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 文言文教学活动设计

中考语文 文言文教学活动设计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这幅画也是错误的,应该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自圆其说即可。
这是一个开放型题目, 学生发挥想象:可以用第一人 称,把自己想象成刘子骥,讲 述自己和桃花源的奇幻故事; 可以用拟人化的小动物,批判 人类的丑陋,使人类回归到“ 性本善”的精神层面的“桃花 源”中;一千六百年前,人们 心目中的桃花源是这样的,那 么,一千六百年后人们向往的 桃花源又是怎样的呢?任学生 天马行空,说到外星人与高科 技等等……
第四阶段:
学生提问。提问包括“小先生”讲课中没有讲到的问题、有 疑问的问题、自己没有听清的问题……“小先生”话音刚落,就 有学生站起来提问:“‘又何间焉’的‘焉’是什么意思?”“ 小先生”作难了,他用请求的目光看向老师,老师提示说:“想 一想‘焉’的几种用法……”在游戏规则中,“小先生”可以有 一次讲错、教师帮助他订正的机会;还有一次请求同学援助的机 会,即背向同学用“点将包”求助,落在哪里,哪个同学帮助“ 小先生”渡难关,过则过矣,若帮不了忙,二人同台献歌。老师 问“小先生”选择哪种方法,他犹豫地说:“我自己猜猜吧。” 老师高兴地说:“学习文言文,可以大胆地猜。”结果他猜错了 。台下一片欢呼,迫切希望“小先生”献歌。他拿起“点将包” 背对同学们,抛出他的求救信号,刚好点到语文课代表,优秀的 课代表帮助他解了围。老师又对“焉”这个知识点做了归纳。
以《爱莲说》为例,课 堂流程如下:
一、导入并提出问题(4分钟)。
在解决了字词、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 《爱莲说》怎样描写了莲的形象,歌颂了莲花怎样的品格,从而 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二、小组制作海报(10分钟)。
每个小组四五个人都有分工,或写或画或组织语言……最早 将海报贴在黑板上的小组得5分,第二名4分,第三名3分……依 次往下。
选好内容,学生备课;学生上台讲课;学生提问;老师(或学 生)总结。看似简单无奇的方式,加上游戏规则,就生动起来了。
以《曹刿论战》为例,具体讲解:
第一阶段:
教师和学生定好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是《曹刿论战 》课文第一段,学习目标是字通意顺。将第一段的内 容分成三个部分,保证每个学习小组都领取到适合自 己小组的学习任务。学生自己先自行备课5分钟(可根 据内容多少定时间),集体备课2分钟,整个课堂不允 许看任何参考书。集体备课往往最令学生焦急,不会 的问题他们要争分夺秒来问,个别学生问不出让自己 满意的答案,只得祈祷不要被“点将包”点到才好。
这一张图片比较简 单,学生从渔人手中的 白布条,很容易看出这 是“便扶向路,处处志 之”。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不仔细看很容易 把第二张图片误认为 是“忽逢桃花林”, 仔细辨别才发现其中 一个细节——树枝上 有渔人做好的标记。 这幅图所描述的实际 还是“便扶向路,处 处志之” 。
教师可以利用连环画的艺术特征, 发挥其不可取代的传播优势,为学生们 提供一个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于乐的文言文阅读平台。 用连环画引导学生,可以是正确的课文 顺序,也可以打乱顺序;课文内容可以 和画面一致,也可以故意错位,引导学 生观察分析判断;还可以看图说话,学 着用文言文编故事,发挥想象力,加强 语言表达……
以《桃花源记》为例 : 第一种形式:运用连环画引导背诵。 第二种形式:运用连环画判断正误。
我在课前摘得一些优美的诗词,配以妙手
画卷,在学生对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 章的内容并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设计一个 语文游戏:“《三峡》课文与诗词、图画手拉 手”。即:给出图片和著名诗句作为提示,让 学生结合课文原文,找出对应的句子。
苏轼: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 。 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和这首诗相配的两幅三峡夏季水势汹 涌的插图,把郦道元的文字变成了栩栩如 生的画面,而苏轼的诗又把画卷的空间拉 向了无限的远方,创造了一种身临其境而 又超然物外的感觉。这些文字与图片相得 益彰,收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 效果,拓宽了课文的外延,提升了学生的 文学修养。
四、绘画加表演,让古文教学更生动。
以《核舟记》为例: 绘画设计:
先带领学生找出“舟”大小的数据:“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不难发现这“舟”比我 们的小拇指还要小些。我们就在小拇指上作画,不要求画全所有“为 人五;为窗八;为箬蓬……”的内容,只让学生画五个小人在其上, 再写上34个字。有的学生画出一个小人就占满了拇指;有的学生画出 五个小人,再也没有地方写字了;有的学生画出五个小人,却不能写 全34个字。有了切身的体会,学生对作者高超的技艺更是佩服有加。
老师不愿教文言文,是因为大多数老师一直延用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在无味而疲惫中坚持着; 学生不愿学文言文,是因为被老师牵引着,在枯燥 冷硬的文字中穿行。教师设计富有新意的教学活动 ,就可以打破原本僵硬的教学套路,让自己内心轻 松起来,让学生也因为课堂变化而愉悦起来。
下面展示的一些文言文教学活动,都是我在课 堂上使用又受到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
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事例有: 长江天险赢得赤壁传奇
