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保法律法规培训.ppt

环保法律法规培训.ppt


地方规章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 公害,…… ”。
• 第26条规定:“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 • 第9条第2款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动物和植物,
…… ” 。
• 第10条第5款规定:“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利用土地。” • 第22条规定:“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
• 收费对象:是超过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 污水除外)
• 征收排污费的范围:水、废气、固体废物、噪声、放射性等5大类。
4.限期治理制度
• 是指对现已存在的危害环境的污染源,由法定机关作出决定,令其在一定期 限内治理并达到规定要求的一整套管理措施。
• 限期治理对象: • 1. 特别保护区域内: • 环境敏感区不准建新项目; • 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超标的要限期治理。 • 2. 污染严重的污染源要限期治理。 • 限期治理的期限:不得超过3年
• 适用范围: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开发建设项目; • 环评时机: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 • 责任者:建设单位; • 承担者:有资格的环评单位; • 审批:先交主管部门审查,再转交有关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
• 建设项目的概况 • 建设项目周围概况 • 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 •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 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工验收报告”,经验收合格发证后,建设项目方可正式投入生产或使用。
• “三同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有的企业只执行了“一同时”或“二同时”; • 建成的污染治理设施,未经批准就自行停止运行或闲置,甚至拆除; • 只考虑污染末端治理,没有考虑在生产过程中削减污染物的产生。
3.征收排污费制度
• 是指国家环境管理机关依照法律规定对排污者征收一定费用的一整套管理措 施。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用来标定仪器、验证 测定方法、进行量值传递或质量控制的标 准材料或物质称为环保标准样品;环境标 准样品标准是对环境保护标准样品必须达 到的要求所做的统一技术规定。
环境标准分级
环境标准分三级: •环境保护国家标准:361 项 •环境保护行业标准:34项 •环境保护地方标准
环境标准分类
•浓度标准:是以经济技术可行性为根据而对污染 源排放污染物所规定的排放标准;
•总量标准:是以环境自净能力为根据而对污染源 排放污染物所规定的排放标准;
2.6 环境标准
国家标准--由国家级环境主管部门制定 地方标准--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但严于国家标准
企事业单位应执行所在地的标准
2.8 国际公约
“三同时”制度
• “三同时”的主要内容: • 在工程设计的同时,设计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对经过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仍然
消除不了的少量污染物的治理设施进行设计; • 在施工阶段,施工部门应与主体工程一样,安排污染治理设施的施工计划,
并组织施工,保证同时竣工; • 在建设项目交付使用前,建设单位要向环境保护部门提交“环境保护设施竣
•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修正; •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 • 防止因倾弃废物及其他物质而引起海洋污染的公约; •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 生物多样性公约; • 核材料的实质保护公约 • 核事故及早通报公约;
2.三同时制度
• “三同时”制度,是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 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的使用制度。
• 适用范围
• 1. 新、扩、改建项目 • 2. 技术改造项目 • 3. 一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的工程建设项目; • 4. 确有经济效益的综合利用项
• 本制度要求所有以上项目都必须执行“三同时”,在“计划任务书”或“扩 建设计”中没有治理“三废”内容的,施工部门不给施工,建成了也不准投 产。
得截留、挤占或者挪作他用。
---- 缴纳排污费制度
第四十五条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
2.3
环境保护单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环 境 保
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环境质量标准
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保障人群健康和社会物 质财富,维护生态平衡而对环境中有害物质或因 素的最高限额所作的综合性规定。按环境要素分 为: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水环境质量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噪声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保护行业标准
•是指对环境保护工作范围内所涉及的部分 活动以及设备、仪器等所做的统一技术规 定;适用于某一特定行业;
环境基础标准
•是指对环境标准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有关词 汇、术语、图式、原则、导则、量纲单位 所做的统一技术规定,是制定其他环境标 准的基础;
环境方法标准
•是指对环境保护领域内涉及的试验、检查、 采样、分析、测定、统计和其他作业的方 法所作的统一技术规定。主要是分析方法 和测定方法标准。
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护 单
。。。。。
行 法
环境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 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草原法、渔业法、水土保持法 . . . . . .
2.5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福建省)
2.6环境标准体系
环境标准
国家环境 质量标准
地方环境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 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 ” 。
• 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
家的,社会的,集体的…… 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
2015.1.1开始实施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十九条 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 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 组织实施;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海 洋 环 境 保 法
噪 声 污 染 防 治 法
固 体 废 物 污 染 环
水 污 染 防 治 法
大 气 污 染 防 治 法
环 境 保 护 法
野 生 动 物 保 护 法
渔 业 法
森 林 法
草 原 法
土 地 管 理 法
矿 产 资 源 法
水 法
农 业 法
水 土 保 持 法

防 治
环保法规
部门规章

地方环保法规
8、痛痛病事件( 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1955~1972年)
主要内容
➢ 1.环境保护框架 ➢ 2.环境保护体系 ➢ 3.环境保护国家制度
1.环境保护框架
❖1.0 环境保护 ❖1.1 环境保护立法体系及法规体系
1.0环境保护
• 环境保护的方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
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地 触的前提 下才是有
方 效的。”
2.0环境保护体系
• 2.1 宪法 • 2.2 基本法 • 2.3 环境保护单行法 • 2.4 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 2.5 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 • 2.6 环境标准 • 2.7 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中国环境法律体系 宪法有关条文
刑法有关条文
国际环境公约
环 境 标 准 法
1.1 环境保护立法体系及法规体系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宪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环境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国务 国务院各部委 国务院
国际环境保护公约 环境行政规章 环境行政法规 地方环境行政规章 地方环境行政法规 地方环境文件
国 家 “地方权
力机关制 定的地方 性法规及 其他规范 性文件必 须在不同 宪法、法 律、行政 法规相抵
环境标准分四类: •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保护基础标准: •环境保护方法标准: •环境保护标准样品标准:
时限制污染物排放标准
•是指根据同一行业不同时期的生产工 艺、技术条件和污染物控制技术水平, 制定出不同的新、老污染源污染物排放 标准。
主要环境保护标准介绍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标准生效日期:从1996年10月1日起实施。 •适用范围: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三级)、标准分级(三级)、 污染物项目(10项污染物)、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制、采样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 的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采用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按标准分级办法实施; •浓度限值:本标准规定了各项污染物不允许超过的浓度限值; •监测:本标准对监测中的采样点、采样环境、采样高度、采样频率及分析方 法作了规定; •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标准的实施:由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环境保护标准
•环境标准:是指国家为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 富和维持生态平衡,而对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和一 定区域环境中某些污染物的含量,以及进行某些环 境保护工作的技术要求所作的限值规定的总称。
标准的制定: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 准;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 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 准;
主要环境保护标准介绍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 •从1997年7月1日起实施。 .•综合性排放标准与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原则; •本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同时规定标准执行中的各种要 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