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知假买假案的法律思考杨琳琳指导教师:苏雅(法学09-1班 200921001037)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由于利益问题不同的市场主体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年来,各地涌现的知假买假案件引起了学术界的探讨和司法实务界的热烈争议。
在本文,笔者首先对知假买假案件的案例进行说明,简单描述了“知假买假”的定义和该现象的分类。
然后分析了知假买假的争议,进而深入地讨论争议的焦点。
接着由知假买假说起,引出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保护消费者制度的诸多不完善之处,最后从立法和司法两方面,尝试着提出一些浅陋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知假买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欺诈;公益诉讼Legal Thoughts on Know buying Fake caseYang Linlin Guidance teacher:SuYa(legal professional Grade 2009 Class 1 200921001037)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market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different market subjects because of different interests, inevitably there are various contradictions. In recent years, continuously the fake case sparked intense controversy in academic circles and judicial practice circles widely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first to buy fake case case and the verdict is described, simply explains the causes of "know the definition of buying fake" and the phenomenon and the necessity to buy fake phenomena are discussed. Then about buying fake all kinds of disputes are summarized, the focus of controversy, and probes deeply into the focus of controversy. And then by the known to buy fake hypothesis, discusses the "consumer protection law" and the legal system of protecting consumer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many imperfections, mainly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 from two aspects of legislation and judicature, and aiming at the imperfect aspects, tries to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to improve the shallow.Key words:buy fake consumer;protection law of consumer;fraud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王海打假现象在我国已经出现二十多年了,争议也一直不断。
各地也涌现了这样的知假买假案例,各地法院对相关案例做出了不同的判决,有些地方甚至还制定了地方法规对此问题予以规制。
自从《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中对知假买假做出了否定性的评价,知假买假问题是否合法以及能否获得双倍的赔偿又一次引起了理论界广泛的争议。
但是直至如今,不论是在司法实践中还是理论中,对这一现象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
对知假买假规制的不确定直接致使市场秩序的混乱,同时也使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部分规定没有有效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然而,如今我国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到让人触目惊心。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假冒伪劣商品变得更加简单,成本变得更加低廉,相应的,不法生产者从中赚取的非法利益更加巨额。
对违法商家而言,制假售假就是他们攫取巨额利润的直通车。
那么,面临如此混乱的市场秩序,面对打假英雄,该如何对知假买假行为和知假买假者定性呢?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法治国家,我们信仰法律,坚信“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这一问题势必是最为有效的,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通过知假买假行为的概念及主要争议,探讨我国消费权益保护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完善,提出对知假买假行为的客观定性以及对假冒伪劣活动的合理规制。
一、案件回顾1995年,山东小伙王海在去北京出差时,在书店买了一本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书,被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吸引,出于好奇心,他到商场买了一副“索尼”耳机。
他怀疑这是假货,找到日本索尼公司驻京办事处。
经证实为假货后,他返回商场,又买了10幅相同的耳机,然后要求商家根据消费者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予以双倍赔偿。
