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初中语文词人苏轼精品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词人苏轼精品课件
《纵笔》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苏轼的人生态度
• 贬儋耳后,第一件事做棺材,饥饿时也以蛤蟆充饥。
“生不挈家,死不扶柩,此亦 东坡之家风也”
——《与王敏仲十八首》其十六
苏轼的人生态度
• 苏轼在超旷之外,尚有坚韧、理智、幽默
《答秦太虚书》
轼寓居粗遣,但舍弟初到筠州,即丧一 女子,而轼亦丧一老乳母,悼念未衰,又 得乡信,堂兄中舍九月中逝去。异乡衰病, 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苏轼的人生态度
• 柳宗元谪永州、柳州,作《溪居》
《溪居》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苏轼的人生态度
“嘻笑之怒,甚乎裂眦;长歌 之哀,过乎恸哭。”
——柳宗元
苏轼的人生态度
• 苏轼两度遭贬,迁谪十数年,却少有怨愤悲戚 之言,而是坦然面对苦难,从儒、释、道传统思想 中汲取资源,形成自己超旷而顽强的精神人格,发 之为精彩而杰出的文学创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 大成者,是一座千古挺立的文化昆仑。
19
苏轼的人生态度
• 苏轼善于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心境,体验生活情趣
“人生如朝露,意所乐则为 之,何暇计议穷达。”
——《答陈师仲主簿》
苏轼的人生态度
• 苏轼遇物而应,善于调整心态来面对外在境遇的变化
“平生为道,专以待外物 之变”
——《答滕达道》
苏轼的人生态度
“天道何常之有,应物而已矣”
——《书义》
苏轼的人生态度
《答秦太虚书》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 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毎月朔便 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 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 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度囊中尚可支 一岁有馀,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 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6
苏轼生平
元丰二年(1079) • 移知湖州,“乌台诗案”狱起,贬黄州团练
副使,开始贬谪生活。
苏轼生平
• 神宗病卒,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起用旧党。
哲宗元祐元年(1086) • 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知制诰。期间主持贡
举,拔擢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任馆职,又 荐举秦观、陈师道调京,才士毕集,蔚为“苏 门”。
苏轼其人其词
第一节 苏轼生平
苏轼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今属四川)人。轼兄弟三人,长名景先, 早殇。
父洵多次应举失败,宦游四方。 母程氏,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颇有修养,亲授轼
以书。
• 轼幼年学通经史
苏轼生平
“属文日数千言”
——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轼生平
苏轼的人生哲学
一日,定国(王鞏)与颜复长 道游泗水,登恒山,吹笛饮酒,乘月 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 ‘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王定国诗集叙》
苏轼的人生哲学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 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 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 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书临皋亭》
苏轼的人生哲学
吾兄弟俱老矣,当以时自娱, 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 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 一物,即天壤之间,山川草木虫鱼 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与子明兄》
苏轼的人生哲学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 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 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 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元符三年(1100) • 徽宗即位,赦还。
苏轼生平
建中靖国元年(1101) • 病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有《东坡全集》一百
十五卷。
第二节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
• 苏轼万里投荒,九死一生,赦还至金山,尝作《自题金山画像》 , 视贬谪生涯为一生功业所在,显示出对于人生苦难的超凡感悟。
《自题金山画像》
“问汝平使此意留 要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 真吾乡。”
——柳宗元《箕子碑》(入古文观止)
苏轼的人生态度
• 纣乱,微子去,比干剖心,箕子佯狂为奴,囚之。周武王释,封朝 鲜。
“人间何者非梦幻, 南来万里真良图。”
苏轼的人生态度
• 屈原既放,投汨罗江而死。贾谊贬长沙,抑郁而终,年仅三十。 韩愈贬潮州,作《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8
苏轼生平
哲宗元祐四年
• 因与旧党产生矛盾,四年,再知杭州,后知颍州、 扬州、定州。高太后病卒,哲宗亲政,起用新党。
绍圣元年(1094) • 轼一月内三次降职,贬惠州(今属广东)安置。
轼以六十衰迈之年,远赴瘴疠之乡。
苏轼生平
绍圣四年 • 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轼与家人痛别,携幼
子过,浮海南渡。
苏轼的人生态度
《答秦太虚书》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 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 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 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 柑、橘、椑、柹极多,大芋长尺馀,不减蜀 中。外县米斗二十,有水路可致。
苏轼的人生态度
《答秦太虚书》
羊肉如北方,猪、牛、麞、鹿如土,鱼 蟹不论钱。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 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 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旣济矣乎? 欲与太虚言者无穷,但纸尽耳。展读至此, 想见掀髯一笑也。
“福祸哭乐,念念迁逝,无足留胸中 者”
——《与孙志康》
苏轼的人生态度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 而不可留意于物”
——《宝绘堂记》
苏轼的人生态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此好湖山”
苏轼的人生态度
《六月二十日渡海》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的人生态度
• 惠州时作《纵笔》,据《艇斋诗话》载,章惇见之,以为苏轼尚 安稳,遂再贬儋耳。
仁宗嘉祐二年(1057) • 欧阳修知礼部贡举,轼与辙同中举。 仁宗嘉祐六年 • 试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
苏轼生平
英宗治平三年(1066) • 父丧,护丧归蜀。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 • 服除还朝。时王安石变法,苏轼主张稳健兴革,
上书发对,难容于新党,遂求外调。历任杭州通 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在地方上颇有惠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