曹操来势汹汹,挟天子以征四方,劝降孙权:“今治水 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然而,东吴国险民富, 易守难攻,要入东吴必经水战,江东之人多以水战为主,而 曹军不习水战。庞统献连环计,使曹军之船用铁链相连;黄 盖假降后借诸葛亮的东风,使用火攻,一举赢得了赤壁之战 的胜利。“遥想公瑾当年”“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雄姿英发的周瑜虽是得了天时、人和,但更是利用了地利。
表演设计:
“船头坐三人”:请三位学生上台分别扮演苏东坡、黄鲁直和佛 印。讲桌结实的话,就坐在上面表演,有时也可搬几张桌子在讲台 上表演。“高高的帽子”能找到更好,找不到的话,现场有大大的 文具盒竖立起来当帽子,就可以笑翻学生;“多髯”可以用黑手绢 ,或者卷纸画几条黑须表示一下,把它粘在鼻子下面。“手卷”用 长长的卷纸,随手拿件上衣把“两膝相比者”盖住。
第三种形式:运用连环画看图说话。
学生看到图画联想到课文内容
这一张图片描绘的 景象让学生联想到的是 《桃花源记》中“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第二张图片描绘
的景象可以引导学生 背诵: “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给出一个或正确或错误的提示, 让学生根据课文判断正误。
附学生作品如下:
三、诗歌加图片,让文本解读更精彩。
以《三峡》为例:
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三峡,多少丹青国手描绘三峡, 给语文课提供了丰富的课堂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李白的《早发 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的一、二、四句与《三峡》的第二段相 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诗的第三句与文章第四段 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诗中的“万重山” 则和文章第 一段相应。诗的语言凝炼、生动、含蓄,和散文对比着学习,更能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力。
佛印是重头戏,“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 右膝,诎右臂”,竖左膝,挂念珠……”一通折腾 ,学生在笑声中学习,岂不快哉?接着船尾的两个 舟子的表演将课堂推向高潮:找头发长又清瘦的小 男生“居右”,用女生的皮筋向上扎住头发,用手 绢或纸张像包鼓锤那样包好,抬头,左手倚横木, 右手扳右趾,张嘴“啸呼”。“居左”的男生,“ 执”扇(书本纸张均可),“抚炉”(书包水桶之 类),“壶”(粉笔盒什么的),信手拈来,更加 有趣。
第五阶段: 教师补充漏讲的重点内容“鄙”的古今异义,并提
问各层次学生以了解情况。
一堂课,有三个同学上台当了“小先生”,《曹 刿论战》的第一段字词的解释也就当堂解决了。这种 方法将讲台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堂,让教室成为 游艺室。
二、制作海报,浓缩课文精华。
为了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 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制作海报 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进 行归纳总结。
一、游戏进课堂,解词不再忙。
在文言文教学的公开课上,大多老师不喜欢讲解字词部分,往 往在公开课之前就把字词解决掉,然后在公开课上探讨文章精妙之 处,让人觉得只有精彩的“文”是重头戏,“言”就该是搭戏的台 子。我设计了一种教学活动,专门解决字词句基础部分,而且深受 学生欢迎。我美其名曰:“点兵点将,先生我当”。其法如下:
六、名著佐证文本,让论证更加有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议论文,其论点就是“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初二学生的必读书目《三国 演义》中就有许多战例可以佐证这个中心论点。让名著当中 的经典情节,成为了所学文章的论据,既让学生重温了名著 的主要内容,又让文章的论证更全面、更深刻,学生还能从 中学到写议论文的方法,真是“一举三得”。
【主题思想】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 贞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虚荣的高尚人格。 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赋予莲美好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 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 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染”,永 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三、上台讲解海报(20分钟)。
第一个完成的小组最先来讲解。每个小组有两名同学上讲台, 其中一名同学举起海报,另一个讲解,其他组员随时补充。讲的正 确点多,多得分。
四、其他组学生提问(7分钟)。
小组讲解后,每一个同学都可以针对他们的海报提出问题,表 达自己的不同见解。教师根据精彩程度打分。
五、教师总结(4分钟)。
第二阶段:
教师背对学生用一个“ 点将包”(可以用沙包) 抛向领取到第一部分的学 生阵地。在一片惊呼后, 离“点将包”最近的同学 被请上讲台,成为本堂课 的第一位“小先生”。
第三阶段:
“小先生”上台讲课,内容是:“十年春,齐 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 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先由他负责讲解这几句话中的重点字词 ,再翻译句子。这位“小先生”重点讲了“其 ”“之”“间”等字。台下听讲的同学需要甄别 “小先生”所讲的对错,对错的或者有疑问地方 做记录;不做记录的学生被巡查的老师发现,需 要献歌一首。
相关主题