发现,我们的艺术创作虽然十分繁荣,但观众的接受层次却有一定的滞后性。
尤其是舞蹈的创作形式有时候会超出主流的审美范畴,超前于大众的审美心理范畴。
在这一点上,舞剧创作既要考虑到大众群体的普遍审美需求,但也不能放弃对舞剧本身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这个度该如何把握,就十分考验创作者的实践能力了。
如果一味追求艺术探索,那么可能导致舞剧想要传达的内涵无法被观者接受,舞剧的社会价值就大打折扣,如果太迁就大众的口味,又容易陷入保守的境地。
在舞剧的创作、演出与接受的环节中,舞剧创作者应该是引导者,引导大众的审美趣味,而不是追着观众的口味跑。
另一方面,大众的审美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当今社会娱乐形式非常多元,大众的审美总在寻求新鲜感,舞剧创作也要不断地探索、革新,创造多元化的舞台效果,才能抓住观众的兴趣点,把观众留在剧场内。
一个艺术门类,其创作者与受众在审美水准上能够保持相应的成长幅度,互为促进,才是一种比较健康完善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