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无疑都是创新的结果。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根本的一条就是靠教育……”我们培养的对象是祖国的栋梁,民族的未来。
也就是说教育肩负着民族的振兴,神州崛起的伟大使命。
因此,在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就成了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实施创新教育呢?在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一走上讲台,首先要注意学生课前的精神状态,开讲艺术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
揭题导入是突破口,导语巧妙动人,像一块巨大的磁石会把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吸引过来,达到预期目的。
悬念式导入,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嘎然而止,为学生留期待探索的空间,激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
教师趁热打铁,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课文的情境,引起了主动地探索。
如我在教《詹天佑》一课时,巧设悬念: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任人宰割,帝国主义趁机疯狂地侵略我国。
当时要修一条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虽然只有200公里,但地势险要山势起伏,当时条件极差,连外国有名的工程师都不敢担当重任,我国的工程师詹天佑却依然站了出来承揽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不但提前竣工,而且解决了山地火车掉头的难题。
这是为什么呢?现在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同学们认真和阅读课文进入到自主学习的境界。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这句话很明显地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发现疑问,都会主动地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思维。
所以教师应重视学生愿提问题和会提问题的能力,才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促进创新教育的发展。
愿提问题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基础。
教师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提问。
不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大或小,或对或错都应该加以热情支持和鼓励,以调动学生源提问题的积极性,是每一个学生充分认识到,能提问题,质疑问难就是独立思考,乐于自主学习的表现,也是探索知识敢于创新的积极态度。
会提问题和善提问题则是质疑问难向事物探索,向创新思维的梯度发展;会提问题和善提问题也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
为此,教师还应对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加以指导和培养。
让学生对“课题”提问题是挖掘
课文中心内容和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不但可以督促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还能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课文和客体的联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教《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对“飞夺”产生疑问,为什么去掉“飞”字就不行呢?使学生对课文认真阅读,独立思考,层层递进,认真剖析,悟出了“飞”字的含义。
除此之外,指导学生课文中的重点部分,重点语句等,独立思考向深处挖掘探索,把弄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研究,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理解更加透彻。
三、运用对比,启发求异思维,发展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在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展个性,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思维呈现多向性,而且在求异思维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因此,语文教学常常用到比较法,让学生从中寻求多种解决为题的办法,分辨优劣,选出最佳方案。
如教《乌鸦喝水》一课时,提出“乌鸦不往瓶里装石头行不行?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使乌鸦喝到水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然后经分析比较,这样既注重求异,又在异中选佳,不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独立思考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改变练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在活动中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练习是巩固知识的一种方法,课后练习题,或教师出练习题,学生只是顺着题的定势思考,缺乏主动和多向思维。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阅读课文,考虑哪点是重点,哪些内容应该理解和掌握,真正要动脑,动手认真实践。
学生设计的作业可以自己做也可以交换做。
教师在检查作业时发现新颖、巧妙、别具一格的作业设计时,让全班同学共同做,并对设计者进行鼓励表扬,激发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爱活动是小学生的特征,我抓住学生的这一特征,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
如组织学生板手抄报、黑板报,让每个学生自己设计内容、花边、刊头。
谁设计的内容丰富新颖,教师加以表扬鼓励。
通过一系列的语文活动,促使了学生在实践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2010年4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