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假买假行为与惩罚性赔偿的适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商品市场鱼目混珠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及社会经济秩序,不仅要依靠政府和社会舆论对市场进行监督,还要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受利益机制制约的打假力量也不容忽视。
然而知假买假行为是否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一问题一直以来颇受争议。
笔者认为知假买假行为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条款。
本文将从1.打假人是否为消费者;2.经营者对“知假买假”者是否构成欺诈;3.“知假买假”行为是否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条款这三个方面评议知假买假行为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问题。
关键词:知假买假惩罚性赔偿欺诈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商品市场鱼目混珠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及社会经济秩序,不仅要依靠政府和社会舆论对市场进行监督,还要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受利益机制制约的打假力量也不容忽视。
然而知假买假行为是否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这一问题一直以来颇受争议。
笔者认为知假买假行为适用《消法》中的惩罚性赔偿条款。
以下是众学者对知假买假行为是否适用《消法》争议最大的几个问题:1.打假人是否为消费者;2,。
经营者对“知假买假”者是否构成欺诈;3.“知假买假”行为是否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条款。
一种观点认为知假买假行为不适用《消法》中的惩罚性赔偿条款,因为打假人不是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其不是消费者;且由于其是“知假买假”,经营者对其不构成欺诈,因此知假买假行为亦不适用《消法》中的惩罚性赔偿条款。
笔者不认同上述观点。
首先,《消法》对消费者的规定为“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
”而消费是由需要引起的,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购买商品和接受劳务本身体现着消费者一定的经济利益的追求。
任何人只要其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目的不是为了将商品或者服务再次转手,不是为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易活动,他或她便是消费者。
①“知假买假”者虽然是为私利而进行打假行为,但在其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并没有像经营者一样售卖其购买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进而盈利,其与商人及经营者是不同的、对立的。
即使是明知商品有一定的瑕疵而购买的人,只要其购买商品不是为了销售,不是为了再次将其投入市场交易,我们就不应当否认其为消费者。
②至于购买者购买的动机和目的,可能涉及道德问题,但不涉及法律问题。
①因而笔者认为,消费者应该包括“知假买假”者。
关于经营者对“知假买假”者如何才算构成欺诈,由于《消法》没有对“欺诈行为”下定义,因而只有按民法上的欺诈行为来进行解释。
但《民法通则》只规定了欺诈的法律效果,而并没有规定什么是欺诈,其第58条仅规定,一方以欺诈的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民事行为无效。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对民事欺诈的涵义也只作了简单的规定,但却是民事欺诈见诸法律文件中的唯一定义,其第68条规定:“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
”可这一司法解释并没有要求实施欺诈者的欺诈行为与受欺诈者的上当受骗之间有因果关系为要件,只是对实施欺诈者单方行为的规定。
③因此,笔者认为《消法》中所称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即经营者以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即使该消费者怀疑该商品或服务有假,甚至明知该商品或服务有假),其构成并不以消费者因受欺诈而作出错误意思表示为必要。
正确理解欺诈行为的涵义,
有必要从制定《消法》的目的解释来核实、确定之,立法者之所以专门进行消费者权益立法,其目的是为处于弱者地位的消费者提供特殊的、具有倾斜性的保护,因而《消法》第1条便提出其立法宗旨: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而制定本法。
笔者认为只要经营者卖了假货,不管“知假买假”消费者的主观态度如何,只要消费者在客观上购买了经营者出售的假冒伪劣生活消费品,经营者即便构成了欺诈,以充分体现对消费者特殊保护的立法意图,使许许多多假冒伪劣商品的受害者真正纳入《消法》保护的范畴,切实维护作为弱者地位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因而将“知假买假”定性为欺诈行为,符合《消法》的立法目的,特别是在当前,由于对市场的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不力,以致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商业欺诈成风的形势下,其积极的社会效果尤为明显。
那些认为消费者“知假买假”经营者不构成欺诈行为的观点实际上是对消费者的苛求和经营者的放纵,抹煞了经营者欺诈行为的实质。
我国《消法》中创设惩罚性赔偿是为了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其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惩罚性赔偿制顾名思义,具有惩罚的功能或制裁功能。
惩罚性赔偿主要是针对主观具有恶意的行为人的行为所实施的,这种赔偿与补偿性的损害赔偿不同,前者使受害人得到了多于实际损失的赔偿,多出来的赔偿就具有惩罚行为人的目的,后者目的在于赔偿受害人的全部经济损失。
惩罚性赔偿通过给不法行为人强加更重的经济负担来制裁不法行为,从而达到制裁的效果。
其次,惩罚性赔偿具有威慑功能。
在美国,威慑功能几乎是所有学者都承认的惩罚性赔偿所具有的功能之一。
威慑分为一般威慑和特别威慑。
特别威慑是防止被告人重复进行侵害行为;一般威慑是指防止其他人进行类似侵害行为。
最后,惩罚性赔偿具有补偿的功能,此种补偿超出了补偿性损害赔偿的补偿范围。
我国《消法》中规定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旨在惩罚经营者的不法行为----欺诈,这显然是一种具有主观恶意的行为;同时也是为了对经营者产生一种威慑,预防类似行为的发生;补偿消费者因此而受到的损失,既包括直接的经济损失,也包括在与经营者交涉过程中受到的其他损失,如耗费的精力、支付的咨询费用等,这些损失往往举证困难,难以通过司法程序获得补偿性赔偿;鼓励消费者积极维权,与经营者的欺诈行为进行斗争。
惩罚、威慑、补偿与鼓励这四种制度功能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消费纠纷一般数额较小,许多消费者考虑到维权的成本问题而放弃了争取权利的斗争,这就使得经营者因其从事不法行为所获得的利润大大超过其支付的成本,由于这种赔偿机率的存在,经营者的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就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为。
如果通过惩罚性赔偿的制度设计可以增加消费者行使请求权的数量,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经营者的赔偿机率上升,从而使不法经营者意识到无利可图甚至赔本,因此减少欺诈行为的发生。
④其次,把打假当作一种公力行为并必然由政府独立负责,有失偏颇。
通过考察假冒伪劣产品及交易过程中的欺诈行为的严重程度,政府的打假能力和公益性程度及短期内提升的可能性,罚款和赔偿金的优劣对比等,目前职业打假者的行为也值得鼓励。
再次,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面对众多的不诚信行为,政府的矫正能力明显不足;以怨报怨促进诚信的成本相对较低。
这表明以怨报怨促进经营者诚信行为在目前是必要的。
最后,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悬赏举报制度并不能完全取代知假买假索赔行为,知假买假索赔行为比向政府举报而后由政府解决更有效率。
⑤
①②王利明
③万志前
④董文军
⑤应飞虎知假买假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思考—基于法经济学和法社会学的视角2004 中国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