经过努力,商场答应退回第一副耳机的价款并赔偿 200元,但拒绝对王海后来买的10副耳机给予任何赔偿,依据是,他是“知假买假”,“钻法律的空子”。
王海感到不公平。
同年秋天,王海再次来京。
他去了多家商场,购买了他认为可能是假货的商品,经有关部门证实后便向商家提出要求赔偿。
多数商家,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49条向王海双倍赔偿。
但也有少数商家拒绝王海的赔偿请求。
王海的事迹被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996年冬,王海在天津的一家法院胜诉。
他紧随何山诉乐万达商行案之后,一纸诉状将伊势丹有限公司告上法院。
结果,他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胜诉获得了商家双倍赔偿。
但王海的诉讼行为并不是每次都能胜诉,有些地方支持了他的诉讼请求判决厂家双倍赔偿,有些地方则不支持他的诉讼请求。
对王海的打假行为,人们褒贬不一,大多数老百姓认为他是打假英雄,这种行为应该鼓励。
同时也使制假售假者深恶痛疾。
二、知假买假概述前述事例就是被媒体称之“王海现象”的案例。
近些年以来,随着《消法》的普遍实施和老百姓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消法》第49条的规定越来越被消费者熟悉,人民群众知假买假后依据《消法》第49条的规定申请获得赔偿的案件逐渐增加。
对于知假买假行为的性质,我国法律法规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法学理论界对此态度也莫衷一是,以致出现在实践中同类案件却得不到同样的判决,甚至有时截然相反,这种情况有违法律的威严、有悖于法制的进步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落实。
①因此,对此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提出完善知假买假行为方面的法律规范,对于公正公平地审理此类案件,规范我国市场经济的秩序,更加全面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知假买假的含义理论界对知假买假的含义一直就没有定论。
有些专家指出知假买假即为了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第49条规定,为了获得双倍的赔偿,而明知是假货却要仍然购买就是知假买假。
这是狭义的知假买假,不全面。
广义上的知假买假包括两种,一种是纯粹意义上的知假买假,即因为假冒伪劣产品的价格便宜而去购买,另一种就是狭义的知假买假的行为。
本文中的知假买假主要说的是狭义上的知假买假行为。
三、关于知假买假的争议(一)争议焦点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法律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
想要对知假买假问题进行正确的定性,就必须要回到法律的高度上来。
在法律方面,知假买假的争议焦点停留在对《消法》第二条以及第四十九条的不同解释。
核心问题在于对条文中的“消费者”以及“欺诈”的界定上。
②1.消费者的认定综合各地的知假买假案件,争议焦点都是知假买假者是否为消费者。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对“消费者”进行了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其权利受到本法保护。
”③因为此条款对“消费者”的规定是高度概括的。
因此,对“消费者”的具体含义就产生了许多疑问:生活消费的内容到底有哪些、商品和服务有包括些什么、法人是不是消费者。
对这些问题的争议也引发了对《消法》适用的争议。
从我国《消法》第二条规定的消费者可以看出,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有别的目的就不能称作消费者。
因此,消费者的消费目的变的十分重要。
因此在当前我国法律规定模糊不具体的情况下,我们不能随便定义消费者。
但在法律实践中,如果销售者不能举证证明消费者的主观目的时,就是我们说的消费者。
2.欺诈的认定《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第二条规定:“欺诈消费者行为,是指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过程中,采用虚假或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
与消费者相比,欺诈行为是客观存在的,更好认定。
在实际操作中,消费者明知是假货而购买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如果消费者明知是假货而购买,则经营者的售假行为不构成欺诈。
为了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消费者保护制度下,应该放宽欺诈行为的解释。
即使消费者知假买假,但若商家存在明显的虚假行为,就认定为欺诈,不存在知假买假。
虽然损害了一部分商家的利益,但却保护了更多商家的利益。
当然,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逐渐完善,对欺诈和消费者的解释会更加合理但。
在当前的环境下,放宽解释是必要的。
(二)反对知假买假的相关理由1.知假买假者不是消费者不能依法得到保护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的第2条④之规定,消费者主要包括以下三类:①购买商品的人;②使用商品的人;③接受服务的人。
但是所有这三类人都已生活消费为前提。
知假买假者在短时间内集中购买数量大的商品显然不是为了生活消费。
因此,但从消费者的含义来说,知假买假者不是消费者保护权益制度下的消费者,因此也就不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
2.知假买假过程中不存在欺诈按照最高法院对消费者保护所作的解释。
欺诈包括四个构成要件:①有欺诈的故意;②存在欺诈行为;③被欺诈一方因为受到欺诈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判断欺诈行为的构成,就应该考虑买卖双方的行为和主观目的。
由此可以得出,知假买假不存在欺诈。
因为消费者存在购买假冒产品的故意,因此不存在消法意义上的欺诈。
因此知假买假者不能获得法律的保护,获得双倍的赔偿。
知假买假不像“消法”的立法精神,道德和社会即购买行为仿是不道德的,没有超过侵吞国家财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