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能源工业三年振兴规划能源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应对我市由能源自给自足地区转变为能源输入地区的总体形势,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加快构建多渠道能源保障体系,特制订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3―2015年。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一)发展现状我市能源资源有限,“贫煤少水,富气无油”,属于一次能源匮乏地区。
直辖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能源工业取到了极大发展,辖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与周边省份的能源战略合作进一步加强,以电力为中心、煤炭为基础、天然气为补充的能源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能源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形成三个“千万千瓦”电力建设战略格局,其中,开工建设“千万千瓦”电源项目,总投资605亿元;推进前期工作“千万千瓦”电源项目,总投资588亿元;策划储备“千万千瓦”电源项目,总投资930亿元。
电力装机容量较直辖初翻了两番,达到1296万千瓦;电网建设形成500千伏“日”字型双环网架,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原煤产量大幅提高并稳定在4000万吨/年左右;“川气东送”供气稳定,城镇气化率达到95%。
(二)面临的形势。
1.国外能源发展形势全球能源消费呈现持续稳定增长趋势。
世界能源消费以油气为主的格局在短期不会改变,油气供应的集中度越来越高,随着传统能源开发利用成本的逐步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带来的减排压力,清洁低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国能源资源瓶颈约束将长期存在。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带来的能源需求将会持续增长,一次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难度显著增加。
生态环保成为长期制约能源发展的瓶颈。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阶段,加上庞大的经济规模和人口基数,能源消耗带来的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环境因素成为经济和能源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节能减排任务十分繁重。
2.国家能源发展思路已转变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明确“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用能管理”。
国家能源发展思路已从偏重保障供给向引导消费、科学调控转变;从严重依赖煤炭向多元发展绿色、低碳能源转变;从过度依靠国能源向立足国和加强国际合作并重转变;从生态环境保护滞后于能源发展向生态环境保护与能源发展协调推进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向科技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变;从各能源品种独立发展向多种能源互补与系统融合转变。
当前国家能源发展的三大目标为:保障能源安全的安全目标;提高能源系统物理效率及经济效率的效率目标;减少能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包括气候)影响的生态环境目标。
这三大目标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构成国家能源战略的核心。
(三)存在的挑战。
1.能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自有资源难以支撑到201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15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将超过3000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62%。
在经济快速发展情况下,充分考虑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预计2015年全市能源需求总量约1亿吨标准煤。
“十二五”全市新增能源需求大部分需从市外调入,能源对外依存度将接近50%。
2.能源输入受制因素多,在全国能源战略中处于弱势我国能源资源和能源需求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的能源配置格局。
长期以来被国家定位为“自给自足”地区,缺乏国家层面的保障机制,能源价格洼地、能源市场配置机制以及经济承受能力等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市在全国能源战略中处于明显的后发且弱势的地位。
3.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大随着市由能源自给自足地区转变为能源输入地区,以及碳排放等与能源消耗相关的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能源和环境将成为全市发展面临的刚性约束。
尽管“十一五”期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已有较大幅度下降,但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与国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工作亟待加强。
4.能源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全市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仍然较高,短期难以改变,而新增能源需求中煤炭仍占较大比重。
市电源结构矛盾突出,电网峰谷差日益增大,缺乏必要的调峰容量。
电网是典型的受端电网,且处于川电外送通道上,大容量功率穿越电网,电网安全压力大。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一)发展思路为保障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实现314总体部署,加快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建设,根据市经济社会发展布局,能源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区域能源合作,建立以电力为核心的可靠、经济、清洁、低碳的多元化能源保障体系,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本地开发与外地输入相结合。
