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峡工程分析

三峡工程分析

周围气候又一定调节作用,但影响范围不大。对温度、湿度、风速、 雾日的影响范围,两岸水平方向最大不超过2千米,垂直方向不超 过400米。 年平均气温变化不超过0.2度,冬春季月平均气温可增 高0.3~1度,夏季月平均气温可降低0.9~1.2度;极端最高气温可降 低4度,最低气温可增高3度左右;相对湿度夏季增大3%~6%,春秋 两季增大1%~3%,冬季将减小2%。建库后年降水量增加约3毫米,影 响涉及库周围几千米至几十千米,因地形而异;仍需警惕伏旱对农 业的影响。
三峡工程的环境系统
• 地质灾害问题:其中《长江三峡工程库岸稳定性研究》
共查获体积大于10万立方米的崩塌滑坡404处,总体积29.36 亿立方米,查获泥石流沟90条,并对其中26个重大崩滑体进 行了详细勘查,对库区查获的崩滑体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和预 测分析,划分了不稳定库段 。
• 气候问题: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是典型的河道型水库虽然对
三峡工程的环境系统
生态问题:关于三峡建库对生态坏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两
个:
(1)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游,包括减轻洪灾对生态环境的破 坏,减少燃煤对环境的污染,减轻洞庭湖的淤积等。
(2)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除淹没耕地、改变景观和大量移民 外,尚对稀有物种、天气、库尾洪涝灾害、滑坡、地震、陆生 动植物等等有影响。
三峡工程的目标系统
• 发电:(1)三峡地区的丰富水能资源 河流落差大、径流量大
(2)三峡工程的发电效益 A、社会经济效益:缓解华中华东地区以 及重庆地区的能源供应紧张局面,减轻煤炭供应和运输的压力,促进 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峡工程距华中和华东地区的输电距离 近,将成为全国统一电网的中心主导电站。 B、环境效益:以清洁的 水电代替火电,减少三废的排放,改善东部环境
三峡工程的基本情况
• 三峡工程全称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整个工程 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坝,泄水闸,一座堤后式水 电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闸和一架升船机。三峡工 程建筑由大坝、水电站厂房和通航建筑物三大部分 组成。大坝坝顶总长3035米,坝高185米,水电站左 岸设14台,右岸12台,共装机26台,单机容量为70 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1820千瓦时, 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通航建筑物位于左岸,永久 通航建筑物为双线五级连续船闸及一级垂直升船机。
工程项目的环境系统
• 工程项目产生于上层系统和环境的需求,它决定项 目的存在价值
• 项目的实施过程又是项目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 程
• 环境是风险产生的根源
三峡工程的环境系统
地理位置: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
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 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是长 江上最为奇秀壮丽的山水画廊,全长192公里,也就是常说的 “大三峡”。除此之外还有大宁河的“小三峡”和马渡河的 “小小三峡”。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中滩礁 棋布,水流汹涌湍急。“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 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 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 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 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 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元阙处。重 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
三峡工程的对象系统
• 一、大坝混凝土浇筑 三峡工程混凝土工程量巨大,总量达
2800万立方米,其中大坝混凝土量达1600万立方米,高峰施工 强度需要1年浇筑混凝土逾500万立方米。如何在高强度混凝土 施工中,实现混凝土浇筑的高质量,让三峡工程按期保质,甚 至提前发挥其巨大的综合效益,一直是三峡工程设计、施工与 工程管理的核心问题。为此,三峡总公司组织参建各方和科研 单位从混凝土原材料与配合比、混凝土浇筑方案与配套工艺、 大体积混凝土温控防裂等方面进行综合攻关,采用一系列最新 技术,集成创新,成效显著。 革命性的混凝土浇筑方案:混凝土浇筑方案和配套工艺是大坝 混凝土施工的关键。经国内外多次调研、深入论证,三峡总公 司决定引进国外最先进的大坝浇筑专用设备——塔带机,确定 了以塔带机为主的混凝土浇筑方案。该方案的特点是,混凝土 从拌和楼生产出来后,通过皮带机将混凝土输送到塔带机上, 再由塔带机直接目的目标系统
• 项目目标系统有自身的结构 • 完整性 • 目标的均衡性 • 动态性
三峡工程的目标系统
• 防洪:(1)长江的洪水灾害——防洪是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历史上
的水害情况 长江水灾的原因分析——首先是自然原因,其次才是人为 原因 自然原因(洪水来量、滞洪能力、泄洪能力) 人为原因(滥伐森 林、围湖造田) (2)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防洪是三峡工程的首要 目标 三峡工程的防洪原理:区位优势、巨大库容 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三峡工程的目标系统
• 航运: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对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庆河段,对下可以增加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 长江中游航道枯水季节流量,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重庆至武汉间通航 条件,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业远景发展的需要
工程项目的对象系统
• 空间布置合理 • 它必须是一个均衡的、简约的,能够安全稳定经济
移民问题:三峡工程全部竣工后,库水淹没区将涉及湖北 和重 庆的20个区市县,最终动迁移民113万,其中重庆16个区市县受 淹,移民数量占整个库区移民的85%左右。 按照“突出重点, 远近结合;移民进度与工程进度相衔接;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 移民宜早不宜晚”的移民搬迁原则,国家对三峡库区的移民工 程进行了详细规划,要求各个区市县按照规划分四期完成移民 搬迁任务。
高效率运行的整体,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运行费 用低,资源消耗省 • 各功能面、各专业工程项目投资比例合理,质量均 衡和设计寿命匹配 • 与环境协调
三峡工程的对象系统
• 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自主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面对一 系列世界级难题,参加三峡工程建设的全体三峡建设者, 始终把科技创新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除机组和少 数施工设备从国外引进外,其余的设备、材料、设计、 施工全部由中国自己的队伍完成。通过三峡工程的建设, 三峡工程在集成创新(大坝混凝土快速施工、双线连续 五级船闸工程、导截流及围堰工程)、引进消化吸收再 创新(以三峡工程为载体,推进大型机电装备国产化)、 原始创新(中国自主开发的发电机蒸发冷却技术)等方 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三峡品牌”的技术。同时通过工程的组织建设,形 成了一整套特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实现了质量、 进度和投资有效控制,高质量地实现了三峡工程按期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