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民事再审制度的三个相关问题

谈民事再审制度的三个相关问题

谈民事再审制度的三个相关问题
[摘要]民事再审制度是我国民事诉讼审判制度之一,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比较模糊、简单,实际操作性较差。

文章结合《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人民法院再审立案的若干意见(试行)》(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受理审查民事申请再审案件的若干意见》等相关规定,并结合我国民事诉讼法现行体系和我国具体司法实践背景,具体阐述了民事再审“新的证据”、再审立案、再审程序等三个问题,以期给读者有所启迪。

[关键词]民事再审;新的证据;再审立案;再审程序
一、民事再审“新的证据”问题
“新的证据”是民事再审案件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提起再审的最重要原因。

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因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而对原裁判提起再审的案件比例相当大。

因此,探究民事再审“新的证据”问题的意义重大。

(一)民事再审“新的证据”的含义
结合《民事诉讼法》第179条第1款第1项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第44条第1款规定及《证据规定》第41条第1、2项对一、二审程序中出现的“新的证据”的界定,民事再审中“新的证据”是指在申请再审时提出的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具体包括两种:一是持续到原审庭审结束后仍未能确定而到再审时方能确定的证据;二是当事人已经掌握且明知应该提供的证据,由于客观原因、非当事人主观原因,没有在规定的举证时限内提供的证据。

(二)民事再审“新的证据”的特点
第一,引起再审证据本身的复杂性。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77、179、187条等相关规定:法院依职权再审的,证据要达到可证明原审裁判“确有错误”的,方可提起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要达到“新证据足以推翻原裁判”、确认原裁判“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原审审判人员“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检察院提出抗诉的,除没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这一项外,其他与当事人申请再审相同,由此可引起再审程序的主体包括人民法院、当事人和人民检察院。

《民事诉讼法》这样规定的结果,不但会出现举证主体及质证主体具有多样性,而且会导致证据的证明内容、标准不一致。

第二,法律规定及认定证据标准的模糊性。

尽管最高人民法院相继颁布了《关于适用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受理审查民事申请再审案件
的若干意见》等相关司法解释来弥补《民事诉讼法》对民事再审程序规定的不足,但是对以下问题做出十分明确的规定:(1)当事人申请再审时在证据方面应该遵照的程序、如何认定新的证据、新的证据的举证、质证程序及规则;(2)再审案件的改判标准即案件进入再审程序后,在何种情况下应该改判,何种情况下予以维持。

第三,《民事诉讼法》及相关规定要求民事再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要具备超过一般盖然性更高的证明力和不能超出原审诉讼请求和原审审理范围的特殊要求。

(三)《民事诉讼法》及相关规定对民事再审“新的证据”的一般规定
第一,提出“新的证据”的主体范围。

实践中,除了当事人以外,法院自查发现原审裁判确有错误、执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检察院抗诉的案件,均可引起再审程序的发生,因此,提出“新的证据”的主体包括当事人、人民法院、提出异议的执行案外人及人民检察院等。

第二,民事再审只审查“新的证据”涉及的事实及适用法律。

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51条规定p
二、民事再审立案问题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79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人民法院再审立案的若干意见(试行)》(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第8条以及《关于受理审查民事申请再审案件的若干意见》第15条的相关规定,当事人有证据证明再审申请符合下列情况的,人民法院法院应当裁定立案再审。

(一)提供“新的证据”的情形
提供新证据引起再审的主要是指:有再审申请人以前不知道或举证不能的,且可能推翻原裁判的证据。

(二)原审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或证据有重大瑕疵的情形
具体包括:(1)作为法院裁判依据的主要书证、物证、视听资料、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等是伪造、变造或虚假的;(2)作为法院裁判依据的主要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是虚假的或被强迫所作;(3)认定事实的证据之间相互矛盾,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4)作为法院裁判依据的另一裁判、具体行政行为、仲裁裁决书、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文书等被依法撤销的。

(三)原审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情形
原审适用法律错误引起再审的情形是:(1)原审适用的法律条文错误和失效及尚未生效的;(2)违反法律关于溯及力规定的;(3)原审裁判的判决主文和判决引用的法律条文之间互相矛盾的。

(四)调解协议明显违反自愿原则,内容违反法律规定或者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情形
(五)原审程序不合法、影响案件公正裁判的情形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违反案件诉讼管辖规定;(2)审判组织未按照法律规定组成;(3)遗漏应当参加诉讼的当事人;(4)非法剥夺或限制当事人法定诉讼权利;(5)违反有关回避的规定;(6)依法应公开审理的案件未公开审理的;(7)法律文书未依法送达等。

(六)原审审判人员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情形
三、民事再审的有关程序问题
我国的民事再审制度的主要特殊作用在于发挥监督审判、纠正错误,但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再审制度的设计存在一定缺陷,且相关法律法规对该制度规定过于简单模糊,从而导致民事再审制度在很多方面不具有实际的操作性,因此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在处理民事再审案件时至少要明确两个程序问题:
(一)申请再审案件要体现“证据必须当庭质证”的原则
《关于受理审查民事申请再审案件的若干意见》第13-20条对申请民事再审案件的审查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特别是第18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对以下列事由申请再审的案件,可以组织当事人进行听证:(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二)原判决、裁定认定的基本事实缺乏证据证明的;(三)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是伪造的;(四)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因此要解决申请再审程序中质证不公开和再审立案后再审庭审流于形式的问题,必须依据《关于受理审查民事申请再审案件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规定,依法予以质证。

(二)审理申请再审案件是否需要指定举证期限,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事人申请再审时,必须在递交再审诉状的同时一起提供“新的证据”,故而,法院原则上无须为申请人指定举证期限。

但特殊情况即例外情况是:根据《关于受理审查民事申请再审案件的若干意见》第18条的规定,听证实际上就是在申请再审时的法院组织的证据交换形式,所以当事人可以在听证时相互交换证据。

当被申请人提出反驳证据的,依据“证据规定”第40条,法院可另行指定举证期限或另定听证日期,不过,再审案件进入再审阶段以后,也无须指定举证期限。

检察院抗诉后,法院依职权使案件不经过听证程序直接进入再审程序,尽管当事人对检察机关提供的新证据不必要承担证明责任,但至少有一方对此证据不够熟悉,甚至是完全不知道。

因此,在检察院抗诉引起再审的情况下,应当为
当事人指定举证期限,并要求在庭审前进行证据交换,使双方能够做好再审开庭相关事宜的准备。

由于原审“确有错误”的证明责任实际上是由法院自行承担的,相关证据应该由法院自行提供并加以认定,所以法院依职权再审的案件,无需指定举证期限。

综上所述,探讨民事再审制度中“新的证据”问题和再审立案及相关再审程序问题,必须结合我国民事诉讼法现行体系和我国具体司法实践背景,深入研究。

作为法律工作者应立足于现有的法律法规的框架,着力解决民事再审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毕玉谦.民事证据原理与实务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1).
[2]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编.审判监督指导与研究[M].北京:第1一12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7——2004,(1).
[3]宋建立.对再审立案标准与再审改判标准若干问题的思考[J].法律适用,2001,(7).
[4]李祖军.论民事再审程序[J].现代法学,2002,(4).
[5]赵敏,王俊,孙海峰.对民事再审新证据的整体解读[J].东方法学,201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