充分利用市、市外两种资源,多元化配置能源品种,多渠道引入能源资源。
健全能源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提高系统保障能力和调节能力。
――坚持充分供给与节能降耗相结合。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用电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进一步强化、细化能源需求侧管理,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保障人民生活、城市运行和符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一)确保煤炭供需平衡在挖潜做好市煤炭生产基础上,加强与周边煤炭富集省区合作,千方百计调入煤炭,确保供需平衡。
稳定境煤炭生产。
巩固并适度增强五大矿区生产能力,加快小鱼沱等矿区建设,形成松藻千万吨级煤炭基地。
加快沥鼻峡矿区、巴南丰盛矿区等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开工建设龙车寺主焦煤项目。
加大安全改造和技改扩能,稳定中小煤矿生产能力。
确保全市煤炭年产量维持在4000万―4800万吨。
加强市外煤炭输入。
确保“疆煤入渝”纳入国家“疆煤东运”战略部署。
与周边省份和大型能源企业建立煤炭输入战略合作关系,形成近期以、、为重点,远期以为主体的“3+1”煤炭输入格局。
支持市能投集团建设哈密地区煤矿,结合“疆煤入渝”规划建设万州港、龙头港两个千万吨级煤炭储运基地,并争取纳入国家煤炭应急储煤基地定点。
专栏1:煤炭开发重点项目(二)强化多元电力保障按照市电源开发和市外电力输入并重、电源建设和电网建设并重的原则,构建安全、稳定、可靠的全市电力保障体系。
加快电源建设。
力争新开工建设规模达1500万―1800万千瓦,确保新增装机1000万千瓦以上。
加快“千万千瓦”燃煤发电工程建设,建设市合川电厂二期、石柱电厂、奉节电厂、万州电厂、安稳电厂扩建工程、九龙电厂环保迁建、电厂环保迁建、江津油溪电厂等项目;加快推进周边能源丰富省份能源合作项目,建成习水二郎电厂、电厂等“点对网”送电入渝项目。
实施500万千瓦水电工程,积极推进小南海水电站、白马枢纽、綦江抽水蓄能等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充分挖掘中小水电开发潜力,加快小水电工程建设。
实施150万千瓦园区热电工程,推进万州、、长寿等工业园区热电联产项目。
加快建设两江新区云计算中心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项目,积极推进铜梁、潼南、忠县等天然气发电前期工作,建设天然气调峰电源项目。
强化中长期电源项目储备,积极开展核电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核电项目进入国家规划并开展前期工作。
优化电网布局。
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优化健全外来电力输入通道。
加快建设川渝输变电工程“第三通道”。
形成电网500千伏“目字型”双环网架结构。
建设、渝北等6座50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和输电线路1500公里;建设家湾、龙头寺等40座220千伏变电站和输电线路1500公里;新增变电容量41600兆伏安以上。
改善城乡用电条件,继续实施城市电网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
专栏2:电力建设重点项目火电。
建成合川电厂扩建(66万千瓦)、石柱火电厂(70万千瓦)、奉节火电厂(120万千瓦)、习水二郎电厂(264万千瓦)、电厂(200万千瓦)、九龙电厂环保迁建项目(66万千瓦,新增46万千瓦)、安稳电厂扩建工程(132万千瓦),推进电厂环保迁建项目(120万千瓦,新增76万千瓦)、华能江津油溪电厂(200万千瓦)等项目前期工作。
水电。
新增中小水电装机132万千瓦,其中,云阳盖下坝水电站(12万千瓦)、渡口坝水电站(12.9万千瓦)、武隆浩口水电站(12.5万千瓦)、奉节茅草坝水电站(15万千瓦)、罗洲坝水电站(15万千瓦);开工建设小南海水电站(200万千瓦)、白马水电站(52.5万千瓦)、綦江蟠龙抽水蓄能电站(120万千瓦)。
天然气发电。
云计算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项目、天然气调峰电站项目。
热电联产。
实施长寿、万州、、合川、等工业园区热电联产项目。
核电。
争取核电项目进入国家规划开展前期工作;推进大唐、中核集团等核电项目前期工作。
(三)拓展天然气和成品油供应加大天然气勘探力度,努力提高产量,扩大就地消费量和增加区外调入量并举,基本实现天然气供需平衡。
近期采取扩大输入渠道与能力,中期通过建设炼油厂,保障成品油供需平衡。
加强天然气供应。
支持中石油、中石化等加大在渝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大天然气就地消费力度,力争2015年就地消费量达到87亿立方米。
推进与全国天然气管网联网建设并拓展气源,力争2015年输入量33亿―63亿立方米。
建设中卫至天然气管道,建成川渝高压输气环网,利用忠武线返输天然气;扩大储气及调峰能力,建设相国寺地下储气库项目及相应的调峰储备设施。
构筑全市天然气保障主干网络,建设都市圈外环管网、LNG接收站等工程。
积极推进实施天然气“县县通”工程,到“十二五”末建立覆盖全市38个区县(自治县)的天然气管道,实现“气源管输化,终端用户管网化”;进一步提升全市天然气调峰能力,彻底解决“有气无力”现象,降低渝东南、渝东北地区终端用户用气价格。
积极推进LNG的高效利用,加快LNG加注站点规划建设和LNG消费市场,选址建设中石油铜梁天然气液化工厂和中石化梁平天然气液化工厂,推进LNG装备制造业发展。
加强成品油储运设施建设。
建成中石化至成品油管线,输送能力达300万吨/年;开展沿江成品油管道延伸至论证;确保在2015年成品油输入能力达到900万吨左右。
加强全市成品油储备设施建设,争取国家在西南地区的原油或成品油战略储备基地选址,扩容或新建伏牛溪、河、唐家沱、等多座油库,总库容达到90万立方米,提高成品油市场保障能力。
继续推进实施市级成品油应急储备工作,提高应急保障水平。
加快推进中缅油管道至段工程及千万吨炼油项目规划建设,彻底解决成品油供应保障问题。
(四)加快页岩气勘探开发利用我市页岩气资源丰富,分布面积7.56万平方公里,500―4500米深度围页岩气地质资源量约为12.75万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三),可采资源潜力2.05万亿立方米。
国家《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我市“十二五”页岩气工作主要任务是探明储量,掌握勘探开发技术,为“十三五”期间页岩气大规模商业化开发利用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